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影响及应对机制研究*

2020-12-24张喜才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预冷冷库产地

张喜才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 101149)

一、问题提出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产品供应链连接城市和乡村、销区和产区、农民和市民,长距离、大范围运输成为常态。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阶段。目前,供应链总量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整体上处于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节点向网络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农产品供应链的短期中断,对供求两端造成影响,疫情暴露现有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信息流和物流的稳定性仍较差。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经过上下传导和反复脉冲,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消费恐慌心理,疫情初期,部分城市地区肉、蛋、奶、菜供应出现紧张。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成为大流行疫情,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对国内部分居民心理产生影响,一些地区一些品种在一些时间段内出现抢购和囤购现象。需求端面临短期内紧平衡和局部地区结构性短缺,价格一度明显上涨,且上涨压力会持续。在供给端,地区封锁道路导致物流受阻,肉蛋奶产销区供需错配脱节,价差扩大,禽类、叶菜等保鲜期短的鲜活产品受损严重。由此,可将疫情危机追溯到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迅速蔓延到30多个省市,尽管疫情总体得到控制,但禁止活猪运输成为长期趋势,猪肉供应链发生较大变化。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同时,湖南、四川等地也发生禽流感疫情,活禽禁运,禽肉供应链变化在所难免。在疫情影响持续的情况下,尤其是非洲猪瘟、新冠肺炎和禽流感疫情之后,农产品供应链频繁中断,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不能适应新形势尤其是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要求。随着疫情的变化和返程客流增加,小区(村)实施封闭管理,生产端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市民对蔬菜等生鲜农产品需求相对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加上干旱、蝗灾、火灾等灾害,使全球农业畜牧业渔业均将受到影响,全球粮食减产已成事实,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将构成重大威胁。打造符合新时代流通需求的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应对当下非洲猪瘟、新冠肺炎和禽流感疫情等的定盘星,也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满足消费升级、扩大消费的必要途径。本文分析新冠肺炎等疫情危机下生鲜农产品冷链供应链的变化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农产品供应链起始于产地预冷、包装、仓储、运输、配送、零售等诸多环节,形成一个产业链结构(丁俊发,2010;White PNo PKitinoja L,2013;薛建强,2014)。杨扬(2016)等分析生鲜农产品国际冷链物流环节的风险,把入库检查、冷藏储存、冷链运输、通关等作为生鲜农产品国际冷链物流的关键控制点。农产品供应链受到供求结构、市场势力、技术变化等因素影响,已经由相对独立的经济阶段发展成为依靠整个供应链相互紧密协调的阶段(Michael Boehlje,1999)。近年来,导致农产品供应链变化的新因素还有环保、气候变化、生物和IT技术、政府行为和社会因素等,农产品供应链进入合作的新阶段(Chris Stirling,2013)。同时,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形成的整个供应链条上,在普遍的依靠开放的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形式之外,正在逐渐形成诸如联盟、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合同治理直至一体化等以密切主体之间联系为特征的各种联系形式(黄祖辉,2006)。Hobbs(2001)和Young(2012)发现农产品供应链纵向协调程度越来越紧密,在1991~1997 年美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采取合同方式的占总额的比例从16%上升到31%。Mac Donald 等(2004)发现,在1991~2001 年间,所有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采取合同方式实现的产量占比从28.9%上升至36.4%。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是产地环节。就鲜活农产品的品质而言,产地预冷是农产品供应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预冷是最有效、成本最低的保鲜方法。农产品产地预冷已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农产品全程冷链的最重要一环,完善了农产品产业链。尽管我国农产品产地预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预冷设施落后、预冷技术薄弱、冷库结构不合理、采后预冷率低等现象,都是造成产地环节断链的主要原因(凌建刚,2014)。国内外关于预冷的研究大多基于农产品收获后生理学机能变化的角度,缺乏从整体供应链对产地预冷的研究。

二是仓储环节。对生鲜食品影响最重要的是仓储环节温度,仓储环节也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Stergiou F,2018)。库存优化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焦点问题,分析“双重损耗”对冷链库存的影响,建立二级冷链一体化库存模型,对系统最佳的保鲜投入、库存及定价展开规划求解(王淑云等,2018)。陈晓旭等(2014)针对第三方物流参与的三级冷链系统库存问题展开研究,对比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下系统利润,发现仅仅依赖集中决策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导致冷链物流存在断链,但并未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协调方式。

