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对泪膜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0-12-24陈尚懿申屠形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浙江杭州323000
陈尚懿 申屠形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浙江 杭州 323000)
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和生活质量〔1〕。白内障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浑浊而造成视物模糊的一种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致盲。临床调查显示,我国50%以上盲人致盲原因为白内障。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白内障方法尤为重要〔2,3〕。目前,手术为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仍存在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并不十分理想,认为可能与患眼术后发生散光现象有关〔3~5〕。而随着近年来人工晶体的不断深入研究,toric人工晶体可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总体旋转稳定性较好,使白内障手术获得良好效果。本文旨在探讨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泪膜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61~78岁,平均(69.97±4.52)岁;右眼23例,左眼18例;核硬度分级: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17例。对照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60~76岁,平均(69.54±5.08)岁;右眼22例,左眼19例;核硬度分级:Ⅰ级6例,Ⅱ级14例,Ⅲ级15例,Ⅳ级6例。纳入标准:①通过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为白内障;②年龄60~80岁;③临床资料完整;④获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眼部感染性疾病、严重性眼底疾病;②晶状体脱位、眼球震颤;③手术禁忌者;④合并心、肺、肝、肾严重异常者;⑤精神疾病者。两组性别、年龄、侧别及核硬度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观察组:术前在角膜缘作散光晶体轴位标识,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结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患者在02∶00位置角膜缘行1个1 mm左右的侧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内部,在颞上或鼻上10∶30角膜缘内1 mm的位置行3.0 mm左右的主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控制直径5 mm左右,水分离及水分层,在主切口进入超乳头,在侧切口伸入劈核器,超声乳化晶状体核,且吸除干净核,囊袋内注入粘弹剂,将预先准备好的toric人工晶体植入晶状体囊袋内,顺时针旋转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至距预定轴向位置,且吸除干净前房黏弹剂,再次顺时针调整将散光晶体上的标记预角膜缘标记重合,完成手术,在结膜囊内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结合非球面晶体植入治疗,手术操作同观察组,在晶体植入时,选择非球面晶体。两组均于术眼包扎1 d后,常规给予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②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 w和术后3个月视力变化;③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 w和术后3个月散光变化;④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3 d炎性因子变化,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⑤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泪膜功能变化,采用泪膜破裂时间(BUT)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SDES)评价。BUT: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抽取生理盐水3 ml,滴5滴浸润荧光素钠试纸头端,测定,取3次平均值;SDES评分:主要包括眼部是否存在灼热感、干燥、异物感询问,其中以无相关症状为0分,以偶然存在1次相关症状为1分,以经常出现相关症状为2分,以持续存在相关症状为3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行χ2检验及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前房炎症(1例 vs 2例)、角膜水肿(均1例)及虹膜损伤(0例 vs 1例),但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180,P=0.302)。
2.2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散光比较 术前两组视力、散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w和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散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散光比较
2.3两组术前和术后3 d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t=0.442、0.705,P=0.387、1.658);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显著升高(观察组:t=13.589、8.631,P=0.047、0.028;对照组:t=27.842、15.389,P=0.037、0.029);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17.902、8.947,P=0.024、0.039)。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和术后3 d炎性因子变化比较
2.4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泪膜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BUT和SDE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t=0.356、0.308,P=2.38、3.66);两组术后3个月BUT明显下降,而SDES评分明显增加(观察组:t=50.143、30.782,P=0.022、0.016;对照组:t=40.089、13.657,P=0.033、0.026);观察组术后3个月BUT明显低于对照组,SD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3.650、9.647,P=0.039、0.024)。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泪膜功能比较
3 讨 论
视物模糊为白内障主要表现,且视力进行性减退〔6,7〕。白内障患者通常在晶状体膨胀期晶状体体积增大,导致晶状体虹膜隔前移,眼压升高而导致合成青光眼〔8〕。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白内障对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失明发生及减轻视神经损害尤为关键。
超声乳化技术是近年来一种新型临床用于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且切口小等特点〔9〕。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及前房填充剂的改良,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出现,其疗效及安全性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10,11〕。toric人工晶体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人工晶体,主要以丙烯酸酯为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面包被的纤维连接蛋白膜可与晶状体囊袋的前后膜紧密连接,从而确保了人工晶体植入后的稳定性〔12〕。传统球面及非球面人工晶体虽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对角膜散光效果不理想,而应用toric人工晶体植入主要是在对人体角膜曲率准确测量基础上设计而成,在角膜散光改善方面具有一定价值〔13,14〕。本研究表明,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轻患者散光,并明显改善患者泪膜功能。
研究显示,细胞炎性因子与白内障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5,16〕。TNF-α和IL-6是体内重要的炎性因子,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可激活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促进局部白细胞聚集,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导致炎症反应〔17〕。此外,TNF-α还具有触发和激动炎性反应的作用。本研究表明,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体植入可减轻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