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0-12-24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长春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吉林长春130022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裂果病原粉剂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长春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番茄为果蔬兼用型蔬菜,因其营养价值高而深受人们喜爱,但在番茄栽培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的为害,导致番茄减产。现将番茄主要病虫害的症状、病原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为番茄种植者提供参考。

1 病害

1.1 猝倒病(绵腐病、小脚瘟、歪脖子)

1.1.1 症状 番茄出苗后发病,常在幼苗2~3片真叶期发病,此时幼苗的茎部皮层尚未木栓化。病菌先侵入近地面的幼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而后变为暗褐色,继而绕茎扩展,茎逐渐缢缩成细线状,病株随即倒伏死亡,但此时幼苗的子叶或幼叶尚未凋萎仍呈绿色,故此得名“猝倒病”。幼苗一旦染病,可快速向周围蔓延,引起成片幼苗倒伏、死亡;潮湿时,被害部位产生白色絮状菌丝。该病的显著特点是病苗倒伏时植株仍为绿色。

1.1.2 病原 猝倒病的病原为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Fitzp]

1.1.3 防治 一旦发现番茄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及时施药。可用68%的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的恶霉灵·甲霜灵水剂800 倍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25%的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1 000 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的恶霉灵水剂800 倍液+50%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 倍液等均匀喷雾,视病情每隔7~10d喷1 次。

1.2 立枯病

1.2.1 症状 从刚出土的小苗到定植后的大苗都会发病。土壤中的立枯病菌首先侵入幼苗近地面的根茎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的坏死斑点,受害幼苗白天轻度萎蔫,夜晚恢复,随后病部逐渐凹陷和扩展,当病斑绕茎一周时,病部缢缩,幼苗逐渐干枯,直至植株直立死亡而不倒伏。定植后,当空气和土壤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淡褐色浅蛛丝网状霉层,后期形成菌核。从发病到死亡通常为5~6d。

1.2.2 病原 立枯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属担子菌亚门无性型丝核菌真菌。病原有性型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门亡革菌属。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在自然条件下并不常见。

1.2.3 防治 在秋棚内10月上旬发病,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是发病高峰期。苗床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g/m2,加营养土10kg拌匀制成药土,播前浇透底水1 次,待水渗下后,取1/3 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催好芽的种子播下,再把余下的2/3 药土覆盖在上面,即下垫上覆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也可用太阳能进行床土高温消毒。定植后发病,可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1500 倍液或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20%的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 倍液、36%的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 倍液、15%的恶霉灵水剂等喷淋,隔7d喷药1 次,连用3~4 次。猝倒病和立枯病混合发生时,用72.2%的霜霉威水剂800倍液+50%的福美奴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淋,每平方米喷施2~3L,视病情隔7~10d喷1 次,连用2~3 次。

1.3 灰霉病

1.3.1 症状 灰霉病为保护地番茄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番茄的第1 穗果,还可危害花、叶片及茎。典型症状是在病部产生鼠灰色霉层。12月至翌年5月,在低温、弱光、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病。

1.3.2 病原 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属子囊菌无性型葡萄孢属真菌。

1.3.3 防治 选地势高、易排水的地块作高畦育苗。旧苗床土表面灭菌,用65%的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或50%的异菌·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的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等喷洒苗床表面。番茄采收后彻底清除棚室内的植株病残体。在番茄移栽前、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等几个关键时期用药。在番茄移栽前,用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 倍液或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喷淋幼苗。在开花期将蘸花药改为喷花药。用对氯苯氧乙酸保果时,在喷花药液里加入0.2%~0.3%的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或50%的异·菌福可湿性粉剂、65%的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等。在果实膨大期,用50%的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 100 倍液或50%的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的多菌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2%的武夷菌素水剂100 倍液、50%的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45%的噻菌灵悬浮剂3 000~4 000 倍液、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65%的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重点喷花和果实。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使用时应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必须用药时,注意药物应轮换或交替、混合施用。

1.4 早疫病(夏疫病、轮纹病)