三是运输环节。Ferguson等(2006)提出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损耗,并对此种情况下供应链协调进行研究。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均存在运输活动,运输贯穿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配送和消费过程,存在需求各异的运输承运方和托运方,伴有载运工具的转换衔接导致断链(何雅婧,2017)。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断链”现象较为普遍,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低、行业监管不足、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影响冷链物流整体服务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张筱梅,2017)。

四是配送环节。冷链配送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连锁性等特点,容易受到诸多干扰事件的影响,如车辆故障造成冷藏箱体难以密封、车辆制冷机组突然失灵、交通事故造成车辆受损等,使事先制定的计划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冷链中断(丁秋雷等,2017)。冷链物流配送产品过程中,冷链“断链”现象时有发生,生鲜农产品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时,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会有所增加,如交通堵塞、设备故障、顾客的需求量发生变化以及顾客时间窗变动等(李康等,2014)。

五是零售环节。在零售渠道中,如销售场所温度、湿度、保管不善等造成的自然物理性变质以及顾客对产品翻拣、折断、去皮等带来的价值损耗,直接影响销售量及零售商收益。因此,以控制损耗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管理一直是零售商(如超市卖场)关注的焦点(陈军,2009)。市场的不稳定性很容易造成农产品滞销等情况,无疑使销售时间延长,导致农产品腐烂变质,零售终端很少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管理冷鲜肉(杨文艺,2015)。

综上,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缺乏研究。人类的政治、经济或社会行为受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重大突发事件作为偶然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副产品是刚需,其供应链在各个环节受到深刻影响。在当前情况下,应研究如何保障供应和保护生产,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和加快构建现代化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应对疫情危机。

三、疫情危机前后农产品供应链的变化

中国是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易腐易损、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从农户或原料地开始直到交付最终消费者,其生产流通环节参与主体较多,整个过程是一条漫长的供应链,要经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温度带,不同的运输方式。传统生鲜行业产业链条较长,疫情冲击下,供应链不协调、不顺畅,一方是城市消费者面临结构性供应紧张和信心不足时的抢购和囤购,进而带动价格上涨;一方是一些农村地区生鲜产品滞销,一些畜禽产品卖不出去。在产地环节,收获季节大量上市,必须短期内市场迅速出清。否则,就会产生滞销,造成农户损失。即便是正常年份,我国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疫情影响下,因缺乏仓储等节点,产地供应短期内大量上市,造成滞销。另一方面,因运输受阻和运输物流网络不畅,超市、零售商、电商进入市场的采购量增幅远低于供应量增幅,出现批发市场蔬菜供应充足、价格大幅下降而零售环节却表现出供应不足、价格升高的“两张皮”现象。

(一)疫情之前的农产品供应链

产地环节。我国以个体“小农生产”为主,目前有2.3亿农户,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达2.1亿户。农业生产经营非常分散,集中度较低。生鲜农产品中种类繁多,包括果蔬、肉类和水产等,农产品的体积较大、单位体积的价值低,品种、质量、价格等标准不同,运输、贮藏成本高。与此同时,产地预冷基础设施设备落后,能耗高、成本高、种类少、自动化程度低。产地冷库在建造、能耗费用也很高。因此,农产品预冷程度低,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没有良好的预冷和储藏环境,产品损耗大,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压力和后患。

运输环节。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仍是以经纪人为主的格局,尤其是一些小规模经营户和小农户,其主要渠道是依赖经纪人批发走货。产地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部分合作社只能与个体冷藏车辆合作,自定标准,按趟付钱,全程温度监控困难,冷链运输质量难以保证。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运输需求总量达到1.887亿吨,但冷藏车保有量仅为18万台,难以满足冷链运输需求。冷藏保温车辆运营不规范,改装车制冷车、常温车+冰袋棉被运输现象普遍存在,制冷效果差。农产品冷藏运输设备陈旧,已不能适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冷链运输环节“断链”现象频繁。

