中药周期疗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2020-12-25龙帅岚何丽媛熊小梅
龙帅岚,何丽媛,熊小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随着社会时代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工作及生活压力增大,生活习惯及饮食的改变,不孕不育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我国不孕症的发病率约15%,其中60%为女性因素导致的不孕[1-2]。因此提高妊娠率至关重要,而妊娠是否成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卵泡质量,二是子宫内膜容受性(ER),其中ER在胚胎着床方面尤为重要。
1 中西医对ER的认识
1.1 西医对ER的认识
子宫内膜容受性(ER)[3]是指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处于允许胚胎定位、黏附、穿透并植入,最后完成着床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好坏与妊娠成功率息息相关。西医目前判断ER主要通过超声学指标、胞饮突、雌孕激素、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指标[4],主要通过补充雌孕激素、血管活性药物、机械刺激和宫腔镜手术等手段改善ER,近年来亦有报导使用宫腔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灌注、富血小板血浆宫腔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治疗手段提高ER[5],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副作用,价格也相对较高,不利于推广应用。
1.2 中医对ER的认识
中医学并无“子宫内膜容受性”这一概念,其相关描述分散在“无子”、“月经不调”、“滑胎”、“胎漏、胎动不安”等病证中。《傅青主女科》中言“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说明古代医家重视胚胎着床与胞宫胞脉藏泄阴阳的变化同步,认为经调血足,胞宫得养而成孕,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吻合。“氤氲之时”阴长至盛,重阴转阳,排卵期间,胞宫可短暂容纳胚胎,与种植窗相对应。中药周期疗法以“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功能协调变化为基础,参照西医月经周期卵巢功能变化,采取周期性用药方法,以补肾资天癸为治疗大法,平衡“肾-天癸-冲任-胞宫”功能,促进受精卵着床。中药周期疗法自创立发展以来,其分期有所变化和不同:蔡小荪[6]以女子胞周期变化为基础分四期论治;夏桂成[7]根据阴阳运动形式将月经周期分为七期,创立调周理论体系;连方[8]则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八期理论”。由此可见中药周期疗法用于改善ER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就中药周期疗法改善E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中药周期疗法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2.1 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
子宫内膜厚度呈周期性变化,能反映子宫内膜不同阶段的功能状态,是预测ER的简便指标之一。刘建国等[9]观察补肾调周法治疗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患者,发现观察组用药后内分泌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等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提高胚胎种植成功率。高志云[10][11]等观察中药周期疗法治疗IVF-ET失败患者,发现其能改善因超促排卵引起的抗雌激素作用的内膜厚度以及类型。刘瑜等[12]研究发现治疗组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中药周期疗法可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患者内膜厚度。赵春梅等[13]观察七对不孕症患者应用中药周期治疗后,其内膜厚度及内膜类型均改善,LUFS发生率亦有降低。
2.2 子宫内膜血供
子宫内膜的血供会影响子宫内膜功能,丰富的血液供应也是滋养胚胎,使胚胎正常植入并发育所必需的条件。总体上讲,中药周期疗法是补肾法和活血调经法结合或交替运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并以此调节肾-冲任-胞宫轴的功能平衡。现代药物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扩血管和调节血小板的作用。周璐等[14]发现补肾活血调周法能改善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RIF)患者内膜厚度,增加内膜血流。王梅等[15]发现补肾活血中药可促进内膜厚度和血流,增加胚胎着床机率。高志云[16]等观察中药周期疗法治疗IVF-ET患者后,治疗组在HCG注射日内膜下血流及子宫动脉血流均较治疗前降低,表示其可增加内膜血流,改善ER。
2.3 分子生物学
2.3.1 整合素
整合素是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及细胞间基质的黏附及信息传导的一种跨膜糖蛋白。整合素 β3是目前公认最具代表性的反映ER的黏附分子,一般出现在月经周期第20-21天的宫内膜中,与种植窗口时间重合。有研究表明胚胎着床失败的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均存在整合素的表达异常,并且控制性超排卵药物可影响着床期子宫内膜整合素的表达,从而影响ER[17]。叶君辉等[18]通过实验发现在中药周期治疗下,测量RIF患者排卵期整合素αvβ3,结果显示观察组用药后能明显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2.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是一种血管表达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及诱导血管生成,VEGF 主要在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中高表达,可提高本时期胚胎黏附植入内膜的能力[19]。尉春晓等[20]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组运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RIF后子宫内膜组织VEGF和mRNA分子水平明显增高,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微环境,提高妊娠率。
2.4 基因组学
半乳凝素-3(galectin-3)是一种糖结合蛋白,研究发现gal-3mRNA及蛋白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增加,检测到着床处显著较非着床处高,表明 gal-3参与了着床部位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粘附及胚胎的植入,认为其可作为预测ER的指标[21-22]。曹媛媛等[23]实验发现中药周期疗法观察组用药后排卵日、排卵后6日血清 Galectin 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3 总结
综上所述,中药周期疗法能从多方面改善ER,具有整体调节、随周期变化而分期论治、依从性好、毒副作用少等优点,但亦有主观性强等缺点,且现有研究多以疗效观察为主,少有深入探讨作用机理研究,描述较模糊,疗效评判标准不一等不足,所以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走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