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山东对外文化交流及现实启示

2020-12-24赵姗姗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山东半岛新罗山东

赵姗姗

(山东大学 东北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文化跨越时空,文明沟通心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区域文化软实力上承国家软实力,下载城市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成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外受渤海的天然滋润,内承齐鲁大地的人文孕育,儒家文化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的包容性文化品格,使山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儒、释、道三种文化和谐共存之地,在古代山东对外交往中焕发出强大的活力。

一、地缘纽带与东海丝绸之路的开辟

山东沿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列岛这一海上交通线,有学者称之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或“东海丝绸之路”。(1)徐昭峰:《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14版。“东海丝绸之路”航线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开始萌芽,到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帝国开始成熟的。(2)朱艳:《“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对青岛的启示》,《青岛日报》2015年1月17日第6版。这是一条循海岸而行的黄金通道,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中所包含最主要的词汇就是海洋、贸易和文化。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山东海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齐鲁文化的精华,是最能体现山东半岛区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最闪亮的名片。

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流动的人群是流动的文化承载者,也是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因素。《诗经·商颂》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海外有截”应是从山东半岛远航至海外,这说明商部落和海外已经有了较多的联系,商代已经有了很强的航海能力。(3)凌云鹏、永乔、成良、李静:《登州-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启航》,《烟台日报》2008年11月9日第6版。到西周时,威海成为到朝鲜半岛最便利的出海口。传说西周初,殷商王族的箕子东渡朝鲜,曾先落脚威海,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后,从威海东渡。《三国遗事》载:“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朝鲜王朝安鼎福所著的《东史纲目》中写道: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2年)箕子受封于朝鲜,40年后箕子去世,享年93岁。(4)林坚:《朝鲜半岛的中国移民历史考察》,《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与箕子一起东渡的还有他所率领的部族5000人。一次渡海人数如此之多,说明西周时期境内造船技术之发达和海上交通之兴盛。(5)刘玉党主编:《威海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港口因其交通便利,历来走在商业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最前沿,而这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对文化发展影响很大,从而表现出浓厚的商业色彩。战国时期,山东沿海已出现琅玡(今胶南)、芝罘(今烟台)、黄腄(今龙口、福山一带)几个大港和自此出海去朝鲜的记载。(6)朱亚非:《论早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载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八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6页。石岛湾至朝鲜半岛仁川的便捷海路成为齐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境内赤山口(今荣成石岛湾)是当时齐国与朝鲜、日本贸易的主要口岸。不仅当时齐国生产的各种丝绸等产品在这里集中销往朝鲜、日本,进口的大量朝鲜货物也集中在这里,然后输往西部各地。故当时许多产自朝鲜半岛的产品,往往被冠以斥山之名。(7)刘玉党主编:《威海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0页。成书于先秦的《尔雅》记载,齐“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足见当时赤山口海上贸易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石岛向西经陆路可达齐国内地,向南傍海可达吴越,向北经水路可达齐国北方各海口及辽东半岛,向东可乘船直达朝鲜半岛,是华夏民族与朝鲜半岛交流的最佳地,由此促进了威海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往,成为沟通彼此的桥梁。(8)刘玉党主编:《威海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山东沿海地区居民具有开放意识。先秦时期,齐国统治者倡导百家争鸣,许多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临淄的稷下学宫中著书讲学、宣传自己的学说。战国中期,齐国邹衍创造的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种种现象的阴阳五行学说被方士们吸收采纳,神仙方术染上了理论色彩,并流行于燕齐上层社会。秦始皇曾四次东巡山东沿海,汉武帝曾六次到山东沿海巡视,这大大刺激了方士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原文化和与东方海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徐福入海求仙人神药,前后历时八年,数次往返。与他同时入海求仙的还有卢生、韩众、侯生、石生等人,这是秦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9)徐昭峰:《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14版。“徐福东渡的表层文化特征是秦始皇全力支持的海上求仙活动,其深层文化意蕴却是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10)孙德汉主编:《青岛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山东人靠智慧和勇气开拓了海洋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在走向海洋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各阶层人士或为寻求海外仙境,或为躲避战乱,或为到海外发展,勇敢地战胜狂风恶浪,出走海外,寻找新的机会,开辟新的乐土家园。秦汉之际,“陈胜等起,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11)《三国志》卷三○《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848页。,成千上万的山东人民携带家口、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沿“北方海上丝路”迁徙到朝鲜半岛,并转赴日本。这种不畏艰险出走海外的举动不仅将中国先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播到日本、朝鲜和周边国家,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2)朱亚非:《论早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载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八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流动频率、人口、交通、传播手段、文化自觉等因素影响文化流动效果……文化流动频率的大小决定了文化流动的速度,也决定了文化流动所达致的效应。”(13)王京生:《文化流动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报》2019年12月5日第3版。春秋战国时期,东夷文化与强势的齐文化碰撞融合,为汉代独尊的儒学传播提供了沃土。西汉时期,儒家学说开始由海陆两线流传到朝鲜半岛。朝鲜三国时期大量吸纳儒学文化,这条海上通道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其中百济吸收儒家文化主要是靠这条通道。在开辟朝鲜半岛航线之后不久,与日本诸岛的航线也随之开辟。(14)刘玉党主编:《威海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山东半岛与朝鲜和日本隔海相望,背靠儒学发源地,不仅是儒家学说的最早传播区,而且因儒学东渐(注:两汉时期开始的儒学东渐随着海上贸易线传到日本)的便利渠道而成为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地缘纽带,对于佛、道等宗教思想东传日韩,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好客山东与半岛民风

