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12-24喻志勇,刘福元
稻谷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构建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实现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9 年,江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面分析江西稻谷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研究江西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江西稻谷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生产情况。江西省粮食品种以稻谷为主,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95%以上。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稻谷产量从2011 年的1950 万吨增加到2018 年的2092 万吨。同时积极培育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质稻谷品种,全省优质稻谷品种比重逐年增加。
(二)收储情况。2012年以来,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全省连续七年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656 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60 亿元。
(三)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一方面,稻谷加工业产值下滑,在进口米冲击、稻强米弱等因素影响下,全省稻谷产业发展放缓,甚至出现萎缩。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停产、倒闭企业数量增加。至2018 年,全省大米加工企业1094 家,比2014 年减少258 家,大米加工业总产值由481.5 亿元跌至408.5 亿元。另一方面,稻谷产业链条短,全省稻谷产业基本就是大米加工,稻谷精深加工只有金佳、金农、圣牛、德兴百勤等少数企业。2018 年,大米加工业产值408.5 亿元,精深加工业、粮食食品及副产品酿造业产值分别只有5.3 亿元、28.9 亿元。而上述三项产值,安徽省分别为870.8亿元、149.2亿元、523.6亿元,湖北省分别为871亿元、37.1亿元、511.3 亿元,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差距较为明显。
二、江西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江西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1.优势。江西具有适合水稻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良好地理位置、稻谷总产连续6 年稳定在2000 万吨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的悠久稻作文化,这些因素都促使江西稻米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2.劣势。一是政策链层面。稻谷产业“产购储加销”职能部门业务政策协同不紧密,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导向力度不足,金融政策支撑乏力。二是产业链层面。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佳、带动力不强。三是创新链层面。“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不足。四是价值链层面。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稻谷品种和产品品牌众多,但有影响力的品牌少。五是供应链层面。产品供需匹配度较低,全省稻谷品种还停留在稳产、高抗、广适上,与消费者要求的好吃、营养、安全相差甚远;推陈储新的粮食储备机制难以适应口粮市场需求,冷链物流严重缺乏;米粉、稻米油生产虽有一定优势,但市场化营销力度不足。
3.机遇。一是中央高度重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视察江西,都对江西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二是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政策环境。三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推进粮食产业发展,对粮食产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明确了加快全省稻谷产业发展的工作遵循。
4.挑战。一是进口大米的挑战。江西省粮食主要销往东南沿海城市,又与进口米同为籼米品种,在价格上难以与进口米比拼,故常规品种基本退出广东、福建口粮市场,甚至有粮食从销区向产区回流的现象。二是东北粳米的挑战。东北粳米产业发展很快,“五常大米”“吉林大米”等一批大米公用品牌迅速打响,抢占南方城市口粮市场份额。三是南方其他籼米主产区的挑战。湖北、安徽两省加快稻米品种、品牌整合,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稻谷主推品种。
(二)国内外稻谷产业发展的启示
1.明确政企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各有效要素向优强企业聚集,给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主动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竞争力和效益。
2.以需求为导向培育优质稻谷品种。主动对接多元化市场需要,培育市场畅销、消费者欢迎的优质稻谷品种,建立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粮食供应体系。
3.提升全产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体系,加强稻谷生产加工的精细化管理、稻谷品质测控和信息追溯,确保对稻谷品质的精准控制。
4.集中力量宣传推广公用品牌。需要政府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宣传推广公用品牌,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打开市场局面。
三、江西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延伸产业链,构建现代化稻谷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实施“五优联动”,推进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二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发展机遇,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三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稻谷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二)提升价值链,提高稻谷产业价值含金量。一是深入挖掘稻谷产品价值,引导组建产业联盟,创新开发衍生产品。二是整合搭建稻谷产业品牌体系,形成大品牌带小品牌、小品牌促大品牌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加强产业文化建设,提升消费者的认同度。
(三)发展创新链,增强稻谷产业科技转化。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兴粮工程”,搭建粮食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实施“人才兴粮工程”,搭建粮食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四)完善供应链,扩大稻谷产业有效供给。发展早籼稻功能化供给和中晚籼稻优质化供给,构建优质食用稻谷产品体系。健全完善粮食市场供应体系,加强质量管控。
(五)增强政策链,形成稻谷产业政策精准合力。成立专门机构协调稻谷产业发展,统筹相关政策引导稻谷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建立专门预算扶持稻谷产业发展,打造公用品牌支撑稻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