1.4.1 症状 苗期发病。叶、茎、果均受害。叶片上初为水渍样,逐渐变成灰褐色,最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斑,大小为(2.5~51)mm(2~21)mm,边缘多有浅绿黄色晕环,中心暗色,具同心轮纹。与番茄圆纹病的主要区别是早疫病病斑轮纹表面有毛刺状不平坦物,而圆纹病纹路较光滑。

1.4.2 病原 番茄早疫病病原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artin)Sorauer],属子囊菌门无性型链格孢属真菌。番茄露地栽培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为发病高峰。

1.4.3 防治 发病初期,用百菌清粉尘剂15kg/hm2喷洒,每隔7~10d喷1 次,连用3 次。也可用45%的百菌清烟剂3 750g/hm2闭棚室暗火点燃熏1 夜,隔10d再熏1 次。番茄露地栽培,可喷洒25%的丙环唑乳油4 000 倍液或10%的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 倍液、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防治,每7~10d喷药1 次,注意轮换交替使用农药。

1.5 晚疫病(疫病)

1.5.1 症状 晚疫病危害番茄的叶片、叶柄、嫩茎和果实,以叶和青果被害甚重。青果受害,果面上出现水渍状灰色硬斑,后变为暗褐色或棕褐色云纹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少量白色霉层,病原菌向果实内部蔓延,切开后可见果肉褐化,但腐败组织保持一定弹性,不软化,不水解,也侵染成熟果实。发病时若气温升高,湿度降低,则病斑停止扩展,病斑产生的白色霉层消失,病组织干枯,质脆易碎。

1.5.2 病原 番茄晚疫病的病原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efestans(Mont.)de Bary],属卵菌门疫霉属真菌。此菌可在保护地番茄上为害越冬。棚室中以9~10月或3~5月流行。

1.5.3 防治 番茄保护地采用烟熏法防治,用5%的百菌清烟剂,每次用量为3~3.75kg/hm2,隔7~8d再熏1 次,或喷洒5%的霜霉灵粉尘剂,每次用量为15kg/hm2,隔9d再喷1次,烟剂和粉尘在傍晚使用,避免在阳光条件下施药。田间用68.75%的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0 倍液或72.2%的霜霉威水剂600 倍液,分别加入70%的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轮换喷雾防治。

晚疫病易产生抗药性,注意交替轮换用药,5~6d换1 次药,连续用药2~3 次,采收前7d停止施药。

1.6 叶霉病(黑霉病、黑毛叶斑病,俗称“黑毛病”)

1.6.1 症状 叶霉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茎和花,但很少侵染果实,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最适感病生育期番茄为封行、坐果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叶霉病发病盛期在3~7月和9~11月,春季发病重于秋季。

1.6.2 病原 番茄叶霉病病原为褐孢霉[Fulvia fulva (Cooke) Cif.],属子囊菌亚门无性型褐孢霉属真菌。该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和致病性具有明显的差异。

1.6.3 防治 发病初期,用45%的百菌清烟剂熏1夜,每次用量为3.75~4.5kg/hm2。也可于傍晚用7%的嘧霉胺·多抗霉素粉尘剂或5%的春雷·王铜粉尘剂、5%的百菌清粉尘剂、10%的敌托粉尘剂喷撒,每次用量为15kg/hm2,隔8~10d再喷1 次,连续或交替轮换施用。

1.7 枯萎病

1.7.1 症状 番茄枯萎病在发病初期仅茎的一侧自下而上出现凹陷,使一侧叶片发黄、变褐后枯死,有的半个叶序或半边叶片发黄色,病株根部变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梗和分生孢子;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黄褐色。

1.7.2 病原 番茄枯萎病的病原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 Schltdl.ex Snyderet Hansen),属子囊菌亚门无性型镰孢属真菌。

1.7.3 防治 用10%的混合氨基酸铜水剂200 倍液或12.5%的增效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的敌磺钠可溶性粉剂500 倍液灌根,每隔5~7d灌1 次,连灌2~3 次。

