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

2020-12-24吴国金陈明霞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教育研训中心浙江杭州31111330011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思政

吴国金 陈明霞(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教育研训中心,浙江杭州 3111133001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打牢思想基础,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当前,临安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队伍现状如何?能否切实发挥思政教师的特有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

一、调研对象与实施

对全区15 所公办初中的125 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基本情况、课堂表现、学科保障、教学评价、学科困难与建议等进行调研,采用网上问卷、调阅2019年9月区中小学教职工名册和访谈部分一线教师等方式。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下面我们从七个方面,对本次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教师学历达标,但专业不对口

从调查来看,我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学历本科占99.2%,研究生占0.8%,符合现阶段初中教师的基本学历要求。但是,学历虽然是达标了,专业却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教师是政治专业毕业,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突出。这与教育部提出的“理论功底强和专业素养高”的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师要求还有距离。

(二)教师年龄偏大,且职称偏低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跟学校认为本学科的专业性不强有关。历年来受重理轻文思想和中考政策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快退休了或其他原因,转任七、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相比语、数、英、科等中考高分学科而言,这门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因此,本学科教师比例最大的是20—29 年教龄的中年教师,占35.2%;其次是30 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占28.8%;第三是11—19 年教龄的教师,占23.2%;而作为学科希望的1—10 年教龄的年轻教师仅占12.8%。这样的现状不利于本学科教师的梯队培养。

从职称情况来看,任教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级职称教师是主力军,比例为57.6%;其次是副高职称,占22.4%,其中社政专业只有9.6%;二级职称占20%。职称上升的空间还非常大。

(三)兼职教师过多,幸政治面貌佳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但调查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科教师多为兼职,专职仅为18.4%,兼职校级行政工作的占10%,以及中层工作的占4%,其余是兼课其他学科,具体见表1:

表1 兼职教师所兼的学科分布情况

从表1数据可知,多数教师兼职历史与社会学科,这应该是与杭州市的中考机制相关。我区这两门学科在中考中合称为社政,卷面分为100分,考后折算为80分计入中考总分。思政专业和历史与社会专业教师合计65 人,从某种角度看,历史与社会相对道德与法治需要更专业的老师来教,大部分学校优先保证专业教师教历史与社会,剩下的较弱的来教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因此,很多学校到了九年级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考,往往是道德与法治和历史与社会这两门学科进行合科教学。

彰显着“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和价值追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政治立场与使命感十分关键。调查发现,确实本学科教师中中共党员的比例较高,占37.6%,这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这门学科的政治任务,是有别于其他学科在“立德树人”中更为优越的体现。

(四)课堂喜欢程度一般,有效性不足

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的课堂,是其存在的生命线。问卷调查中,51.2%的老师觉得学生的喜欢程度只有一般,32%的老师反映是喜欢,只有少数的老师觉得是非常喜欢和不喜欢。总之,学生的喜欢程度不容乐观。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59.2%的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般,24.8%的老师认为还比较高,只有极少数的老师认为非常高,也有12%的老师表示有效性比较低。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教学方式的创新,难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五)教学组织不够丰富,资源利用尚可

从课堂教学组织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对比较单调。

图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组织情况

从图1 数据可知,课堂组织形式以“用教材教,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为主,占58.02%;其次为“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占39.71%;也有0.65%的老师是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还算好的是让大家诟病的“照本宣科”式课堂组织不是太多。事实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这恰恰需要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大量兼职教师的非专业性严重制约了学科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善于把丰富的教学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调查可知,78.93%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20.75%的老师也偶尔引用相关课程资源;只有极个别的教师从不引用。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师生身边事,基本能做到将道德与法治的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但也发现许多兼职教师的资源运用仅停留在网上课件的照搬、资源理解存在偏差和运用不合理。

(六)学习评价力求多元,备课方式多样

当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倡导多元评价,问卷调查中的多选题“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也反映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业评价因为与中考挂钩,更多的是采用考试成绩评价。

表2 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结果的评价

从表2数据可知,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首选考试成绩评价的方式,占92.8%,这是一种最简便的终结性评价;其次是观察记录,占64%,难度较大;再次是描述性评价,占51.2%,这种评价主观性比较明显;还有占35.2%的学生自评与互评,31.2%的作品评价,也有16%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学习结果的多元评价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中的问题与收获。但因为考试成绩评价是最简单易行且争议少的评价,而其他评价工作量大、主观性强,故大部分学校和老师仍然喜欢采用考试评价。