山东半岛民风淳朴,不慕富贵,办事认真求实,待人忠厚有礼。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对海滨性格大加表彰,“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儒家文化在山东民风的塑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所谓:“教化行,礼义明,人知训子,士解通经。游庠序者总髦俊,登仕路者骋佳名。是以闾阎之间,弓马之伍,革浇还淳,遵规蹈矩。化强梗为善良,变青齐为邹鲁也。”(15)王悦:《威海赋》,[清]毕懋第修,郭文大续修,王兆鹏增订:《威海卫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11页。慈觉大师圆仁(793-864),自开成三年(838)随第十八次遣唐使来中国,至大中八年(847)八月回国,在山东境内居住、旅行达三年之久。圆仁一行先后两次往返山东,从最东部的登州到最西部的夏津,从最南部的泗水到黄河北的临邑,走遍了齐鲁大地。(16)鲁统彦:《山东唐朝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在登州地界,“(蓬莱县使君)邀上厅里啜茶。使君手书施两硕米、两硕面、一斛油、一斗醋、一斗盐、柴三十根,以充旅粮”(17)[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当州(登州)军事押衙王长宗布施一头驴,以充驮粮”(18)[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在莱州界,到“莱州掖县界徐宋村姜平宅宿,主人心直”(19)[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到“藤峰宅宿,主人有道心”(20)[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在青州界,到“北海县界田庄卜家断中,主人殷勤,斋菜无乏”;到“芙蓉驿东耿村耿家宿……耿家主人柔善”;到寿光县界“菲味店张家断中,主人心平”。(21)[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青州府判官萧度中对圆仁一行细心关照,“从初相见之时,心极殷勤;在寺(龙兴寺)之时,每日有恩施,殷问不绝。发行之时,差人送路,兼示道路”(22)[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圆仁一行在山东半岛所到之处,当地官员、僧众和百姓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足见半岛民风之纯朴和对外友好的博大胸襟。会昌五年(845)八月二十七日,圆仁一行在文登县清宁乡再次见到了时任登州军事押衙、勾当新罗使张咏。“前从此发去已(以)后,至今不得消息,心里将谓早归本国,不谓更到此间,再得相见,大奇大奇!弟子与和尚大有因缘。余管内苦无异事,请安心歇息,不用忧烦。未归国之间,每日斋粮,余情愿自供,但饱食即睡。”(23)[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张咏在叮嘱安抚圆仁的同时,及时将相关情况向登州府报告,并筹备造船事宜。“圆仁是外蕃庸僧,何敢当斯仁惠,实难销谢,但增悚愧。伏惟使君忠膺天心,荣贵万城,清风高标,仁政遐敷,军府晏然,缁素钦仰。圆仁为求佛教,感德远来,届游贵境,幸沐仁德,特垂慈流,抚育穷旅,下情无任感庆之至。”(24)[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73页。从圆仁给蓬莱县使君的答谢书中,能充分感受到其对古代山东半岛官员和民众的感激之情,反映了1000多年前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山东人历来崇尚文明礼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山东半岛热情好客的最好诠释。明天启四年(1624),朝鲜使团洪翼汉一行40人经登州到北京,不仅受到登州各级官员友好接待,多次受到酒宴款待,而且在山东驿路凋衰、夫马未能准数调发的情况下,仍然为朝鲜使团确保了所需的人力及马匹,并且还派了“武者数十人持弓矢护行”,让朝鲜使团感受到中国人“信义且极其仁厚也”。(25)范庆梅主编:《烟台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2012年版,第321页。在使团赴京的路上,“掖县知县送名帖于前路,到店即送下程饭米酒馍。莱州城又有分巡道,送名帖、下程饭米酒馍。莱州知府又送名帖,饭米酒馍甚优。于右二所,掖县知县王应豫、分巡道张国锐、莱州知府薛国观,即日调夫马发行至三十里,有店,店头有公廨,知县定人设茶水饭,下轿小歇,送谢帖,仍发行”(26)[韩]林基中编:《燕行录续集》第105册,韩国首尔尚书院2008年版,第217-218页。。“登州是朝鲜燕行使以生命为代价,千辛万苦渡海登上大陆的希望之峰,也是朝鲜燕行使首次体验对大陆的感受,与中国人民开始接触交流的地方。朝鲜燕行使是从登州开始,行使外交官的作用;中国也从登州开始,以外交礼节迎接朝鲜燕行使。”(27)刘凤鸣:《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280页。“地隔言虽异,心同道已亲”(《东槎录·次赠别吴晴川》),既是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真情表达,也充分说明了登州在中朝友好交往中重要的地缘纽带作用。