1.8 菌核病

1.8.1 症状 菌核病多发生在番茄的苗期和成株期,以茎秆、叶片、花器和果实受害为主。此病在早春和晚秋的保护地容易发生和流行。北方地区多在3~5月萌发,南方地区则在两个时期发病,即2~4月和10~12月。

1.8.2 病原 番茄菌核病的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

1.8.3 防治 保护地栽培的番茄,在发病初期可用10%的腐霉利烟剂3.75~4.5kg/hm2熏1 夜,或喷洒5%的百菌清粉尘剂15kg/hm2,隔7~9d喷撒1 次。露地栽培的番茄,在发病初期,用50%的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或50%的醚菊酯干悬浮剂2 500~3 000 倍液、43%的戊唑醇悬浮剂3 000~3 500 倍液、50%的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65%的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8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等喷雾,隔7~10d喷1 次,连用3~4 次。在番茄生长前期,重点喷洒番茄基部和地表,开花后期重点喷洒番茄上部,对于病茎,除喷药外,还可将上述药剂配制成高浓度(20~30 倍液)的药糊涂抹病部。棚室内的番茄在发病初期,用10%的腐霉利烟剂或45%的百菌清烟剂(用量为3.75kg/hm2)在傍晚进行密闭熏烟,第2 天结合放风排烟,间隔7d熏烟1 次,连用2~3 次。

1.9 白粉病

1.9.1 症状 番茄的叶片、叶柄、茎和果实均可染病,其中叶片发病最重,茎次之,果实较少受害。以温室、大棚栽培的番茄发病较多。露地栽培的番茄多发病于6~7月或9~10月,温室或塑料大棚栽培的番茄多发病于3~6月或10~11月。

1.9.2 病原 番茄白粉病的病原有2种,即新番茄粉孢(Oidium neolycopersici Kiss.)和番茄粉孢(O.lycopersici Cooke et Massee),二者均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型粉孢属。中国番茄白粉病主要由新番茄粉孢引起。

1.9.3 防治 防治棚室内番茄白粉病,多用烟熏剂或粉尘剂,常用的有硫烟消毒,即在定植前几天,将棚室密闭,每100m3用硫磺粉250g与锯末500g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袋放置在棚室内,于傍晚点燃,密闭棚室熏1 夜,但需注意防火。

1.10 溃疡病(萎蔫病、细菌性溃疡病)

1.10.1 症状 溃疡病为番茄的毁灭性病害,由细菌引起,幼苗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生。反季番茄发病较迟,7~8月为发病高峰期。苗床与整个生长期都应进行药剂保护。

1.10.2 病原 番茄溃疡病的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属厚壁菌亚门棒形杆菌属细菌。

1.10.3 防治 发病前,喷洒1:1:200 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全田用14%的络氨铜水剂300 倍液或77%的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7%的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60%的琥珀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2%的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47%的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12%的松脂酸铜乳油500 倍液等药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10d喷1 次,视病情可防治3~4 次。在中心发病区,可用上述药液灌根。

1.11 白绢病(霉蔸病、菜籽病)

1.11.1 症状 番茄白绢病多发生于番茄苗期和成株期,主要侵染茎基部和根部,引起植株死亡甚至成片死亡。

1.11.2 病原 番茄白绢病的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

1.11.3 防治 在菌核形成前,及时拔除病株,每穴撒施50%的代森铵水剂400 倍液或石灰等杀菌剂消毒。发病初期,喷洒50%的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36%的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 倍液、20%的三唑酮乳油2 000 倍液等防治,每公顷用药90~105L,隔7~10d再防治1次。

1.12 灰叶斑病

1.12.1 症状 番茄灰叶斑病主要危害番茄的幼叶及老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布满暗色小点,后沿叶脉向四周扩大,中部渐退为灰色。病斑直径2~4mm,灰褐色,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后期病斑易破裂、穿孔或脱落。

