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困境与智能化校园构想*
2020-12-24李鸿章
李鸿章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教育领域也涌现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新技术能否改变现有教育的“顽疾”,解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有待验证。文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2.0的解读,整理智慧校园的定义,以教育信息化2.0的视角分析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小学校一线使用者的角度提出了“智能化校园”构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智慧校园;智能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3-0076-05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同时,全国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很多新技术将深入到教育领域中来。2019年6月,江苏省发布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这意味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正在从智慧互联的“智慧校园”向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校园”校园转变。
二、教育信息化2.0解读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在《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一文中阐述了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目的,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是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是指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一大”是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由此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进而形成三个新模式,即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4] 。那么,现有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运作模式能否适应教育信息化2.0的宏伟目标呢?
三、什么是智慧校园
2018年发布的《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讨论稿)中定义了智慧校园的标准: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和重构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5]。
从定义来看,智慧校园通过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形成了新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以数据为纽带的交互环境。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当今学校中面临的各种教育难题。同样,智慧校园还是国家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维在校园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为和过程数字化、智慧化的载体。智慧校园具有可扩展性、便捷性、智慧性,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这样的智慧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015—2019年,滨海县组织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笔者之前也参与了市级智慧校园的验收和省级智慧校园标准的制订,学习借鉴了一些县、市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实际建设与应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种种不足之处。要想在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就必须了解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困境
智慧校园建设的初衷是给师生提供智慧化、可持续发展、可服务和可管理的教育、教学、学习平台,最终达到广大师生知识和品德等多方面的共同提高与发展。现阶段的智慧校园是建立在原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之上,而后衍生出的具有数据化、智能化特点的校园环境,是现代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也是一段时间内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的相继发布,201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除此之外,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重庆市纷纷出台省级“智慧校园”方案,宁波、阜阳、南京、盐城、南昌、西安、广州、深圳、青岛也出台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方案。笔者对收集到的15份“智慧校园”方案进行了初步研读后发现,各地区智慧校园的整体创建思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内容模块上也差不多,在具体实施和应用上也存在诸多弊端。
盐城市2016年开始“市级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同时,盐城市把创建“省级智慧校园”的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专项小组,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规划和设计[7],同时还建成盐城教育云平台,以配合“智慧校园”的创建。目前,濱海县已有40多所学校建设了“市级智慧校园”,两所学校建设了“省级智慧校园”。在本区的智慧校园创建以及后期具体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包括已经通过“市级智慧校园”创建评定的学校,其与真正的智慧校园还存在很大距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行的智慧校园方案与“教育信息化2.0”和将来的“智能化校园”在理念上还有很大距离,与一线师生理想中的“智慧校园”也有很大距离。
现阶段,中小学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层面以及后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地域的“散”导致智慧校园模式无法做到覆盖全体学校