当调查到“你校道德与法治备课的方式是什么?”时,73.6%的老师表示通常采用个人和备课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备课,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有根据任教班级实际情况的自我展现机会,可以较好地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有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可能也没有备课组的支持,所以只能个人备课,占10.4%。

(七)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地位尴尬

当调查到“与其他学科相比,学校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吗?”时,46.35%的老师认为学校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一般,甚至有23.34%的老师认为学校是不重视的。然而,作为任教这门学科的老师,自我定位却是道德与法治是与语数英科一样重要,占73.42%,只有少部分老师认为它是与音体美一样的副科,甚至是不如音体美。这就导致了学校与教师在学科认识上产生了分歧,有上面讲重要下面做次要的现象。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开这门课是有价值的,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要理直气壮地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但学科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

图2 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图2数据可知,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是四大问题:一是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没有时间、精力上好课,占29.66%。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法治课,绝大部分是转行、临近退休和身体欠佳的老师,过多承担了学校其他学科富余教师的安置任务,缺少学科的尊严。二是学校重视不够。在“中考语、数、英、科主科教师优先保证”的思想下,不少学校在招聘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基本不招思政专业教师(初步统计:2013年无,2014年1人,2015年2人,2016年3人,2017 年 3 人,2018 年 5 人,2019 年 2 人),而且招考的都是历史与社会专业的,导致思政学科背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三是学校考核只看成绩。认为只要让学生背好知识就行了,占32.9%,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也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相应的教研和指导不足,老师很迷茫,占33.06%。四是对学科价值认识有偏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本学科认识基本停留在考试分数这一层面,还没有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素养提升来正确认识学科价值。

三、思考与对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队伍从整体上看还不能适应国家对这支队伍的要求,因此要“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1]。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提高站位,配足激励师资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

增招思政专业教师。这符合中央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格筛选兼职教师。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来衡量和考核,保证思政教师的质量。激励在职思政教师。职称偏低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研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老师的进取性不强。学校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考核,以科研指导教学改革,促教师成长。

(二)提升能力,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由于兼职教师过多,学科钻研也不积极,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满足这部分老师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更是如此。

1.准确解读现有的教材资源。思想彻底、理论透彻才有力量,教育入心、触及灵魂才能成功。不仅要理顺教材的理论逻辑体系,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栏目资源,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2.合理选择网上的共享资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上的共享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要学会选择和利用。在教学中要把网上资源与区域资源相融合,在课堂中呈现身边的案例和故事。专职老师在选择网上资源时要把好关、引好路。

3.挖掘融合当地的乡土资源。“育乡情、铸乡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将乡土资源融合进课堂教学,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鼓励企事业单位、博物馆、文化礼堂等就近与学校对接,挂牌建立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基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三)提信增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喜欢程度不乐观都影响学科价值的体现。思政教师既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又要将现代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用现代媒体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1.打造多样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这需要我们采用多样式教学方式。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工作要求”中就推荐了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可“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教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2.构建交互式课堂。“互联网+义务教育”等新媒体平台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新媒体与思政课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展现和交互优势,运用新媒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学生的获得感。[3]

3.创新多元式评价。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分数第一的应试教学会降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地位和学科价值。因此,要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使考试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制作评价量表,不同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维度和等级来评价,既评价学习情况,又引导学习过程。

(四)提振队伍,拓展教师研训路径

五年360 学分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增加了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要继续发挥高校在培训中的作用。但培训样式的单一、教研的模式固化、研训效果的一般等是不争的事实。

1.运用现代技术精准研训。关注教师需求,运用大数据,实施点对点精准教研。在全民防疫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探索线上分层研训。骨干教师通过网络培训兼职教师,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建设片区学校跨校教研。农村小规模学校思政老师少,老师往往单打独斗。引导片区学校联合开展跨校教研,使教研既接地气又聚人气。

3.探索城乡共同体研训。我区东西狭长,有9 所农村初中,城乡有别但教育不能减质,追求教育的公平就要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加强校际之间学科共同研训,以城促农,缩小学科城乡差别。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面对问题,提高站位、提升能力、提信增效、提振队伍,从区域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踏着发展节拍,人人勠力同心,定能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