1.12.2 病原 番茄灰叶斑病的病原为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 G.F.Weber),属子囊菌亚门无性型匍柄霉属真菌。有性阶段为番茄格孢孢腔菌(Pleospora lycopersici El.&Em.Marchal)。

1.12.3 防治 棚室栽培的番茄在发病初期,使用保护杀菌剂喷雾。用20%的噻菌铜悬浮剂500 倍液或57.6%的氢氧化铜粉剂1 000 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0%的代森联干悬浮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阴雨天大棚、温室内湿度大时,用百菌清烟剂等熏烟防治。或用43%的戊唑醇悬浮剂3000 倍液+33.5%的唑啉铜悬浮剂750 倍液,或60%的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500 倍液+33.5%的喹啉铜悬浮剂喷雾防治,每隔7d喷洒1 次,连用3~4 次。

1.13 褐斑病(黑枯病、芝麻瘟)

1.13.1 症状 番茄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番茄成株期的叶片上,也可危害茎和果实。病斑多时密如芝麻点。当病害流行时,露地番茄植株上、下部的叶片可同时发病,引起大量叶片枯死、落花严重或果实不能膨大。

1.13.2 病原 番茄褐斑病的病原为番茄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Carposaprum Pollack)强毒菌株侵染所致,属子囊菌亚门无性型长蠕孢属真菌。

1.13.3 防治 发病后,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77%的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50%的多硫悬浮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每10d喷1 次,连用3~4 次。

1.14 斑枯病

1.14.1 症状 番茄斑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叶片,尤以开花结果期的叶片上发生最多,其次为番茄茎、花萼和叶柄,果实很少受害。该病在初夏发生,在果实采收的中后期快速蔓延。

1.14.2 病原 番茄斑枯病的病原为番茄壳针孢(Septoria lypersici Speg.),属子囊菌亚门无性型壳针孢属真菌。

1.14.3 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8%的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0%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

1.15 青枯病(细菌性萎蔫病)

1.15.1 症状 番茄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保护地栽培的番茄和露地栽培的番茄都有发生。植株发病后,主茎表皮粗糙,纵切可见导管变褐,并有乳浊状菌脓溢出。染病初期早晨尚可恢复正常,但染病不久导管被细菌堵塞,病株即青枯而死亡。

1.15.2 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100~200mg/kg硫酸链霉素或“农抗401”500 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kg,隔10d灌1 次,连用2~3 次。也可在发病前开始喷70%的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0%的百菌通(DTM)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隔7~10d喷1 次,连用4 次以上。

1.16 病毒病

1.16.1 症状 病毒病是番茄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者可造成绝产绝收。在北京、天津、山西及陕西地区,6月上旬干旱少雨,易发病。在内蒙古,7~8月高温季节易发病,干旱年份发病重。发病率以花叶型最高,蕨叶型次之,条斑型较少;为害程度以条斑型最重,甚至造成绝收,蕨叶型居中,花叶型较轻。

1.16.2 病原 番茄病毒病的病原为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MV)],属帚状病毒科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立体刚直长杆状。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CMV与TMV混合侵染及烟草花叶病毒的另1株(TMV varcanadense Smith)均可引起条斑复合症状。

1.16.3 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的丰产品种,如国内选育的‘中蔬4号’‘中蔬5号’‘中蔬6号’‘早魁’‘早丰’‘丽春’‘苏杭3号’‘佳粉10号’及杂一代‘小鸡心 玛那佩尔’‘北京早红 玛那佩尔’等都具有抗病毒的基因。防治时,用40%的菊杀乳油3 000 倍液或0.4%的杀蚜素水剂200~400 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应用弱毒疫苗N14 防烟草花叶病毒,应用卫星病毒S52 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用法是将弱毒疫苗与S52稀释100 倍,加少量金刚砂,用2~3kg/cm2压力的喷枪喷雾。应用耐病毒诱导剂NS83,它是一种防治病毒病的无公害增抗剂,生产上掌握在定植前后各喷50 倍液1 次,能诱导番茄耐病而增产。