以滨海县为例,滨海县是一个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县,现有小学54所、农村教学点18所、初级中学23所、高级中学4所、九年一贯实验制学校2所、中职一所,散布在整个县域中。学校所在地区的差异导致投入的天壤之别。以2018年市级“智慧校园”创建为例,县城重点学校投入数百万进行了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创客教室”,创建“VR体验室”,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络空间,有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等。而在农村教学点只有 “宽带+路由器+电脑”模式而已。要将村小建设为智慧校园的可能性为零。原因为:一是没有经费支持;二是没有必要将智慧校园建设在随时会关闭的教学点。笔者发现,其他县域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乡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紧缺,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可现行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进一步割裂了城乡教育,形成“马太效应”,城市中的学校越来越好,农村办学点则越来越差,这和国家的办学政策相违背。
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为了让学生“停课不停学”,涌现出大量的 “网络教育”“空中课堂”“云课堂”。这些课堂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空中课堂”实践教学中:受技术限制,导致交互性很差;受地域限制,一些学段的名师都是“地方名师”,其在知识面和语言表达上和“名师”有差距;受条件限制,一些技能型、体验性的课程无法进行传授;受经济利益因素影响,很多名师都是应差式传授,没有体系,没有思路,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些没有交互、没有体验、应付任务形式的、没有灵魂的“空中课堂”并不能真正弥合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2.中小学多方位人才的“缺失”导致教学应用难以覆盖全体教师
学校领导信息素养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动力不足。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智慧校园建设投入过大、收效不明显,还不如多做题、多考试、多练习,考试分数才是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些领导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初心”,他们没有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及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到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一些领导对智慧校园建设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缺乏远见,认为建设智慧校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分数。还有部分领导缺乏智慧校园建设的个性化思路,具体应用也缺乏相应的主见,在参观一些智慧校园先进校后,全盘照搬,经过一次验收以后,很多实验室、功能室都尘封起来。一些领导缺乏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全局思维,在推广应用方面都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系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引领不够。滨海县中小学一共有83所,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286人,除去一所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人员16人,每个学校3人左右。在这个数据中,有180人在县城的8所学校工作。也就是说,农村中小学只有1~2人从事信息技术工作。同时,每个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每周大约有10~20堂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学校的网络维护、计算机维修、课时统计、课程PPT的制作、各种系统的维护与输入……如此繁重的劳动,没有成熟的绩效体系,还要因为所教学科非主科,导致评职称困难。这使智慧校园应用的“实际领导者”疲于应付,无法发挥智慧校园实际工作的引领者作用。
中小学网络安全人员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运行环境存在安全因素。以滨海县通过“省级智慧校园”建设的学校来说,学校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还有日志系统、负载均衡、入侵检测、容灾备份、虚拟化软件、智慧校园平台等软硬件平台及设施。一名普通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是难以用好这些软硬件的。笔者认为,目前滨海县的在职教师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胜任此项工作。投入巨资建设的智慧校园系统以及日常办公网络系统存在大量漏洞,是非常可怕的。
3.中小学实际应用“混乱”与“无序”导致学习应用难以覆盖全体适龄学生
学生各种应用“混乱”。2020年初,笔者对滨海县中小学APP进行了备案管理,发现学校APP使用十分混乱。市里、县里、学校、班级教师分别推荐安装一个APP,导致家长手机里安装了多个应用。疫情期间,学校又推荐了各种直播工具,不同学科教师由于不同原因而使用不同应用。笔者见到一个家长的朋友圈,一共是十二个应用,不得不为儿子建立一个专用的文件夹,用来存放各种应用。疫情期间,中小学生每天大约有4~6个小时进行网络上课。最后家长不得不重新购买平板,最后平板脱销,便用备用手机给孩子上课使用。各种没有经过教育部门认证的APP极大地搅乱了教学的系统性,同时还存在着学生信息泄露、家长信息资产丢失的风险。名目繁多的APP中却找不出一个能够覆盖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应用,值得相关工作者深思。
教师各种应用“无序”。在2016—2019年的“市级智慧校园”验收期间,为了迎合验收,在每一个项目寻找一个对应的网站或者APP。验收时,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建立专门的收藏夹,里面有10多个网站,分别针对智慧校园验收的条目,边上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里面的内容杂乱无章,更新时间跳跃性很大,很多内容没有审核。这样的应用除了能够获得一块“市级智慧校园”铜牌之外,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没有什么价值。不仅“市级智慧校园”验收这一块有应用,再看中小学的扶贫、教育督导、中小学资助、教育装备、家校共育、心理健康等等都有各种应用。疫情期间,教师网络教研、中小学网课、教师直播等各种应用数量很多。据笔者统计,滨海县中小学的教师直播應用有9款,后期中学开设新课,教师有不得不学习各种剪辑、录播软件,这使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验收,奔波于各种无序的应用。这些应用只是暂时需要,没有发现能够给学生带来提高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笔者一直从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近三年除了在表演性的学科比赛、优质课比赛中能够看见这种教学方式的身影,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寥寥无几。
4.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边缘化”导致“两个提高”缺乏可行的操作方案
