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食用菌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探讨
2020-12-24周炜坚
周炜坚
丽水市食用菌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探讨
周炜坚
(丽水市科技信息中心,浙江 丽水 323000)
丽水传统名优农产品——食用菌的文化底蕴丰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针对丽水食用菌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生产模式传统、科研力量后劲不足、加工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善、专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食用菌生态价值的实现应从发掘历史文化、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精深加工、凸显品牌与强化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产业向规模化、深层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加快转化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价值。
丽水市;食用菌;历史文化;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丽水市“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环境优越,山清水秀。受山脉、地势的影响,不同地理位置气候有明显的水平地域性和垂直差异性,独特的生态优势使得丽水特色农业物产丰富。香菇、木耳、茶叶、柑橘、杨梅、处州白莲、缙云麻鸭、青田田鱼等名优农产品,是丽水农业产品的优秀地方名片。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香菇被庆元民间视为“皇上圣品”。“庆元香菇”是丽水农产品行业、也是我国食用菌行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和获准注册证明商标。然而,目前湖北随州、河南信阳等地香菇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以现代产业化经营模式迅速发展,成为地方主导优势产业,对丽水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形成竞争与挑战。倘若我们不及时探索丽水食用菌的价值实现机制,则很可能会失去传统名优产区的历史优势,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丽水市食用菌生产现状
丽水香菇人工栽培有80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丽水食用菌生产一直以香菇为主,近20年来引领着全国乃至全球香菇产业的发展,常年生产规模稳定在5亿袋左右,年产量40万~45万吨,产值近20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4~1/3。
从生产发展变化看,1987年改革开放后香菇生产发展迅速,1997—2002年达到高峰,最多年种植6亿多袋,产量占全国30%以上,成为全国食用菌原材料、菌种、机械装备的生产销售集散中心,有食用菌原辅材料、菌种、机械和销售的企业1 500多家,从业人员27万多人。2005年后,由于生产技术扩散、南菇北移、中西部扶贫和生产成本上升,以及规模化、机械化栽培不断发展等原因,丽水传统的香菇生产效益开始下降,生产量逐年下滑,至2019年种植量只有2.1亿袋,产量占全国不足5%。
从栽培品种结构看,2000年前主要以香菇为主,有少量黑木耳、草菇、金针菇、茯苓、竹荪等品种。2003年以后,代料黑木耳产业兴起,灰树花、鸡腿菇、杏鲍菇、茶树菇、秀珍菇、大球盖菇、猴头菇、长根菇、真姬菇等珍稀品种种植获得同步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2019年丽水生产香菇2.1亿袋,产值12.3亿元;黑木耳1.6亿袋,产值9.5亿元;灵芝0.3亿袋,产值1.5亿元;灰树花0.2亿袋,产值1.0亿元;杏鲍菇、大球盖菇、金针菇等珍稀食用菌0.9亿袋,产值3.5亿元。
从精深加工开发看,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核苷、矿物元素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据统计,丽水从事食用菌精深加工的企业有100多家,规模企业20余家,精深加工主要有以香菇、黑木耳、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类和灵芝、灰树花等药用菌类为原料,产品涵盖食用菌休闲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
2 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模式较为传统
长期以来,丽水食用菌生产主要为家庭模式,“企业+农户”及工厂化生产模式尚未形成规模。由于近年来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南菇北移和东菇西扩加速,产量规模高速增长,全国香菇产品市场一体化,产品市场竞争由区域化变为全国化,家庭式生产效益被挤压。由于部分农户产品质量不能达到市场要求,易导致产品滞销积压。且受资金、技术等限制,家庭模式较难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
2.2 科研力量后劲不足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各地栽培方式由平面向立体、由单季向周年、由传统向现代化工厂化生产发展。而丽水市的食用菌科研人员却不断减少,原来7个县有食用菌专业机构,现已撤销5个,其中2个县专职技术人员变零。而科研机构现有研究条件多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现代机械化、工厂化栽培实验条件。二、三产领域的科研人员更少,难以完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系统技术集成研发,难以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支撑。
2.3 加工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善
作为产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加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丽水食用菌虽然有脱水烘干、制罐加工和有效成分提取等加工方法,但加工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规模占比小,与种植规模不相匹配,尤其是产业链各环节没有充分衔接,影响加工和包装效率;加工技术不够先进,影响了商品性和附加值的提高;名优地方产品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2.4 专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丽水农产品销售经营较松散,主要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连结,各利益主体间缺乏紧密的合作机制。从20世纪末开始,庆元县一直坚持不懈地精心打造“庆元香菇”公共品牌,使其成为丽水市含金量最高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品牌管理和推广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等原因,其他诸如“中华灵芝第一乡” “庆元灰树花”等丽水食用菌品牌的附加值并未得到有效体现,丽水以外少有人了解。
