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针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2020-12-24王维军宋来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创业教育

王维军 宋来

摘   要:文章以中国知网2004—2018年的266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 Cite Space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处理,梳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发文量、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重要作者。笔者发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热点包括创业教育受教对象、创业教育主题内容、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工科创业人才培养以及工科创业教育环境五个方面。文章分析认为,我国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未来应注重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对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将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 创业教育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一、引言

2014年,我国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掀起创业活动的新热潮。创业活动不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是社会转型的牵引力,拉动经济的增长。《全球创业监测》报告发现,大学毕业生更有可能从事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因此创业教育和培训应更充分地融入高等教育教学[1],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发文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将创业基础课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又多次颁布文件,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这些政策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高校开始有意识地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我国创业教育已初显成效,但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年度全球报告》[2],中国的创业活动还处于效率驱动阶段,主要集中于零售行业,而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处于创新驱动阶段,中国目前缺乏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科技型创业活动。我国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型创业活动的发展,以科技领航经济发展方向,攻破核心技术的软肋。工科高校是培养科技型创业人才的摇篮,对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其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创业教育的实施,深化创业教育改革。

本文通过计量学分析方法,運用可视化分析软件,总结我国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主题,归纳该领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为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国内最大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进行高级检索。以篇名“工科大学生”并含“创业”为检索词,跨“期刊”“博士”“硕士”三个数据库。我国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晚,2002年试点高校的设置是创业教育的分水岭,但是2002年并没有检索到关于工科创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有学者表示探索创业领域的最佳时间阶段是15~25年,故将检索时间设定为2004—2018年,在这15年时间内共检索相关文献287篇。对文献再次进行筛选,去除无关、干扰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266篇。

本文采用目前较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软件Cite Space V作为研究工具,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在 Java 语言基础上开发完成。Cite Space可翻译为“引文空间”,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隐含的潜在知识,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软件[3]。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4]。其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托马斯·库恩(Thomas Kukn)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库恩认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科学的发展可以从已发表的文献中提取。因此,本文应用Cite Space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突现词探测分析,可以提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

三、可视化描述分析

(一)载文情况

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献量时间分布序列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2011年是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发文量少。2012年是发文量突变的一年,这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作出明确规定。首次提出各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各高校积极响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该政策的推动下,工科创业教育研究自2012年起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系列创业政策引导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工科创业教育的研究,2017和2018年均突破50篇的发文量。以上数据表明,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从发文数量与发表的期刊类型看,266篇文章中仅有30篇文献源于核心期刊。可见,工科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研究主体分析

研究主体代表某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主体一般包括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通过文献的共现聚类图谱分析,可以得出研究主体,以及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情况。在共现聚类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发文数量,节点越大发文数量越多,发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作者与研究机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节点间连线越多,清晰度越强,合作越紧密。因此,将网络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作者(Author),其他选项采用默认设置。进行文献作者共现分析,得出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分析即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从图谱中可以看出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形成多个合作群体。彭光良、郭礼智,牛立蕊、屈建萍、李汉超,以及马晓君、张则、李春江、刘德胜等人存在合作关系。从图中发现,没有特别突出的节点,相比较之下陈亚琼、焦爱新、马晓君等人发文数量较多。从统计数据看,工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人员多,但个人发文量少。最多的单人发文量仅为4篇,由此可推断工科创业目前并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少有学者系统深入研究。

发文量最多的陈亚琼主要关注工科高校科技创业、工科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采用实证调查研究,探究工科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工科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认为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改革创业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出从工科大学生素养、教学方式方法、创业教师选聘、多元化实践平台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建构工科大学创业教育的多元化模式。[5]

发文量次之的是焦爱新。其关注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关注高职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问题、对策路径以及培养模式;从创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创业的能力与品格以及创业的方法三个方面阐述高职工科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路径;创造性地提出市场调研、特定工具管理等新的教学方法。[6]

将网络节点类型设置为研究机构(Institution),进行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得出图3关于文献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图谱显示了2004—2018年我国关于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研究的机构的研究情况及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依次是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佳木斯大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但是各研究机构的节点连线不明显,说明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以独立研究为主。研究机构主要立足自身所在的优势进行研究,没有形成跨学校、跨地域研究。以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为例,于2012年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多种创业教育活动,为工科创业教育的研究提供丰富实践素材。而扬州大学位于江苏省,拥有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其机械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设施等力量雄厚,兼具创业氛围、学科优势,成为研究工科创业教育的牵头学院。

四、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脉络,明确发展趋势,凝练该领域的研究方向。针对研究热点的分析,一般采用词频分析法。所谓词频分析法就是在文献的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词频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7]。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展现一段时間内相关文献反映的研究热点词汇,Cite Space II可以根据文章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的名词短语绘制引文分析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因此本文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来探析研究热点。将上述数据源输入到 Cite Space II软件中,网络节点确定为关键词(Keyword),并选定名词短语(noun phrases)。同时选择适当阈值,运行 Cite Space II 软件。 运行得到由关键词和名词短语生成的一个混合网络聚类图,得出如图4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对高中心性关键词做进一步整理,如表1所示。得出近年来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热点集中在“工科大学生创业的主体研究”“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研究”“人才培养机构研究”“人才培养方向模式研究”“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几个方面。

