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校长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2020-12-24陈坤华
陈坤华,柴 琳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校长的学习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位善于学习的校长,不仅能持续地提高对学校管理的工作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工作绩效,更重要的是其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指导和促进作用。或者说,有一位善于学习的校长,就会有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成长更好的环境。我国幅员辽阔,基础教育发展存在城乡不均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乡村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必须有一个善于学习和引领学习的校长。为了研究乡村学校校长学习情况,促进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我们以湖南省部分乡村学校校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对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探求其有效学习的路径。
一、乡村学校校长学习的现状
我们设计了校长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路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成功经验与教育梦想等方面的19项选择题和4个开放性问题的调查表,并随机选取了湖南省湘潭、株洲、衡阳、张家界、邵阳和长沙地区的130名乡村学校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性别、教龄、职务、职称、学历、职龄等基本信息统计如表1.1。现根据调查结果,对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现状归纳如下。
表1.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表
(一)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目的与追求
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目的、学习追求是其学习动力形成与保持的基础,在学习目的和学习追求方面,我们的调查项目有提升素养、问题解决、成为教育家、提高理论水平、提升职务(称)等。其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2。
表1.2 乡村学校校长之学习目的与追求情况表
乡村学校校长学习出发点都很务实,从表中可知,其学习目的主要在于做好本职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两者分别占受调查校长的57.7%和88.4%。同时,有13.0%乡村学校校长具有教育家梦想,并积极学习以提高教育素养,但也存在个别校长学习目的指向不明,仅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学习任务而已。
(二)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反映校长学习主动性水平、学习视野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对校长学习方式,主要考察了校长学习的两个方面:一是融入组织学习,即他人组织,校长服从或主动参与的学习;二是创造组织学习,这是校长自主和引领学习的行为。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围绕校长教改课题研究、区域教改会议和自主组织教改研讨会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与考察,其调查与考察结果统计如表1.2。
表1.2 乡村学校校长学习方式情况表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乡村学校校长在教改课题研究学习中主要是参与者,主持者所占比例较少;在会议交流学习中,有21.5%校长参加过全国性会议,有30.8%校长参加过全省性会议;在校长自主组织的教改研讨会学习中,每学期组织2次及以上的占46.1%,每个学期组织1次的占33.8%。乡村学校校长学习形式多样,学习方式较合理。
(三)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量
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量是其学习的主动性、持续性、深入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量主要从读书、主持(参加)专题研究、写反思(论文)、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方面进行调查与考察。根据调查与考察结果,乡村学校校长学习量统计如表1.3。
表1.3 乡村学校校长学习量情况表
从上表中可知,有73.1%的校长每年有2次及以上参加专题研讨;有52.3%的校长坚持每月读书1本及以上;有66.1%的校长坚持写工作反思、学习反思或论文;有73.1%的校长邀请了校外专家来校交流指导学习。
(四)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效果
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一是学习效用直接感知,即校长通过学习获得对具体工作产生直接作用的情况;二是学习的间接效用,如校长通过学习改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获得启发性或可借鉴资料、提升了工作反思水平等。校长学习效果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4。
表1.4 乡村学校校长的学习效果情况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校长学习的间接效用方面,46.2%的校长学习在于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68.5%校长的想法是寻找一些可借鉴资料;在学习效用的直接感知上,有60.0%校长认为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较好作用,但也有36.9%的校长认为学习对工作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
二、乡村学校校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学校校长在学习上是努力与积极的,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相伴随的是对校长工作相关的学习要求也更高。我国各地乡村条件不一样,不同地区的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校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此,我们仅根据对湖南省130名乡村学校校长的调查结果,就其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
(一)城市“榜样”学校示范张力的影响,阻碍了学习想像力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战线上采用的管理方式是,优者优先[1]、重点发展、榜样引导。这种模式固化了人们的办学思维:争重点、学榜样。实际上,现有的“重点”学校与“榜样”学校具有二个特点:一是集中了行政部门或区域教育的集体智慧,其理念主要是引领本地区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学生条件优势、地理位置优势。许多乡村学校校长参观示范学校后,都会感觉到学校做得很好,但学不来。从实际情况来看,“重点”与“榜样”学校在优势富集下,体现了精英性、贵族化、效益化的统一。乡村学校更多地体现于生活化、平民化和贫民性。由于精英的、贵族的、效益的教育在媒体宣传中更具现实意义,而贫民的、平民的、生活的教育不是宣传的主流社会形象,因此,体现精英性、贵族化,效益化统一体的“榜样”学校,通过媒体和政府机构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张力,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乡村学校校长从乡村实际出发、办好乡村教育的学习想像力。
