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020-12-24孟大列
孟大列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医院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取决于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质量高低,医疗服务管理属于医疗工作的重要课题。现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医院的要求不只是精湛的医术,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可以体现出医院先进的水平,对医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所以,加强对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十分关键。现阶段医疗设备管理已经成为医疗质量管理、风险防范与成本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是控制体系建设与临床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属于确保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
1 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问题
1.1 现阶段我们在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方面遇到的问题
医院的医疗设备进行管理管控的目的是通过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保证输出参数的准确,使医疗器械处于一个高度精密的状态,保证医院治疗工作顺利进行,让医院的治疗处在一个较高水平的状态。如果对管控不重视,很有可能扩大医疗风险,带来不必要的医疗事故,有可能恶化加重现在较为严重的医患关系。现阶段更多、更精密、更科学的医疗器械投入医院使用,对医疗工作中疑难杂症的治疗、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医疗器械的使用不当或者监管不当给医院带来的医疗事故也在逐渐增加。根据临床相关资料表明,欧美等国家由于医疗器械的使用不当或者监管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给医院带来的投诉比率高达30%,情况非常严峻,目前我国由于医疗设备造成意外带来的投诉也有17%[2-3]。
1.2 治疗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
对质量监督不重视。一部分医院的管理者对医疗器械的监管认知不充分,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医疗器械质量监控不到位。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降低医疗设备管理、维护以及使用监管。相关的操作或者维护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专业不足,法制观念薄弱,执行不坚决。因为质量监控工作属于一项极为系统专业的工作,所以管理者自身应该足够重视,在医院专门成立医疗器械小组,负责监管维护医院的医疗器械,并做定期的记录汇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小组成员由专门的医学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人员组成并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检测、定标仪器设备等。
1.3 医院在关于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方面没有针对性的标准、制度和法规
我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时间较晚,专业基础薄弱,对于质量控制工作很多,直接照搬国外的相关经验,不进行针对性的归纳、优化工作,导致医疗机构的质量监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有效落实[4]。
1.4 医疗控制专业知识欠缺
我国现阶段的医疗资源分散,部分地区缺乏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目前,医学工程技术属于各医疗类院校的新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是刚刚成型,毕业人数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也会从事不对口的工作,我国医院目前从事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也都是非专业人员,通过医院简单的培训以及短期的实习经历即可入岗,医院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识缺乏也是现阶段的严重问题。
2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应该贯穿于整个设备的生命周期,将过程分为生产流通阶段以及临床使用阶段。
2.1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
医疗设备的购置是治疗控制的第一步,只有一个符合规格的医疗设备才是确保质量的最佳保障,所以医疗设备的购置必须确保过程的充分科学和规范,控制因素主要有购置人才的专业素质、质量检查和供应商的选择等。
2.2 医疗设备安装工作
购置质量过关的医疗设备后需要进行科学的安装工作,在第一时间进行配置清点、安装调试、功能验收和计量验收,设备验收者对照采购合同进行配置清单、性能指标、功能要求的测试及检查,保障计量设备的技术参数满足国家要求标准,同时进行质量特性的排查,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录。
2.3 医疗设备的维修及使用
医疗设备的使用环节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合理科学地使用设备可以有效延长器械寿命以及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几率,同时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也需要较为专业的技能,属于确保临床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
(1)操作规则的制定和设备操作者的培训工作在医疗设备综合管理工作当中十分必要。针对使用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医疗设备事故的发生,对维修人员的系统培训,能够使医疗器械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延长设备寿命,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之后才可以进行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操作人员一定熟知设备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操作者在应用医疗设备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医疗器械的运行情况以及维护情况做好检查记录,其目的是给医疗器械质量进行判断、审核。同时给后续使用或者维修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资料,有助于设备质量指标开展标准考核和维修经验的积累[5]。医疗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记录的工作内容有:使用前检查、运行情况检查、故障检查、故障处理措施、医疗器械操作人员和设备使用情况等,记录要保证真实准确客观。
(3)对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维修和维护的质量检查。因为医疗设备对安全要求较高,所以,确保设备使用过程中良好顺利地运行,预防性维修工作对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6]。预防维护的工作中对设备的监测属于一项必要工作,参照监测的数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设备的情况划分不同的质量状态等级,并进行针对性的设备保养和检查维护。
2.4 设备的报废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医疗设备更新的频率也在渐渐加快,智能化、全能化设备开始增加,单一的功能不能满足需要、性能不好的设备被渐渐淘汰,但是不应该当做报废设备简单处理,而应将其视为整个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设备报废应该有严格的报废条件和报废程序:①影响使用安全无法维修,性能下降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②技术落后、技术已淘汰、设备残缺不全,维修费用比例过高;③原产品已停产,无零配件供应且无类似替代品;④使用年限超时;⑤未达到国家计量标准,又无法矫正修复;⑥相关试剂耗材无注册证;⑦国家有关部门公布淘汰、禁止产品;⑧特殊设备强制报废。对于报废程序实行报废鉴定并逐级审批制度,报废鉴定组织由2名以上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对申请报废设备进行技术检定,并给出客观真实的鉴定报告。
3 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现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大医院针对不同的医疗器械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应该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地进行优化。同时制定一套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设备的管控体系,落实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成为日常基础工作,促进医学工程部的工作[7]。建立医学设备管理委员会,同时定期进行会议讨论,分析了解设备的质控情况以及使用情况,让全员认识到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激励大家积极参与,提高质量控制人员的责任心及专业能力,使医疗团队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将技术充分运用到医疗过程中,建立精准的技术指标,充分运用到质量控制中。医院可以开展关于质量控制的项目,扩大其使用范围,建立更多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标准,有效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提高设备使用率,为医院发展创造更大效益。
4 结束语
若要提高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不仅应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各环节的管控工作,更应加强对医疗设备质量管控体系的建立,更好地提高医院对设备质量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医院医疗工作的安全性,促进医疗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