“两个提高”是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家都知道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对于师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一直是副科,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都是业余的,连中学信息技术的“最高”等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江苏),内容和方式都是连续10多年没有改变,很难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在提高能力最为重要的方式“培训”方面,出现的现象是“专业的没机会培训,参加培训却接收不到专业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专业性的培训,领导会以各种借口推脱——因为不重要,能够参加培训主干课程的教师都听不懂。这样导致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涉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或是主观臆测。多学科教师的融合教学才是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有时也会在“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汇报课”上见到行云流水般的信息化能力展示。而那只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展示,并不是真实课堂的样子,这时的信息技术能力只是一种“炫技”,而不是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现有的“智慧校园”环境没能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5.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的“杂乱”导致无法建成统一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主体是学校,验收对象也是学校,进行实际应用的也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装备和电教)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常规的认识与建设过程的逻辑。学校领导的思维局限性导致“智慧校园”建设的狭隘性。学校层面没有能力做到整个教育体系“智慧校园”建设的统一性,也没有技术力量做到整个“智慧校园”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更谈不上考虑到整个“智慧校园”向“智能化校园”的可扩展性。
一些中小学由于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杂乱”,导致后期实际使用率偏低。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验收模式是“任务下达→出去考察→全面照搬(资料)建设方案→公开招标→建设完成→通过验收→逐步荒废”。中标公司提供多种“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都能够满足领导的建设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一校一套的“智慧校园”方案。各个方案之间还不互通,在教师、学生发生流通的时候要重头再来,实际使用时会感觉太繁琐了。所以,通过“市级智慧校园”“省级智慧校园”验收的学校忙于接待各级各类领导的参观,会疏忽智慧校园的实际应用。在初期调研统计中,将智慧校园相关系统实际用于教学的教师占32.8%,用于日常办公的有11.7%,远低于利用QQ和微信办公的95.6%。“不好用、没法用”是一线教师对“智慧校园”的深刻体会。
五、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校园
回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40年,现行的各种教育信息化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作为中小学校一线使用者,却没有发言权。正是一线使用者的缺失导致了现阶段的“智慧校园”“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举措曲高和寡。那么,一线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呢?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笔者总结出师生理想的智能化校园模型。
1.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完美的基础网络
完美的网络要稳定,疫情期间的直播课程常常出现掉帧、断线、音画不同步等情况,这与网络服务应用有关,同样也与基础网络不稳定有关。
完美的网络要全覆盖。笔者在近几年的“智慧校园”评估验收工作中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学校已经实现有线网络“班班通”、无线网络全覆盖,可是乡镇学校只有有线网络,农村办学点只有宽带,条件稍好一些的学校也只是无线覆盖教学区,离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还有距离。
完美的网络网速要快。同樣以滨海地区为例,2019年教育城域网改造后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带宽达到500M、完全中学和县城学校带宽达到了1000M、农村办学带宽点是50M,网速在江苏省县域中小学来说处于中游水平,在全国来说则处于中上游水平。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全体师生的行为都转数字化,带宽还需要极大提高。
2.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一劳永逸”的大平台
大平台有且只有一个入口。在笔者做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师生常用的教育类网站有六个,常用的教育教学类APP也是六个。每个应用都有相同的注册程序,一些常用的基础信息需要多次录入,费时又费力。教师的流动又会导致用户名和密码丢失。这些APP的使用常常还会受到行政影响,如一届领导一个应用、一段时间一个应用,一线教师常常在不同应用之间来回切换。
大平台需要“简单化”的安全。2019年国庆期间,大量学校的网站纷纷关闭。不是学校不再需要网站,而是学校没有专业人员和先进的软硬件来应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大平台”商业化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去维护,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能保障平台的安全。
大平台要具有可扩展性。平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好的,也不是建设好后一成不变的。在建设初期规划时,就要充分调研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后期的硬件与软件扩展,千万不能一年一变、三年全变。这个平台可包容现有以及将来出现的各种教育类软件和硬件,类似于Windows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只是一个平台,各种信息共享的应用才是“灵魂”。