(二)日常工作之“扰”,遮蔽了引领之学
乡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条件、经济条件等自然方面的条件限制,其师资条件相对较弱、学生文化学习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理想务实、分散性村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等,这些事项相对应的日常工作,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筹措办学资源、保障学生安全、接受上级部门检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校长带来困扰,乡村学校校长感到的工作困扰情况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1。
表2.1 乡村学校校长的工作困扰情况表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是社会、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可见的教育系统内效益。校长把主要精力用于维护日常教学稳定以保证教学基本质量,避免出现“误人子弟”现象;同时,校长还是政府代表,其工作还必须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由于乡村学校的条件限制,难于形成工作亮点。校长为了迎接检查,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资料与材料整理以证明全校师生的努力工作。由于乡村学校教师人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这些资料与材料往往都由校长亲力亲为。实际上,乡村学校普通老师一般难以胜任上级检查要求的材料整理工作;再就是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这是乡村学校校长日常工作之最难点。正因这些事“忙”与“扰”的干扰,遮蔽了乡村学校校长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学生发展的引领之工作开展的学习。
(三)职权制约,消减了实践学习动力
乡村学校校长的职责主要是代表政府办好学校,这种办好学校主要是把党的教育方针、政府的教育政策落实到位,这是一个合格校长的基本要求。教育政策是引领和保证我国教育事业整体稳步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教育的稳步发展,学校校长一定要把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落实到位,这是校长的基本职责。然而,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在学生教育方面存在师资条件、学习条件、学习愿望等方面的差距,这要求校长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制度,采用相适应的措施,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和校长职权限制,教育政策的超前性与引领性和乡村教育的特定环境性,难以避免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产生矛盾冲突,校长对政策与实践出现的冲突现象往往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表现为乡村学校校长感知的工作“难”处。根据调查,乡村学校校长的工作“难”处有:感到不适应的政策无力调整,其占受调查校长的47.62%;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无力找到突破口,占受调查校长34.92%;同时还有11.11%校长感到自己好的教育改革思想得不到支持。校长这种“难”处的存在有多方面因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校长的权力不能有效使用的结果。校长若对“难”点进行多次尝试解决无效时,则根据“挫折——倒退假设”[2]理论,就会降低工作要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将成为“正常化”,进而遮蔽校长的实践学习的追求,消减实践学习的动力。校长不仅要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的是要做正确事,这要求校长要有做正确事的权力以保证持续地向实践学习。
(四)任职期短,影响了校本学习的深入性
为了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我国及各省市自治区都采用了多种途径、多种措施。在各种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措施中,加强学校领导是重要措施之一。在加强乡村学校领导建设中,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城镇学校的优秀干部选调、提拔到乡村学校当校长;二是城镇校长交流到乡村;三是个别优秀乡村教师提拔为校长。这种加强乡村学校领导建设的措施与方法对激活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学校统一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城市选派与交流的校长,一般任期短,流动性大,对学校、学生、教师的情况了解不足或根本不了解又调走了,而从乡村学校优秀教师中提拔的校长对乡村教育了解,但由于其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在办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教育视野缺陷。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长校本学习的深入性,难于有效达成学校发展、师生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的一致性和最优性,乡村学校校长的校本学习应是其专业成长的重要学习方式。
三、提升乡村学校校长有效学习的对策
(一)完善和落实责任制,促进乡村学校校长的引领性学习
学校校长的岗位职责与权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与表述。建国初期提出了“校长对校内事务有决策权”,在1952年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强调了实行“校长责任制,负责全校工作”,在1963年《全日制中学(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工作”,在1978年《全日制中学(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突出党支部领导,强调了“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了“学校的教学及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校长岗位责任与要求终于在法理上得到了明确。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制度。校长负责制是作为政府放权于学校的一种形式,但在法律上没有给校长清晰的、具体的权限与责任。校长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什么样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在我国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在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育学校特色,强调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我们只有明确和落实好校长责任制,校长才能有效地引领学校发展,形成特色,更好地培养人才。