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宫沾边的北京美食
2020-12-25赵德贵
◎文/赵德贵
“月盛斋”酱肉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慈禧太后做寿,满朝文武大臣到处搜寻奇珍异宝为她备寿礼。有位大臣寻思:“给老佛爷送什么寿礼呢?宫里的奇珍异宝多得数不清,早就不新鲜了,我得送一份与众不同的寿礼!”
于是,他特意来到“月盛斋”,备了一份包装精美的大礼盒,并系上“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的绸带,进奉给老佛爷。
不曾想,慈禧太后品尝了“月盛斋”的酱肉之后备加赞叹,特赐“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出入宫之凭证。每隔一日,“月盛斋”就会送特制的酱肉到御膳房。
慈禧“撤帘归政”、退居颐和园后,每晚必有一顿夜膳,而所食之物,又必有“月盛斋”的酱肉、烧饼和粥,自此“月盛斋”便名扬京城。
羊眼儿包子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曾微服到前门外,品尝回民的羊眼儿包子。康熙皇帝走进羊肉包子铺,掌柜向康熙皇帝问安后,赔着笑脸说:“不怕爷恼,爷在里边(宫廷)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还屈驾来尝羊眼儿包子,小的实在不敢孝敬。”
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识破,还是要吃包子。掌柜只好从命。康熙用筷子挟一个放在碟子里,细心地观察,只觉阵阵香味扑鼻,放到嘴里一尝,果然味道鲜美。
但是,康熙左找右找也未看见“羊眼儿”,便问掌柜:“为什么看不见羊眼儿?”掌柜忙回答说:“回爷的话,馅肉没有羊眼儿,只是做得精细些,包得个头小一点,像羊眼儿,就给起了个‘羊眼儿包子’的名字。”
康熙尝了两个,觉得非常可口,便传旨将其经常送入宫中。从此,羊眼儿包子誉满北京城。
“三不粘”的传说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安阳县令的父亲过七十大寿,宴席上少不了当地传统的桂花蛋。厨师因为是第一次用大锅做,只能一边炒一边往里添油。结果,这回炒出来的桂花蛋色泽黄润,晶莹欲滴,香气四溢,大家品尝了之后,都夸奖这道菜味道鲜美,甘甜爽口,实在是菜肴中难得的佳品。于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阳声名鹊起,风行开来。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过安阳,提出来要品尝安阳的风味小吃。安阳县令就让厨师精心炒了一盘桂花蛋,献给乾隆品尝。乾隆吃了这道菜肴之后,十分高兴,他见这道菜肴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就当即下了圣旨,将桂花蛋赐名“三不粘”。并让县令把此菜肴的制作方法教给了皇宫里的御膳房,以备自己和后宫嫔妃及皇亲随时品尝。
御膳房的“驴打滚”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一吃这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啊?”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于是,小吃“驴打滚”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驴打滚”真正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非常好看。加上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尘土,因此而得名。
“天福号”酱肘子
乾隆年间,山东人刘德山在北京城里西单牌楼开张了一家“天福号肉铺”,专门制售各色山东风味肉食。有一天他的儿子值夜看管煮肉的汤锅,竟不知不觉睡着了。等刘老板前来查夜时,锅里已是肉烂如泥,黏稠一片。此时,晨曦将露,想重新再煮菜是来不及了。刘德山是精明之人,他急中生智,和儿子一起动手,仔细地将锅里尚成形的酱肘子一块一块起出,小心地摆到铺面上出售。说来也巧,次日清晨头一个前来光顾的竟是老主顾刑部大臣。此人平时酷好享用“天福号”的肉食,此时买来是准备招待几位地位显赫的客人,因为平时信得过,他不多说便付钱取货而去。且说刑部大臣家宴正酣,几位显赫官员们全都吃得津津有味,不断地夸赞酱肘子好吃。刑部大臣也是乐不可支,显出十二分的风光,好生尽到了地主之谊。只隔一天,几位去刑部大臣家赴宴的官员都指派专人或管家去“天福号肉铺”,指名购买酱肘子。此刻刘德山老板尚感蹊跷,经小心探询,才知前日煳锅的肉食偏偏赢得了客人们的喜爱。大喜之余,刘德山父子便特意精心制作了一锅加料的酱肘子,不仅肉好,而且料足。如此一来,又有好几位达官显贵和刑部大臣一道,成了“天福号”的老主顾了。因为多了一些有身份的顾客吹捧,转眼之间,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天福号”酱肘子美名不胫而走。不久,连清宫里的太后和皇上也叫人专门来买酱肘子了。
日后,“天福号”还得到了一块能够自由出入皇宫禁地的“路牌”。虽说那也只是为了“天福号”送货方便,但是这种殊荣还是让世人无比仰慕,让同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