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有心理账户吗?

2020-12-25彩凤

莫愁 2020年35期
关键词:替代性支配储蓄

文/彩凤

按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金钱是没有标签的,相同面额的钞票所带来的效用相同,“一元钱永远是一元钱”,无论它的来源与去处。金钱与金钱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将金钱贴上各种标签,无意识地将它们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此账户金钱非彼账户金钱,金钱与金钱之间就产生了区别与非理性价差。

生活中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通常有三种: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归入不同的支配方向,如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为前者设定严谨的投资计划,后者则用于消费享乐;三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很多人会将不同来源的资金分属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包括意外之财账户和正常收入账户。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辛苦挣来的钱支配起来比较谨慎,通常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到量入而出。相反,对于一笔意外之财,例如分红、奖金、彩票中奖等,人们更容易掉入非理性陷阱,更倾向于大手大脚,将金钱用于平时并不会进行的消费活动中。

生活中,很多人将不同储存方式的金钱分属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比如,固定账户主要是为未来某一特定目的进行的大额储蓄,临时账户主要是为未预料的零碎开支进行的小额储蓄。我的邻居老张,全家月收入是1 万元,月平均支出3000 元,计划每月存5000 元,用于五年后买房,余下的2000 元用于临时开支。目前,老张储蓄了两年,即12万元。现在,因老张工作地点变动需要买车,车款为10 万元。12 万元在他的潜意识里属于固定账户,不能挪为他用,老张选择了贷款买车。事实上,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他的行为属于高买低卖,是一笔赔本买卖。

再比如,不同数额的收入分属不同的心理账户。不同数额的收入可划分到零花的小收入账户和储蓄的大收入账户。我妹妹看中了一件600 元的毛衣,但一直不舍得买。这个月她单位发了一笔800 元的奖金,她立刻就拿出600元来买下那件毛衣。我问她,如果单位发的奖金是8000元,你还会去买那件毛衣吗?她想了想说,不会,如果发8000元奖金,会原封不动地存起来。我妹妹的这种转变便是心理账户导致的“小钱大花,大钱小花”。不同数额的支出分属不同的心理账户干扰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如何应对心理账户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国人的心理账户特征,得出了国人的心理账户主要分为正常工资收入、普通奖金获取以及彩票或中奖所得三类。国人对于这三种不同来源的财富,有不同的消费结构和资金支配方向。奖金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储蓄、人情花费、家庭建设与发展开支。彩票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人情花费、储蓄、享乐休闲开支。正常工资收入最主要的支配方向排序为:日常必需开支、储蓄、家庭建设与发展开支。

此前所提到的不理性行为的根源就在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心理账户是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边缘概念。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的可替代性。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每一元钱都具有完全替代性。心理账户之间的非替代性,具体表现为意外之财和正常收入之间的非替代性。

心理账户会影响人们的决策,那么心理账户如何进行计算呢?它是否也像我们通常所言的账户,遵循运算法则呢?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实际上是对各种可能选择的损失和获益进行估价,他称之为“得与失的构架”。人们在心理账户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意最大化。情感体验在人们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很多人来说,心理账户拥有自身特殊的运算法则。首先,在人们心里得与失是相对的,相对参照点的财富增加就是“得”,相对参照点的财富减少就是“失”,参照点变化,得与失的身份也会发生转变。在心理账户中,人们对得与失的敏感度是递减的,随着得到或者失去的越来越多,人们内心越来越淡定,对得与失的感受变得逐渐麻木,在潜意识里,人们将心理账户中的钱变成了一堆实际意义不大的数字表现。

为了不掉入非理性陷阱,我们要采取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如果在两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是一致的,这一决定就是理性的,反之就是不理性的。

最后,为了不受心理账户的迷惑,我们应尽量避免人为地把不同用途或不同来源的钱分设各种账户,即使无法做到对待金钱一视同仁,至少要允许金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间流动。

猜你喜欢

替代性支配储蓄
储蓄永远是富人思维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储蓄方法面面观
跟踪导练(四)4
一言堂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人生是一种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