大平台要做到真正的全覆盖。未来的智能化校园一定要对师生各类应用做到全覆盖。举个例子,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太多,导致职称评定结果没有说服力,智能化校园可以记录教师在班级辛苦讲授、在办公室辛勤批改,在走廊上与学生谈心,甚至可以记录教师工作的所有,最终形成“数字化影像”。这些“数字化影像”可以用于优质课评比以及优秀工作者的产生,还可用于“四有好教师”评定。这样的职称评定结果就不会有人质疑。再举个学生的例子,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一直不温不火,原因是很多高中生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过程中人为干预太多,存在“霍桑效应”和“晕轮效应”,导致信度和效度都存在着一些争议。如前阶段的机器人大赛、现阶段的创客大赛以及高水平运动员不再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利益充斥其中,使学生能力并不如展现的那样完美。如果这些活动背后能够有智能化校园支撑,真实记录学生的一切活动轨迹,就没人会质参与活动学生的真实能力。再如体育锻炼、课间活动、综合实践、社会办学、城乡差异、大班额、高考改革、教育评价、教师惩戒权、中小学师生减负等等诸多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校园的全覆盖来解决。
大平台可以减少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还可以解决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当前,中小学教师有很多重复性劳动。如笔者熟悉的一位高一语文教师,在疫情期间,她一周要录2节课(其中包括备课、制作课件、修改、教研员修改、录课、剪辑、审核、再修改、再录课、再剪辑),每天要在网上批改130多份作业,一周要批改130多份作文,要进行周练出题、周练批改,要统计人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给班主任。这位教师每天只睡5个小时,平时上班期间也是如此。如果智能化校园可以将教师相关应用中低效的、重复的、机械的,如试卷生成、作业批改、作文批改,以及繁琐的数据统计都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教师就会轻松一些。同样,专业技术特点强的工作,如一些危险的实验、一些自然世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一些存在大脑中的假设和推理等也可以让人工智能去解决。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以及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上,这才是教师真正的工作内容。
3.智能化校园的应用需要人性化
2018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8]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这是我国教育的初心,也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目的。
首先,智能化校园的所有设计和应用都要人性化。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师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强,有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如果智能化校园应用的每个操作都有一套对应的流程,都需要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才能使用,那么这个应用就很难普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信息化应用只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人性化的设计。
其次,智能化校园的设计要与教师的真实需求相关。通过前期调研笔者发现,教师使用最多是与教育教学、自身利益相关的应用。在进行智能化校园相关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比如一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的教学,那么在资源推送、学科建设、教学日记、教学评价等等方面,要考虑到他的实际需要。教师是一种职业,相关应用必须考虑到教师的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工资金额、绩效考评、评优评先、提干等真实需求。要让“真干事”“干实事”的教师有“真实惠”。
还要铭记智能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智能化校园中,教师、学生在真实世界的生活轨迹都被数据化,这些数据最终形成了 “数字化影像”。而这些影像的最终作用是培养人,而不是“算命”。同时千万不要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中,技术只是优化教育,无法替代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最后,智能化校园需要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官不仅可以提升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地位,还能引领全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席信息官要懂技術,要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层的决策,要有能力决定学校的信息战略,保证信息战略与学校战略相配合,并对学校信息化做出长远规划和实施。首席信息官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协调、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教育大国要变成教育强国,需要更多优秀首席信息官的出现。
六、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对原有数字校园的提升和超越,也是未来“智能化校园”建设的起点。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到来之际,智能化校园的真正实施将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冲击,它将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真正公平的、个性化的、可包容的环境,它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它将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
参考文献:
[1]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 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苏教信[2019]1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Z].
[4]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5]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EB/OL]:http://www.gyedu.net/news/zcfg/2017-03-1/13951.html.
[6]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Z].
[7]盐政办发[2016]76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盐城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
[8]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3/content_ 5229429.html.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