仓储环节。仓储尤其是冷库的仓储是农产品稳定供应的蓄水池,也是价格稳定器。我国农产品冷库建设总量规模大,截至2019年底,冷库总容量为5 050万吨,已与美国基本持平。但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冷库结构不均衡,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储存型库多、流通加工型库少,同类型冷库的重复建设造成冷库总量供大于求与冷库结构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的矛盾突出。

城市配送环节。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过程中,“断链”现象时有发生,效率低,腐损率极高,难以保障流通安全。一是配送过程中各市场主体衔接不畅,效率低下。由于缺乏门对门的装卸货设施,在露天环境下容易断链。生鲜农产品、冷冻食品没有专门的收货口,只能在常温下排队,等待时间较长。二是配送环节几乎均由第三方配送企业完成,这样的外包关系导致配送人员只是为完成工作而完成配送任务,冷链配送意识不强,对农产品品质变化的后果关注极少导致断链。另外,从事配送的企业各自为营,甚至为了压低配送成本恶意竞争,在配送过程中并没有做到温度控制。

在销售终端,全国共有4 469个功能比较完备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2.7 万个,超市连锁门店13.8万个,电商平台800家左右。目前,销售终端多元,各种渠道纵横交错,但农贸市场依然是销售终端的主要出口。在新冠肺炎首发地华南海鲜市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端口的老旧农副批发市场设施设备落后,管理不到位,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二)疫情危机给农产品供应链的冲击

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供应链产生的冲击主要分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从产地环节,新冠肺炎疫情下,原本生鲜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更加凸显。除了疫情最严重的湖北之外,山东、河南、云南、江西、四川等多地的鲜活农产品均受到明显影响,产生严重的滞销现象。这一方面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问题突出,缺乏提前预警和规划,容易发生中断;另一方面产地预冷储藏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集中出清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在运输环节,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上游农产品基地被迫紧急改变传统流通路径。此前,农产品一般会经过产地经纪人、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终端零售商等流通环节,最后才到用户手中。疫情发生后,传统通路受阻,电商、直销等模式供求量剧增,但需要通过快递运输直达消费者,但因仓储、运输滞留时间长,到消费者手中大多腐坏,发生拒收现象,既浪费了物流资源,又浪费了农产品。

在仓储配送环节,终端冷链仓储配送设施缺乏,难以满足线上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疫情的变化和返程客流增加,小区(村)实施封闭管理,居民对蔬菜等生鲜农产品需求相对增加,线上消费、直销直配、无接触购物等对目前冷链仓储配送体系提出较大挑战。根据对北京市的调研,疫情之后的供应链在2~3个月内直销直配总量将增加200万吨左右,一年则会增加大约803万吨需要直接配送的生鲜农产品,传统冷链供应链在短期内难以适应。特别是生鲜电商的前置仓、冷库配送中心等设施紧缺。

消费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以餐饮企业为代表的线下门店纷纷关闭,来自线下渠道的水果生鲜需求骤减,有的地方批发市场停业。餐饮比例将大幅下降,家庭消费大幅增加,电商比例会大幅上升。长期看,农贸市场仍是生鲜商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凸显农贸市场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性。小、散、乱的农贸市场业态,势必会面临取缔或者全面整改的前景。老旧农产品批发市场弊端严重,淘汰成必然趋势。老旧农贸市场带来的市容市貌、食品安全、疫情防控、交通问题等多方面不良影响,均需大刀阔斧改造,新型现代化农批市场(农产品交易和冷链物流转运)建设是大势所趋。

(三)疫情前后供应链变化带来的问题

1.受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禽流感等疫情因素影响,肉类供应链需重点关注

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生猪产能下滑导致猪肉供给偏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牛羊肉、禽肉、鸡蛋等出现一定程度涨价的趋势短期内难以缓解。猪肉供应链面临活猪禁运、封村、闭城、转行、多重挑战。因疫情突发,交通受阻,饲料厂难以复工复产送货,有些养殖场就出现“断料”现象,养殖户普遍焦虑、无奈直至弃养。今日断养,明日断肉。畜牧业系统生态一旦遭到破坏,错过养殖周期,恢复缓慢。这些菜篮子产品的供应和价格需要紧密追踪和重点关注。