儒家思想的成熟、完善和深入人心,很早就成为山东人支撑现实、调节心理的信念基础。它使人们自觉地认识到,社会每个个体的位置、价值、意义就在于现实生活中。(28)王志民主编:《山东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元丰八年(1085)春,已故高丽文宗的儿子义天“五月甲午,至大宋板桥镇,知密州朝奉郎范锷,迎劳即奉表,具陈所以来朝之意”(29)刘凤鸣:《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220页。。此次是“义天趁宣宗外出巡察,遂择四月八日佛诞节之吉日,连夜携侍者寿介等人,微服至贞州,搭乘宋商林宁船越海而西”(30)转引自孙德汉主编:《青岛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107页。。海商林宁常年来往于北宋与高丽之间,与高丽官方关系很好。义天搭乘林宁的船入宋,在板桥镇受到知密州范锷的热情招待。义天回国后创立高丽天台宗,被尊为始祖。因为他熟谙宋茶文化精髓,也为振兴高丽茶文化做出了贡献。

三、和合相融与文明互鉴

唐朝时期,佛教不仅是先进的宗教,而且佛教内含有先进的文化因子,许多新罗僧来唐,并不单纯以求法为目的,其中还包括学习文化、政治等。山东半岛是新罗僧人活动频繁的地方,尤其是唐中期以后,登州、莱州、淄州、青州等地都有不少的新罗人及僧人居留。人们在很多佛寺内设立了专门用来接待客僧的新罗院。其中赤山的法华院以信仰“法华三昧”为特征,是新罗人在大唐的驿站和文化活动中心。讲经时,“男女道俗同集院里,白日听讲,夜头礼忏听经及次第,僧等其数卌来人也。其讲经礼忏,皆据新罗风俗,但黄昏,寅朝二时礼忏,且依唐风,自余并依新罗语音。其集会道俗老少尊卑,总是新罗人……”(31)[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61页。新罗人虽说在中国,但其佛教礼仪都按新罗的风俗习惯,早晚礼忏时使用唐土语,其余的时间使用新罗语。讲经仪式的各个环节,也结合了新罗与唐朝特色。法华院就是新罗清海镇镇将张宝高(张宝皋)于永徽五年(654)出资创建的,由“新罗通事、押衙张咏及林大使、王训等专勾当”(32)[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赤山法华院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作为一所新罗佛寺,则又不能不具有本民族的传统风俗。它既类中国,又似新罗;既不是纯粹的新罗寺院,亦非纯粹的中国式寺院。它是中韩佛教在此一隅土地上融合的产物,因而也可说是中韩佛教文化的合壁。(33)陈景富:《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解决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僧人也纷纷前往西域和南亚次大陆取经。唐朝时期,西行求法活动达到高潮。西域求法之路异常艰难,条件非常恶劣,“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34)义净撰,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页。。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代西行求法之高僧中,籍贯可考者就有44人。山东地区西行求法的高僧有4人,分别出自齐州和莱州,齐州3人,莱州1人。(35)鲁统彦:《山东唐朝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慧日,他于唐武周年间在东南沿海“泛舶渡海,自经三载,东南海中诸国,昆仑、佛誓、师子洲等,经过略遍,乃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访善知识”(36)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二九《慧日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2页。。后从陆路回国,前后历时多年,计行70余国。唐玄宗赐号曰“慈愍三藏”,有《往生净土集》流行于世。