1.17 细菌性斑点病

1.17.1 症状 细菌性斑点病在番茄苗期至采收期的整个生长季节均可造成危害。主要为害番茄的叶、茎、花、叶柄和果实。

1.17.2 病原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孢菌番茄致病变种[Psen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 &Wilkie],属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

1.17.3 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37.5%的氢氧化铜悬浮剂600~800 倍液或77%的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84.1%的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400~600 倍液等,约隔10d喷1 次,连用1~2 次。也可喷施3%的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或2%的春雷霉素液剂400~500 倍液,每10d喷1 次,连用3~4 次。

1.18 细菌性疮痂病

1.18.1 症状 番茄细菌性疮痂病发生在番茄幼苗、叶片、叶柄、果实和果柄等部位,尤其是叶片上发生普遍。

1.18.2 病原 番茄细菌性疮痂病的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辣椒斑点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ye],属薄壁菌门黄单孢属。

1.18.3 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生物农药72%的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 倍液喷雾防治,隔7d喷1 次,连用2~3 次;也可用中性菌素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隔5d喷1 次,连用2~3 次;或用化学药剂防治,可用20%的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防治,隔7d喷1 次,连用2~3 次。

1.19 细菌性髓部坏死病

1.19.1 症状 露地栽培的番茄于6月上旬青果生长期发病,保护地栽培的番茄发生较露地栽培的早,可于3月下旬初见病,至4月番茄青果生长期病株增多,4~6月遇夜间低温或高湿天气容易发病。湿度大时,从病茎伤口或叶柄脱落处可溢出黄褐色的菌脓,但病茎髓部的坏死处无腐臭味。分枝、花器、果穗的病害症状与茎部相似。番茄果实多从果柄等处变褐,终至全果褐腐,果皮质硬,挂于枝上。

1.19.2 病原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的病原为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ragato Robertsand Scarlett),又名番茄髓部坏死假单胞菌,属于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通常发生在结果期,尤以植株生长中期和果实膨大期发病为重。

1.19.3 防治 一旦田间出现中心病株,立即喷药。可选用72%的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85%的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90%的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 倍液、50%的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7%的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14%的络氨铜水剂300 倍等喷雾防治,每10d用药1 次,连用2~3 次。若发病较重时,可采用注射法进行防治。将上述药剂从病部上方注射到植株体内,3~5d注射1 次,连续注射3~4次,也可用上述药液灌根,或将药液与白面调成药糊涂抹在轻病株的病斑上,如用85%的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500 倍液或50%的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77%的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14%的络氨铜水剂200 倍液与白面适量混合,能粘住即可。

2 生理病害

2.1 筋腐病(条腐病、带腐病、乌心果、条斑病、黑筋、铁皮果)

2.1.1 症状 筋腐病为保护地栽培番茄的生理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常见的2种症状为白化型和褐变型。前者果皮或果壁硬化、发白,后者果实内维管束及周围组织褐变。番茄筋腐果病变处外皮发青或发白不能转红,俗称“青皮果”。冬季栽培的番茄多在第1、第2穗果大量发生,病果在转红期暴露病斑。

2.1.2 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中蔬4号’‘浙杂203’‘中杂7号’‘萨顿’‘粉迪’‘佳粉1号’‘佳粉2号’‘早丰’‘毛粉’和‘美国大红’等可作为重病区的主栽品种。实行轮作,避免多年连作,南方地区推荐水旱轮作,北方地区可以与非茄科蔬菜换茬,缓解土壤养分的失衡状态,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特别是重病大棚的轮作换茬更为必要。

2.2 裂果

2.2.1 症状 番茄裂果病主要有3种,分别为放射状裂果、环状裂果和混合型裂果。放射状裂果:从果实绿熟期开始到转色前2~3d裂痕明显,裂果以果蒂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状深裂。环状裂果:多在果实成熟期出现,以果蒂为圆心,呈同心圆状浅裂。混合型裂果:既有放射状裂果,又有环状裂果。