2.产地预冷设施严重不足

产地预冷作为整个冷链流通的源头,也是我国冷链最大短板。截止到2019年底,冷库总容量为5 050 万吨,产地性冷库只占8%,远远满足不了生鲜农产品产地预冷需要。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发生农产品滞销事件约92起,滞销数量规模庞大。滞销区域分布广,河南、广西、陕西等地为农产品滞销舆情高发地区。滞销涉及品类多,以水果和蔬菜为主,柑橘、西瓜、苹果等为农产品滞销事件高发品种。疫情下,因交通受阻,工人复工迟缓,原本的产地销售叠加疫情影响,产地滞销再一次暴露产地预冷设施设备的缺失。冷库冷藏能够克服气候影响,延长农产品贮藏保鲜时间,实行错峰销售,调节市场供应。

3.骨干物流网络不完善,供应链各环节衔接不畅

生鲜农产品一般集中大量上市,需要短期内迅速送达销售地。农产品骨干运输物流网络不完善,尤其是难以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一方面,结合农产品特性的多式联运运输方式尚未形成,公路、水路、铁路联运方式之间缺乏衔接,产销地路线不明晰,运输时间长,效率低,反复装卸次数多,损耗大。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下,运输受阻,秩序混乱,出现供应链频繁中断。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受阻也会影响供应链协调。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不规范,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总之,从产地出发到城市消费者手中,供应链各环节衔接不畅,导致产地滞销终端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四、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政策支持生鲜电商、超市等加快建设前置仓、店仓一体等配送终端

在疫情持续影响期内,建议临时调配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小区附近菜市场闲置摊位、地下商场、步行街等闲置空间,通过临时改造、改建、新建等方式建成前置仓等配送终端,降低人工成本,减少配送距离,提升配送效率。满足大量增加的家庭消费和电商消费,实现无接触购物。长期而言,要加快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增加冷库、冷藏车等冷链设施,增加应急管理预案。与此同时禁止活猪活禽交易,鼓励集中屠宰,冷鲜肉交易。

(二)强化产地预冷冷库的建设和体系化

疫情影响下,大量成熟农产品滞销,凸显农业农村在农产品仓储等多个领域基础设施的短板。产地预冷的设施设备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主产区,因此扶持对象应包括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超市、批发市场、生鲜电商等。目前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应扩大扶持范围,特别是电商、超市、批发市场,鼓励销售企业在产地建冷库等预冷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地预冷信息平台。鼓励产地预冷模式多元化发展。对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可扶持移动冷库和租赁型冷库。对超市、电商企业等主体主要扶持产地集配中心。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可建设一批公益性产地集配中心。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契约、股权、租赁等多种方式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能够真正享受到参与预冷等产地初加工的收益。将农户纳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按适当比例把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

(三)加快建立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建设的扶持机制

突发的疫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居民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线上买菜、配送到家成为一种趋势。疫情也对生产环节造成冲击。农产品的供应链网络亟待完善,需要加快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电商企业加快布局前置仓。加快老旧冷库改造升级,扩大冷库容量。同时增加冷藏车数量,提高使用效率。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建立跨地区长途调运的冷链物流体系。由公共财政投入在重要产地、销地建设一批公益性冷库,作为战略储备库。对于产地冷库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建设、购置冷藏车等给予专项财政补贴。鼓励银行、产业基金等社会资金优先支持冷库建设和冷藏车购置。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

(四)建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认证供应机制

首先,应推动主销区与主产区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双向认证,点对点调运措施,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其次,强化本地特别是县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疫情影响下,农业供应链、渠道等均受到冲击,地方农产品供应承受巨大压力。做好农产品县域循环,不仅可使农民的销路问题得到解决,还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以住宅院落及其周围土地种植农产品,闲散、老弱劳力得到充分地利用的同时也可增加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在渠道、供应链受到冲击的时候,县域内小循环能够有效保障地方农产品供给。最后,重点了解掌握本地农产品供应链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重点关注销售情况,强化在地化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支持电商、批发市场、超市探索本地蔬菜兜底收储销售模式。

猜你喜欢

预冷冷库产地
冷库上“云端” 共享促共富
基于ANSYS的LNG接收站典型管道预冷分析
大型冷库建设发展趋势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差压预冷对夏秋蔬菜预冷效果评价
四十余家肉类企业被暂停进口
差压预冷技术与装备在果蔬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射流预冷试验用温度探针的设计与测试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警惕“洗产地”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