3 丽水市食用菌生态价值实现策略与建议
3.1 传播历史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开展传统食用菌产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工作,从源头上查找有关史料,收集、整理有关传说及故事,彰显产品的特点;利用历史文化资料扩大产业宣传至关重要。如香菇是我国传统的“山珍”之一。相传明朝年间,因久旱无雨,皇帝朱元璋为祈雨需素食,数日后已食而无味,国师刘伯温献上香菇,朱元璋食后顿觉神怡,赞不绝口,下旨把香菇定为需岁岁上献皇家的“贡品”,并敕定香菇为处州府龙泉、庆元、景宁三县生产的专利产品,其他地域一律不允许生产香菇。庆元民间自此把香菇视为“皇上圣品” “菜中之王”。通过举办中国庆元香菇节、技术交流论坛和祭祀吴三公等活动,全面打造“香菇始祖朝圣地”,放大“中国香菇城”品牌,让香菇文化走向世界,使历史文化助力产业发展。
3.2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由于当前国家精准扶贫的大力投入,具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和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食用菌新产区快速发展,给丽水市带来较大冲击。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专业户和农技推广机构互相配合,而不是目前的分散式种植和销售模式。应按照市场规则和现代化企业运行机制,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结起来,从简单的购销环节合作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的优势,建立起新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如天和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之路,品种涉及香菇、黑木耳、灰树花、灵芝、大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等众多大宗品种与珍稀品种。
3.3 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进入21世纪以来,丽水市的食用菌精深加工有了长足发展,加工龙头企业以香菇、黑木耳、灰树花、灵芝和猴头菇等为重点,产品有多糖提取物类,菇酱、菇精等调味品类,脆菇片、凉拌菜等休闲食品类,以及各种保健品、化妆品等近百个产品。如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丽水市百兴菇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香菇酱和即食食品的产业链条,以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为重点,向产业上游延伸,解决香菇的销售问题;又如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庆元县菇星节能机械有限公司等推广菌种、环保灭菌设备,以菌用物资、生产技术及产品的集中展示和交易为重点,向产业下游延伸,确保在菌物设备制造领域占据核心地位。促进丽水食用菌产业由以传统的自然禀赋和产业规模为主体的比较优势,向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核心的优势转变。
3.4 强化品牌建设,推进各类标准认证,提升产品内涵
品牌建设是世界潮流,加入WTO组织以后,技术壁垒已经超出对产品本身的要求,产品是企业价值的载体,而品牌则是附加于载体之上的重要手段。如灵芝,众所周知是仙草,几千年来对老百姓的影响根深蒂固,形成了文化力量,这就是强大的品牌。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系统”(HACCP)等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引导菇农从追求产量效益转向追求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为基本目标,提升产品档次和声誉,走品牌化发展路径,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进军国际高端市场。
3.5 促进产品变商品,加快生态价值实现进程
生态产品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价值。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为全省首位,是全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唯一的非沿海低海拔城市。在此背景下传统名优产品更具优势,特别是在积极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建设方面,政府及涉农部门整合农业企业、旅游机构和电商平台,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等自然资源价值,因地制宜把特色农产品与地方文化、历史底蕴、社会习俗、自然风光等结合起来进行品牌设计、包装,使其转化为市场商品、旅游商品、文创礼品,提高地方名优农产品的附加值,可推动实现丽水食用菌所蕴含的生态价值。
[1] 张平, 郑志安, 赵祖松颖.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变化及对策分析[J]. 北方园艺, 2017(22): 167-174.
[2] 许海滨. 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发展困境及质量改进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4): 249-250.
[3] 刘倩, 葛颜祥, 王丽娜. 新常态下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分析[J]. 对外经贸, 2018(2): 93-96.
[4] 姜名姗. 我国食用菌贸易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博弈分析[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5.
[5] 周炜坚. 乡村振兴战略下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研究[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S646
B
2095-0934(2020)03-1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