2.2.2 病因 番茄放射型裂果的发生与品种特性有关,在露地栽培的番茄发生较多,主要是由于高温、强光、干旱等原因导致果蒂附近的果面产生木栓层,果实糖分浓度增高,当久旱后降雨和突然大量浇水,使果肉迅速膨大,膨压增高,将果皮胀裂。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冬季在温棚栽培的番茄,因花器受粉不良而使花柱开裂。高温或低温均影响番茄对钙、硼元素的吸收,是裂果的主要原因。钙吸收后与番茄植株体内的草酸结合形成草酸钙。若钙吸收少,则草酸多会损害心叶和花芽,导致裂果。

2.2.3 防治 选择抗裂、枝叶繁茂的番茄品种,如长形果、果蒂小、棱沟浅的小果型品种;或叶片大、果皮木栓层薄的品种,如‘特洛皮克’‘加八’‘满丝’‘农大23’‘扬州红’‘浙江1号’等抗裂性较强。采用高畦栽培,适当密植,适时提前采收,合理间套作。喷洒96%的硫酸铜1 000 倍液或0.1%的硫酸锌溶液以提高抗热性,增强果实抗裂和抗日灼的能力。与遮阳的高秆作物间作,可减少发病。还可叶面喷洒0.7%的氯化钙+0.1%的硼砂混合液,每10~15d喷1 次,连用2~3 次。设施栽培时要及时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缩短果面结露时间。喷施85%的比久(B9)水剂,浓度为2 000~3 000mg/L,可增加植株抗裂性。

2.3 畸形果

2.3.1 症状 番茄果实表现畸形,主要表现为扁圆果、椭圆果、偏心果、多心果、指突果、乳突果、豆形果、石榴果(国内称乱形果,国外称猫脸果)、菊花果、莲花果(多头果)及空心果等。

2.3.2 病因 引起番茄扁圆果、椭圆果、偏心果、多心果的直接原因是在番茄花芽分化及花芽发育过程中,育苗营养土中氮肥过多、速效养分过高,根系吸收的大量养分积累在生长点处,超过花芽正常分化与发育需要量,致使花器畸形,子房的心室数量增多,且生长又不整齐,从而产生上述畸形果。如遇低温会加重病情。指突果和乳突果是在子房发育初期,由于营养物质分配失去平衡,促使正常心皮分化出独立的心皮原基而产生的。豆形果的成因是由于环境差,水肥不足,使本来要落掉的花经蘸花处理后,抑制了离层形成,勉强坐住了果,但因得到的光合产物少,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而形成的。石榴果和莲花果是由于育苗期间温度过低,幼苗长期在低于6℃的气温下生长,心室分化异常,形成心室数量过多而导致的。另外,施用氮、磷肥过量或缺钙、缺硼时会造成这类畸形果的形成。此病多发生在早春温室大棚中。菊花果果实表面呈条状皱缩,似未开放的菊花。这是大剂量使用保花保果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喷花导致的药害症状。如果是樱桃番茄,畸形果通常要比正常果实大很多。此病只有设施番茄的少数果实显症,危害不大,但却提醒种植者注意用药方式。空心果果腔内的果肉少,果皮塌陷。设施番茄的空心果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度过低,即使使用喷花药剂,虽然果实坐住,但根系吸收能力差,营养供应不足,导致果实不能正常发育、不能充实膨大。

2.3.3 防治 不同的畸形果产生的原因不同,在栽培管理过程中,注意合理施用氮、磷、钾肥,设施温室栽培的番茄注意保暖和光照,注意适量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

2.4 生理性卷叶

2.4.1 症状 从叶片卷曲程度看,轻者仅叶缘稍微向上卷,重者卷成筒状,同时叶片度厚变脆、变硬,番茄果实变小,可致坐果率降低,果品质量下降。

2.4.2 病因 番茄生理性卷叶是由于定植前期蹲苗和冬季长时间蒸发量过大,植株失水较多,为减少自身叶片蒸发量,中下部叶片卷曲;大量施入氮肥,土壤中缺少镁、钙、铁、锰等微量元素,也会发生卷叶;打顶过早、过重,下部叶片大量卷叶,这是因为根系吸收的磷酸是经过下部叶片向上部新生叶片输送的,如果打顶过早,磷酸就积累在下部叶片中,致使其老化卷曲。

