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刍议
2020-12-24郑立佳
郑立佳 于 欢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三大主体之一,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相比,因其受制度制约,审计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相对迟缓,难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准确定位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重大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意义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既是各部门、各单位强化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月12日,审计署发布了第11号令《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要求,内部审计要从服务审计主体需求转向服务审计客体需求,目标从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提升为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审计范围从传统管理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型管理审计转型,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政策跟踪、战略、资源环境等业务的审计。审计署11号令的出台,充分显示了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在忠实于内部审计本质属性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了不同时期内部审计的发展特征。内部审计全面性、专业性、连续性的特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能够摸清各部门、各单位的真实情况,反映突岀问题,揭示风险隐患,并促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本质特性,是实现其目标、履行其职能的必要保证。但是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机构编制有限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部门人员兼职。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既是出卷人又是判卷人,难以实现审计独立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制度体系制约,责任制度不明确,致使很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和内部审计岗位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扎实的会计、审计、资产管理和法律等知识,还需要具备熟悉各项所属行业的政策要点和工作重点,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综合素质并不能满足以上要求,难以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内部审计意识不强
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是自己人审自己人,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对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要求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把其看成给自身挑毛病、找麻烦的部门,从心理上抵触内部审计;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只是审查会计记账和成本核算等方面,与其他实施业务管理的部门没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就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勇于担当责任意识不够,得过且过,对一些重要业务事项和风险领域持不闻不问等消极态度,从而造成审计的漏洞。
(四)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审计署11号令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尚未完善,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中缺乏指导性规程。其次,内部审计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内部审计具有全面性、专业性、连续性等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总体目标展开,摸清真实情况、反映突出问题、揭示风险隐患,并推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但在实际执行中,常常因为所处位置的局限性和信息获取的滞后性,脱离了预设目标,使得内部审计作用大打折扣。
(五)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不同单位的规模和经费限制,很多单位信息化水平不高,即便有信息管理系统,但也多是单位系统各自为政,相互分离,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平台,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一是保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或专职人员配备。为保证财务风险及时防控,内部审计机构应独立于单位其他部门,向领导班子负责,独立评价,有效监督,以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二是提高单位领导和内部审计人员思想认识。一方面,单位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这是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始终保持职责独立,进行审计评价时尊重客观事实,公平公正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可行性的审计建议,不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和个人思想感情随意下结论。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水平,影响着内部审计的效率、成果和运用。一要加强学习,定期组织培训。结合目前与行政事业单位息息相关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重大政策落实等问题进行学习,对内部审计发现的典型案例开展交流讨论,提高对内部审计职责定位的认识,收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的效果。二要鼓励实践,定期组织开展系统内单位交叉检查工作。通过开展交叉检查,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相互汲取经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通过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学习和实践,引导审计人员树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中实现能力转化,在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运用能力,把成功的做法经验归纳为制度或机制,更好地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增强内部审计意识
一是提高干部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单位领导班子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需要单位各个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积极配合。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行政发文、集中学习利用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交流,切实营造“重审计”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明确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落实审计责任制,将责任层层分解压实,落实到具体处室(机构)和个人,让其从被动审计、抵触审计逐渐转变为主动审计。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建立内部审计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单位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工作重点,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三公经费”公开、会议费管理等重点领域作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堵塞漏洞,避免问题蔓延和扩大,切实强化内部审计功能,提高自我管控能力;三是定期开展自查与专项清理工作,梳理、评估本单位相关工作及内部管理中的风险,明确相应的管理措施,发现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成因,及时予以整改。
(五)加强内部审计成果运用
一是形成常态化内部审计监督与风险防范机制,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内部控制等重要领域形成制度规范,堵塞管理漏洞,规范内部管理;二是建立审计整改清单制度,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管理,逐条审核整改情况并将其作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促使审计责任人予以重视;三是将内部审计与纪检、巡视机制相结合,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共享共用,对违规违纪问题严肃处理,切实防范各种风险。
(六)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财会电算化深入应用,建立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信息管理平台,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的迫切需求。内部审计信息管理平台的运用,可以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控制不相容岗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人工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重要手段。
(七)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组织方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内部审计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专项调查、政策评估、调查研究、咨询鉴证等非传统审计方式。对于内部审计机构不完善、信息化建设缺失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聘请法律顾问在重要项目合同签署前进行审核把关,定期聘请审计机构开展财务基础工作检查,及时发现、消除风险隐患。严格落实公示制度,对重大事项及人事任免等重大决策,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切实增强决策透明度。
总之,日常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相信通过行政事业单位齐心协力,一定会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