在新罗选官制度中,读过多少儒家经典是取仕晋升的重要标准。一些新罗留学生期满后多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后或留唐任职,或回新罗为官。如唐穆宗长庆元年(821)辛丑宾贡进士金云卿,担任过唐朝出使新罗的外交官,也在山东半岛担任过地方官员(淄州长史)。(37)刘凤鸣:《山东半岛与古代中韩关系》,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8页。被誉为“韩国儒学始祖”的新罗末期诗人、文学家崔致远17岁中进士,留唐16年。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奉使东归,遇大风羁留山东半岛长达五个多月,在乳山浦(今乳山口港)羁留三个多月后,经青岛巉山口(今即墨田横巉山湾)回新罗(38)任晓礼:《崔致远羁留山东半岛行程与文学创作考辨》,《东岳论丛》2013年第10期。,历任侍读兼翰林学士等官职,致力于儒家文化传播,促进了新罗学术和文学的发展。唐开成二年(837)三月,青州观察使“准旧例,割留习业学生,并及先住学生等,共二百十六人,请时服粮料,又请旧住学习业者,放还本国”(39)《唐会要》卷三六,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68页。,可见唐时青州新罗留学生之多。新罗人除在地方衙门任职外,还从事对新罗侨民的管理。唐开成四年(839)四月二十六日,圆仁回国途中在乳山西浦泊舶,“未时,新罗人卅余骑马乘驴来云,押衙潮落拟来相看,所以先来候迎”(40)[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这30多名新罗人明显是在文登县衙当差。为加强对停泊船只和外国入境者的管理,唐政府在文登县清宁乡(现荣成千步港北部东岸)置设“勾当新罗押衙所”,委派押衙使,专司港务及入境事宜。唐时,山东半岛沿海一带有许多新罗侨民村落、坊区。(41)[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新罗村”并非完全封闭、割绝于唐朝社会,而是建立在古代山东土地上的一块以新罗文化为主导的生活区域。

在中国从事海上运输的新罗人,也受到山东半岛民间信仰的浸染。圆仁一行乘坐新罗人的船只于唐开成四年五月进入山东半岛海域后,为祈平安回国,让随船的戒明法师一路上“祭五方龙王”,又“祭大唐天神地祇”。(42)[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当在赤山西部海域遇上雷电时,“舶上官人惊怕殊甚”,遂“同共发愿兼解除,祀祠船上霹雳神,又祭船上住吉大神,又为本国八幡等大神及海龙王、并登州诸山神等,各发誓愿,雷鸣渐止”。(43)[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如今,山东沿海人们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隆重的祭海节会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折射出古老的海洋神灵观的传承与延续,寄托着人们祈求出海平安和企盼丰收喜庆的美好愿望,从而构成了现代山东海洋信仰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结语与启示

文化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灵魂,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一个区域内的主流文化直接影响到区域内人们的精神风貌、创新意识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礼记·中庸》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动力。”(44)刘家义:《以高度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求是》2019年第11期。山东具有先天的“蓝色”优势,海洋元素已深深融入山东经济社会的血脉中。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从现实回望历史,以历史观照现实,山东海洋文化开放、务实、包容的个性不仅是助推经略海洋战略的重要精神资源,也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价值引领。

1.加强与日韩近邻互动。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变化影响,山东省与日韩经贸合作波动频繁,海上大通道优势发挥不足,对日韩贸易增长趋缓。2017年,全省对韩国进出口增长2.3%,增速分别比对美国、欧盟、东盟低8.7、16.0和10.2个百分点。中日韩同属“儒学文化圈”,山东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应借力文化认同,借助文化桥梁,借势文化邻邦,丰富合作内容和方式。交通是文化流动的因素之一,应密切关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着力推动东亚港口联盟深层合作,全面提升海洋通道效力;立足山东实际,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探索构建中日韩超级大湾区,不断扩大战略协作空间。

2.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品牌。齐鲁文化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有的可以打造成区域性文化品牌,有的可以加工改编成各种文化艺术和影视作品。“好客山东”等一些“鲁”字品牌已经享誉海内外,正在成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标识和文化符号,也为山东省加快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文化品牌的打造是文化资源的提炼、利用与整合,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国际穿透力的文化品牌,既是提升山东文化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3.构筑对外文化交流高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山东的发展大局,也关系到整个东部沿海甚至全国的发展大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紧邻日、韩,对外开放程度高,已成为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也为开展高层次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应强化海陆统筹,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地市为主要空间载体,通过举办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交流活动,促进并带动包括影视动漫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的互动发展,将山东半岛打造成中日韩文化交流和展示的窗口,提升山东蓝色文化的“软实力”。应鼓励山东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拓展民间文化产业交流合作领域,支持齐鲁文化产品更多进入国际市场。

4.加强文化外交和传播。对外友好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合作关系,其健康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产业合作来维持,必须有广泛的人文交流补充。应抓住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发挥山东在全球友城作用,在巩固日、韩传统人文交流的基础上,加快开拓东盟、欧盟、拉美海上朋友圈。“君子和而不同”,应善于从不同中寻求共识,从互利共赢中寻求合作。将世界儒学大会倾力打造为儒学研究、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进一步提高“尼山论坛”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力推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新罗山东
图说山东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