目前,由于学校校长负责制的边界不清,导致校长在权力运行方面不规范,容易出现重财权、人权、轻业务,靠经验管理而不是追求专业提升的现象。由于乡村学校的各种资源相对匮乏,可能导致校长的日常工作“忙”中加“忙”。因此,根据我国教育发展要求和乡村学校的现实情况,在实行校长负责制中主要应明确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其加强引领乡村学校发展,从而使其在执行性学习的同时加强引领性学习。乡村学校校长的引领性学习主要应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引领的学习,当好老师的老师;二是对学生学习的引领,这种引领应根据乡村学生实际发展要求与条件,因材施教,引领每个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家庭有用的人和自信的人;三是加强校乡(村)互动,引领乡村新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明发展的学习,营造“大育人”文化,乡村文明发展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进培训,促进乡村学校校长理论的实践转换性学习
培训是校长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培训非常重视。长期以来,在校长培训方面比较注重教育政策的解读及其贯彻执行的具体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推出了初任校长培训、骨干校长培训、未来教育家培训等。但从现有资料来看,乡村学校校长很少(调查的校长和网上查找没有)有经过或在进行未来教育家培训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学校校长发展的视野。实际上,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我们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以来,为了乡村教育振兴,教育培训部门开发很多针对乡村学校校长和乡村教师的培训,有初任、骨干、高级等不同履历的培训,有集中培训、影子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培养和县域、市域、省域和全国范围的不同级别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这些培训项目的主要内容有政策、理念、理论、经验和方法。这些培训对乡村学校校长具有一定启发作用,也是目前乡村学校校长开阔视野的主要学习途径之一。乡村学校校长参加培训,都是怀着一个期待,期望学到一种模式、一种经验回到学校就能用,实际学习结果并不如校长们所期待。由于乡村学校有各自的特点与条件,无论哪种经验并不具备完全适合性。所以,对乡村学校校长的培训中在做好一般的理论、经验传授的基础上,应加强乡村学校校长实践学习能力和理论转化为实践方案能力的培养,引导乡村学校校长立足于乡村教育特点研究,不“盲目”仿效城市“榜样”学校,创造自己的乡村教育特色。
(三)完善评价机制,促进乡村学校校长深化专业性学习
校长有两种类型,一是教育管理专家型校长,一是教育管理非专家型校长[3]。教育管理专家型校长比较注重学校内部关系和学校内涵式发展,教育管理非专家型校长往往比较注重教育外部关系和学校的外延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两者逐步走向统一于专业型。教育部于2013年颁布《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在政策保障方面和实际工作中明确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政府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管理工作中,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对校长工作绩效评价来实现,这种校长工作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与学校学生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密切相关。学校学生升学率高或考试成绩好迎合了三个主体要求:一是满足了学生在教育系统内部获得成功的要求;二是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三是满足了政府办学效益的追求。然而,乡村学校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存在着生源区域的局限性、师资教学条件的限制性,在这一条件下,乡村学校学生的考分等并不能完全客观评价校长的水平、作为与贡献,其需要更科学的评价促进方法。对于乡村学校存在的客观实际条件,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成人、成事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乡村学校校长对此应树立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校长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这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乡村优秀学生成长,也有利于普通学生成长;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能有效地引导普通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根据现实情况,评价乡村学校校长和学校时,应以校长的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事实为基础进行,从而促进校长专业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四)鼓励立志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学校校长深化校本学习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一是乡村学生原生态家庭的文化,学生的生活习性、学习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在整体上增加了难度;二是乡村学校的学生未来责任的双重性,即培养学生既是未来的国家建设人才,又是现代乡村的建设者,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使现代乡村教育避免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旧中国乡村教育之错时所指出的那样“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了书呆子”[4],以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人才;三是乡村学校教师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交流性教师,一是距家就近的教师。由于交流教师的特殊性和距家就近的教师方便忙“家事”的可能性,这增加了校长统一教师管理的难度。总之,乡村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校长的长期、持续、深入地研究与学习,要有一批立志乡村教育、研究乡村教育、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学习的校长,这样才能办好乡村教育。因此,政府要完善政策鼓励乡村学校校长立志乡村教育、热爱乡村教育,打破校长的学校任期制,引导和帮助校长深化校本学习,让校长针对自己的教育困惑而获得自我超越的热情与办学理念,构建“校本行动研究”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学习模式[5],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学习,持续有效地推动乡村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