关于创业教育的教育对象研究,主要是大学生和工科大学生。主要关键词包括“工科人才”“工科大学生”“大学生”,其中心度分别为0.6、0.22、0.22。这些关键词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2006年,由此可推断高校学生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主体地位于2006年左右呈现。工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应用型为主,具有实践性实操性特征,直接为经济服务。有学者将工科大学生创业优势归纳、专业知识深厚、理论素质突出等[8]。虽然调查显示工科大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创业热情,但普遍存在艰苦创业的意识薄弱,人际交往沟通、领导力、心理抗压方面欠缺,创业素质不完善,缺乏运营、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等问题[9]。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与创业知识欠缺的问题,而学者集中于工科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素质方面的研究,对于改进工科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教育主题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关键词有“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中心分别为1.10、0.49、0.85。创新与创业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没有创新的支撑创业也无从谈起,高科技创业更需要以创新为支撑;创业是创新的升华,创业将创新思维转化成产品,转变为生产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在创业教育体系上,鞠永干[10]建构“三段对接式”创业教育体系,即“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这三个阶段与大学生特点、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对接。因此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关注工科大学生的特点,还要关注社会的需要,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打造工科大学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霍正刚基于2012年文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分析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工科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少涉及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虽然目前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多以课外实践课程为主,针对性不强而且没有形成完备的考核措施[11]。因此,工科大学应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全校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从工科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来看,工科院校包括地方工科院校是工科创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工科高校可以利用学校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李长熙[12]等人提出“企业 + 学校”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科创新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教育平台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科院校可以通过与政府、企业共享共建创业实践基地、众创空间、特色创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基地。中国计量大学与德国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国际化[13]。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建立起“创业园”“科技园”“产业园”三园一体模式。创业园处于核心地位,为科技园打下项目基础。学生利用创业园平台可以实现自主经营运作[14]。工科高校也可以通过扶植学生社团,发挥学生社团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创业类社团开展创业活动,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从工科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来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建设”(0.75)、“培养模式”(0.28)、“教学改革”(0.15)、“能力培养”(0.08)。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教师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王晓军[15]提出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案例式教学”“团队讨论法”“小组学习法”“问题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取代灌输式教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学习和锻炼,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社会上寻找一批具有创业经验的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学生与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教职工创业。另外,一些学者针对工科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提出新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马冬[16]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我国工科大学“自助式”创业教育机制。工科大学院系的专业教师与管理教师通力合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教师创业先锋带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积极调动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扶持机制的作用。针对创业教育教学的研究,第二课堂在创业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可以推动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李汉超等人[17]提出建构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创新创业机制,建设创业设计大赛实践课程模块、创业社团活动实践课程模块、创业基地与创业园区实践模块三大课程模块。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多恩团队”创业团队为实行“创业链式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并为参与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培训,将创新成果与政府扶持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有效对接,当学生成功完成创业后,可作为第二课堂为创业理论的教育提供反馈[18]。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一些学校开始探索新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计量大学开展了“135”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式以及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工科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课程资源拓展计划、五位一体平台育人计划,突破创业教育的资源瓶颈。建立专门的创业学院,加强组织、管理、质量、经费、服务五类保障完善体制机制[19]。湖南工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科技创业教育模式。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采用合作教学与差异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法[20]。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究是创业教育研究的基础,学者不断探索工科创业教育的特色模式,为工科大学创业教育提供借鉴。近年来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创业教育教学要素研究,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创业教育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新工科”和“信息化时代”,中心度分别为0.74、0.52。两个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都是2017年。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物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工程的“新业态”已初露端倪[21]。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在新业态人才培养中肩负重任。“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全局意识,强调市场导向、校企合作、团队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江旭梅、唐子蛟[22]以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园为例,探析新工科時代背景下工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平台+双引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打造创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陈亚琼[23]等人描绘信息时代工科大学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从而建构多元化创业教育模式。时代背景是研究方向的指向标,研究者以社会发展背景作为研究的视阈,探究新工科、信息化时代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向。创业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之一,在新形势下应与工程教育的变革相结合。立足于社会需求进行创业人才培养是各大高校的必经之路。

五、结论

推进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技术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步。本文对与工科创业教育主题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出如下结论与启示。

其一,目前大部分学者有意识专门针对工科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平台的搭建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方面。但工科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边缘地位,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研究机构以独立研究为主,反映出工科大学创业教育跨地域合作研究不强,机构研究在空间上呈分散趋势。因此,具有高影响力的创业教育机构应该发挥辐射作用,整合创业资源,带动周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与研究,形成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实施与研究体系。

其二,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兴的研究有工科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工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三个方面。这表明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要素的研究,从宏观研究转向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为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具体有实践价值的指导建议。从实践角度看,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在建设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创业课程、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设。

其三,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热点体现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创业教育的发展。2016年“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意味着创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交叉复合型工科人才,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将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主动对接,推进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立足于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学校的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ROBERT S D, LINDA W R, KIMBLE A B,et al. Entrepreneurship is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The why, how and transfer ability of the concept[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repreneurship,2012(12):669-682.

[2]《全球创业观察2015/2016中国报告》发布[J].中国就业,2017(3):16.

[3][7]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2,203.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5][9]陳亚琼.工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与创业教育途径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2):29-33.

[6]胡捷,焦爱新.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14):15-16.

[8]李炜.工科大学生创业风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2):65-68.

[10]鞠永干.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11-12.

[11]霍正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10):147-148.

[12]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97-99.

[13][19]宋明顺,孙卫红,赵春鱼,等. 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1-36.

[14]刘晖,李作学,王策. 关于工科院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思考——以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53-55.

[15]王晓军. 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6):14-16.

[16]马冬. 我国工科大学“自助式”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2):32-35.

[17]李汉超,牛立蕊,高尚武,等.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改革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3):51-54.

[18]李菁,邵刚,雷玲. 工科大学生“创业链式教育”实践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110-113.

[20]陈亚琼,余博. 科技创业教育对工科大学生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4):107-110.

[21]叶民,孔寒冰,张炜. 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4-31.

[22]江旭梅,唐子蛟. 新工科视阈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河学刊,2018(6):29-30.

[23]陈亚琼,余博,黄望军. 信息化时代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多元化模式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3):117-120.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创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