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涵的几点认识

2020-12-24卞靖陈曦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供给

卞靖 陈曦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从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三个关键词,来深刻理解和认识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收入分配改革是重要支点,科技创新是新动能,改革开放则是活力来源。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条件和环境的深刻变化所提出的

(一)我国发展阶段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增速长期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也一直超过30%。当前,我国经济体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外溢效应愈发明显。从美欧日等成熟发达经济体的成长规律看,一个经济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向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演化,形成以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为主体,外部需求和国际市场为延伸和补充的格局,我国亦是如此。

同时,我国的劳动力虽然仍然丰富,但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资金供给较之前相对充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国内需求也开始向富裕型升级。统计显示,1990年我国劳动力总数、固定资本形成和研发支出分别占世界的比重为27.6%、1.5%和2.0%,而到2018年变化为22.9%、27.2%和24.0%。在此情况下,过去偏重于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内、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旧“双循环”格局越来越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重塑竞争优势,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世界经济低迷,今年前三季度除中国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均为负增长。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有可能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降幅最大的一年。此外,IMF还将2021年全球增长预期下调至5.2%,比4月的预测低了0.6个百分点。这些迫切需要我们从旧“双循环”格局转变到新“双循环”发展格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发挥内生因素作用,以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向好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发展新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从第五个长周期末尾向第六个长周期开启的转换过渡阶段。从发展态势看,支撑第六个长周期新繁荣的动力主要是正在酝酿发展中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其中又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物理、化学、机械等领域交叉融合为代表。进入新的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不仅意味着世界经济将依靠科技革命培育和塑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实现新旧增长动能的有序转换,也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将出现新一轮的调整和重构。

经过多年的追赶发展,我国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到了这个阶段,前沿颠覆性技术不但不可能通过进口获得,更会出现关键核心技术进口受到直接限制的情况。因此,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更要立足自主创新,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努力站在科技革命的最前端,才能最早并且最大程度地获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红利,领跑全球,率先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二、从国内大循环、主体、相互促进三个关键词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一)国内大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指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动态往复循环。其中,生产是起点,流通和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大循环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实物循环,即各种商品、要素和服务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增值、动态循环的过程。二是价值循环,即在实物循环过程中,货币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进行同步合理分配流动。如果实物循环和价值循环脱节,就会造成实體的商品、要素和服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同资金运动相脱节,造成经济循环不畅、结构失衡、甚至断裂。三是空间循环,即在社会分工日益发展深化的条件下,经济循环必然体现为社会再生产在地域空间意义上的循环,包括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循环。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指把依托和满足国内市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带动,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特别是要有效提升对经济循环的主导权和控制力。这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在实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从而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联通,获得更大效益。从世界大势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就必然不可能将国内国际双循环分割开来,搞封闭的国内循环。一方面,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可以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活力。通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可以加速补齐我国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从而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

三、进一步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战略基点、重要支点、新动能和活力来源

(一)战略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努力形成供求结构高效对接、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新的经济增长体系。

应坚持以增加制度供给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坚持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创新力为关键,坚持以推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通过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生产要素支撑。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活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持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在稳定制造业和稳固产业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战略基点:扩大内需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推动我国经济攻坚克难,对冲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降低外部环境影响,也为国际循环提供强大吸引力。

通过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政策体系等举措,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推动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引导企业向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方向转型,通过互联网电商充分挖掘“下沉市场”潜力,优化服务消费市场秩序,加快推动消费结构与品质双升级。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强化主干运输通道能力建设,完善城乡融合的基础交通网络,有序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网联化改造;更好落实激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发挥民间投资在补短板、调结构、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三)重要支点:收入分配改革

分配環节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以分配环节作为关键突破点,着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既可将巨大的居民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能力,创造新的生产需求;又能通过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生产环节的结构优化;还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举多得的重要支点和关键所在。

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挖掘内需带动就业潜力,增加公共服务社会化、养老医疗、新消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岗位供给。以供需衔接为导向,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匹配度,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新就业形态,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等重点群体增收计划。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按照“调高、扩中、保低”的基本思路,完善不同群体劳动报酬形成机制,健全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收入调节机制,切实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新动能: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催生新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内生运行动力。应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支持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促进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卡脖子”技术攻关的路线图,确定任务落实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争取尽快取得实效。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机制,实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强化经济政策在技术创新中的推进作用,积极探索实施预约采购、首台(套)采购保险等方式,切实加强政府采购对技术发展的支持,对于国家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和产品,给予操作性更强的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支持政策。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各部门及地方关于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加快推进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填补相关行业监管和法律法规的空白。

(五)活力来源:改革开放

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可以有效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激发国内国际双循环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环境。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招,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市场经济潜能。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淤点堵点,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特别要抓住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激活国内大循环。与此同时,要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方式积极融入国际市场,通过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对国际人才、资本和企业的吸引力,巩固和扩大国内国际产业链协同合作,努力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供给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格局与结局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以天地为格局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