2.4.3 防治 无限生长型番茄品种温室栽培,应采取落秧的方法,后期植株长势弱时进行打顶,促进果实成熟;加强管理,温室温度不要过高,逐步加大通风量,通风口不要突然开大;卷叶严重时,应适量浇水。

2.5 日灼

2.5.1 症状 番茄田间日灼病多发生于果实,从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日灼果有光泽,似透明革质状,后变黄褐色斑块,有的出现皱纹,干缩变硬而凹陷,果肉变成褐色块状。当日灼部位受病菌侵入或寄生时,会长出黑霉或腐烂。

2.5.2 病因 番茄日灼病是由于果实受阳光直射部分温度过高而被灼伤所致。早上如果太阳光正好直射到果实表面的露珠上,则露珠因聚光作用而吸热也会灼伤果实。番茄定植过稀或整枝、摘心过重、摘叶过多,果实暴露在枝叶外面,因阳光直接照射而被灼伤。天气干旱、土壤缺水或雨后暴晴,均易加重病情,产生大量日灼果。

2.5.3 防治 合理密植,适时适度整枝打杈,使茎叶互相遮阳,果实不受阳光直射。注意作物行向,南北行向日灼病发生较轻。温室、大棚温度过高时,应及时通风,促使叶面、果面温度下降或及时灌水,降低植株体温。阳光过强时,可隔畦覆盖草苫或遮阳网。喷施95%的腐殖酸锌1 500 倍液或0.1%的硫酸锌或硫酸铜溶液,可增加番茄的抗日灼能力。在结果期吊秧绑秧时将果穗配置在叶阴处。适当增施钾肥,可增强植株的抗性。加强叶片病害的防治,以叶护果。与遮阳高秆作物间作,可减少发病。采用高畦栽培,适当密植,适时提前采收,合理间种套作。

3 害虫

番茄主要虫害有温室白粉虱(温室粉虱、小白蛾)[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属半翅目粉虱科蜡粉虱属。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属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美国斑潜蝇(Litiomyza sativa 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潜蝇属。茄二十八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Motschulsky)]属鞘翅目,瓢虫科裂臀瓢虫属。侧多食跗线螨(茶跗线螨、茶黄螨、茶嫩叶螨、茶半跗线螨、茶黄蜘蛛)[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异名:Hemitarsonemus Latus]属蜱螨目跗线螨科。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 Guenee)属鳞翅目夜蛾科。蚜虫(腻虫、蜜虫),为害番茄的主要是桃蚜(桃赤蚜、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棉蚜(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属同翅目亚科。甘蓝夜蛾(甘兰夜盗蛾)[Varuthra brassicac(L.)]属鳞翅目夜蛾科。大青叶蝉(大浮尘子、菜蚱蜢、青头虫、瞎碰等)(CicadettaviridisL,TettigellaviridisL.)。豌豆潜叶蝇(豌豆植潜蝇)(Phytomyza horticola Goureau,异名:Phytomyza atricornis Meigen, P.nigrocornis Hardy),属双翅目潜蝇科。根结线虫,主要包括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 White)Chitwood]、瓜哇根结线虫[M.javaniza(Treub)Chitwood]、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Neat)Chitwood]和北方根结线虫(M.hapa Chitwood)

另外,还有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多种地下害虫[1-4],应根据虫害发生情况选择相应药剂进行防治。

总之,番茄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提倡运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低毒有机合成农药,有限度地使用中毒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猜你喜欢

裂果病原粉剂
裂果严重的屯屯枣 怎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甜樱桃裂果原因及防治办法
日光温室金手指葡萄裂果调查和致因分析
樱桃裂果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