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节中的精神传承
2020-12-24田冰婉
田冰婉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是一篇文字精练、寓意隽永的课文,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是以对文章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为前提的。下面,我们来细读这篇课文,并结合作者的经历,知人论世,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了解文章内外的故事,以期为朗读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资源。
这里,教师可以从人物解读的角度来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故事,剖析他们的性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物,并读出他们的特点。本文一共有五个人物:父亲、母亲、姐姐、哥哥和我。那么,这五个人物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首先来看母亲。对于那片闲置的半亩空地,母亲提出:“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几个月后,面对姐弟们收获花生的喜悦,母亲又提出:“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课文对母亲的着墨不多,但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来,母亲可以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能干贤惠,并且敬重丈夫,还了解孩子们的喜乐和需要,是一位智慧从容的母亲。许地山笔下的母亲,俨然是一位德能兼具的中国传统女性。因此,在朗读有关母亲的字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母亲对孩子们的关爱、对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对丈夫的敬重依赖。
接着来看三个孩子的形象。这三个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当父亲问他们是否爱吃花生,他们都争着回答,可见他们对于父亲的爱戴和亲近。父亲问:“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性格爽利,快人快语,抢先说道:“花生的味道很美。”哥哥的回答就带有实用主义:“花生可以榨油。”“我”则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回答更加深沉:“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可见年幼的“我”已经是一个喜欢倾听思索、内心沉静、深思熟虑的孩子了,长大后可以成为作家,与年幼时便出现的沉静气质不无关系。因此,在朗读描写三个孩子的有关语句时,应当读出姐姐的快人快语、哥哥的单纯直率和“我”的沉静善思。
那么,课文中的父亲又是什么样的性格呢?文中父亲的话不多,性格却很鲜明:“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不常来呢?许地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呢?作者笔下的父亲,名叫许南英,是一名晚清进士,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同时也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意当亡国奴,就带领全家搬到了祖籍福建龙溪。平日父亲公务很繁忙,很少参与家事活动,但是在忙碌中,他仍然愿意参加家庭的花生收获节。
值得深思的是,父亲的性格是很深沉的。但在如此短暂的相处中,他仍然愿意将重要的人生道理讲给孩子们听。首先,他从孩子们最亲近的问题问起,问他们是否喜欢吃花生,花生有什么样的好处。听到了不同的答案,父亲首先是肯定他们的答案——“花生的好处很多”,并教导孩子们花生的最可贵之处:“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让孩子们看到这三样果实的显而易见和花生的低调含蓄,并告誡孩子们要像花生那样不慕虚荣,注重内在。花生的朴实无华和默默结果是父亲最欣赏的品格,由此可以看出父亲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作者的父亲在为官时,不为政绩,不求虚名,只求为民做实事并且严于克己,作风清廉,破除旧习,推行新政,革新当地的教育制度,废除奴隶买卖,拒绝官场行贿,严禁鸦片交易,受到百姓的拥戴。父亲所说的话和他的人格是一致的,这彰显了父亲作为传统士大夫高洁清正的品格追求。同时,他也愿意将这种观念在子女中传承下去,从后面孩子们和母亲都赞同父亲的观点可以看出,全家人都很认同父亲的价值观,父亲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有很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和重视品德的家庭教育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鉴于以上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学生在朗读与父亲相关的语句时,应考虑到父亲的精神气质和他的性格特点,要读出父亲对孩子们殷殷的期盼和厚重的关爱,读出父亲对于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坚守和追求。
在课文结尾,作者写道:“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谈到深夜才散,可见孩子们多么喜欢和父亲相处,喜欢听父亲讲给他们的深入浅出的大道理,父亲的教育方式深得子女的信赖。显然,父亲留给作者做人的道理,也成为了许地山日后的人格追求,他也是一位朴素真实、追求进步、热爱真理、直言不讳的君子。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赞美落花生的品格,更是在怀念父亲,怀念家庭有爱的氛围,感谢父亲带给他的人格影响和价值塑造,这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宝藏。
日后,许地山将自己的笔名起为落花生,可见这次家庭聚会对他追求人生价值的影响。后来,许地山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读书,又在北大、清华和香港大学任教。他自始至终都持守着父亲的教导,就是做一个有用的人。他在佛学上的研究让陈寅恪先生都叹服不已,他在妇女议题和中国服装的研究也影响了张爱玲,等等。父亲对于中国士大夫传统价值的守望,给予了许地山一份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影响了他的一生。
走进《落花生》,走进文中每一个人物鲜活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课内课外的故事。唯有如此,才能在朗读者、文本和听众的互动中,在一番深入的解读中,让《落花生》更加深刻,更加栩栩如生。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