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村振兴视角谈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
——以浙江省为例

2020-12-24魏玲玲童再康罗黎敏

浙江农业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特派员农民科技

魏玲玲,童再康,罗黎敏,沈 希

(1.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2.浙江农林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300; 3.浙江师范大学 党委办公室,浙江 金华 321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三个全面”指明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方向。农业的全面升级需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以此带动产业兴旺;农村的全面进步既要生态宜居,也要治理有效;农民的全面发展兼顾生活富裕等物质层面和乡风文明等精神层面。与“三个全面”相对应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分解,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下沉、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发源于1999年的福建省南平市,20年来已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其目标也从最初实施时的科技扶贫发展到现在的科技强农富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工作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从乡村振兴视角拓展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全国唯一的“乡村振兴省部共建示范省”。为此,特以浙江省为例,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探讨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科技特派员助力“三农”发展的浙江实践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农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浙江的综合经济水平较为发达,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使得各地发展不尽平衡,“三农”欠发达地区依然存在。为实现科技扶贫,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提倡和推动下,自2003年开始,浙江省共派遣个人科技特派员1.56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19家、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2],为全省“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1 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1.1.1 科技与生产有效贯通,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效贯通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贯穿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始终。科技特派员一般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他们作为“科技使者”,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对帮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专业人才等载体和形式,将实验室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育乡土科技人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很好地扮演了科技推广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一起干”的示范引领作用,践行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效对接贯通的新模式。

1.1.2 科技特派员与农户利益共享,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助推剂。从2003年起,浙江省建立了131个农业技术转化与推广中心,形成了“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种养大户+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在供需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开展项目合作。科技特派员以项目带头人或者团队技术顾问的角色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用技术入股、创办实体、组建经济共同体等有偿服务途径,参与农业生产成果利益分配,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跨越了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沟壑,实现了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

1.2 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村富裕、农民幸福

1.2.1 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科技扶贫富民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先扶智。科技特派员的派驻,给困惑中的农民带来了希望,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信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热情。科技特派员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面授培训等方式,带着农民“干中学、学中干”,促进了一批涉农企业家和乡土人才的成长,培养了一批具有经营理念和科技创业素质的新型农民。以扶贫脱困为己任的科技特派员,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解决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现实科技难题为突破口,带动欠发达地区农民一起推动地方产业振兴,已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一系列得力措施的落地,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

1.2.2 服务带动治理,聚民心、促发展

“三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治理体系。科技特派员长期坚守农村乡镇,带着农民一起干,领着农民一起赚,推进民生、民心工程,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在科技服务的同时,科技特派员将工作顺利融入,并拓展延伸到社会治理、卫生事业、乡村文化、化解矛盾等领域[3],通过建立股份分配制、农村医疗站、乡村文化礼堂、调解中心等,为“三农”发展理顺科技政策、基层管理、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在科技服务中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了“三农”的治理水平。

2 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新要求

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符合21世纪初的国情。然而,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角度来看,现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偏重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成果转化,亟须从产业全面升级的角度进行拓展;看重眼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宜居进步和农耕文明挖掘;顾及农民的脱贫致富,但未能充分兼顾乡风文明、内部治理体系构建等精神和制度层面上的扶持。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新时代,“三农”工作应聚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从原来的科技扶贫到现在的美丽乡村、现代“三农”、乡村振兴。新时代赋予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新的要求。

2.1 产业振兴要求科技特派员具有产业链和成果供给能力

农业产业全面升级需要全产业链技术。“产业兴旺”的要求,体现了农业产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这就要求作为“科技天使”“致富使者”的科技特派员具有更高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与农业发展交叉融合,带动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向绿色、智能发展的方向变革。“生活富裕”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快高效育种、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标准化、农业大数据等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但从现实条件看,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数量越来越多,人员筛选任务加重,加上政府给予科技特派员较为优厚的福利待遇,有些资历尚浅的研究人员急于参与,这与产业振兴对科技特派员的更高要求并不十分匹配。

2.2 文化和生态振兴要求科技特派员具有人文和规划设计素养

农村全面进步需要唤醒农耕文明,实现生态复兴。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国人的乡村情结和寻根溯源的人文情怀历久弥深,把现代城市文明导入农耕文明,并融会贯通,乡村振兴将具有更深厚的土壤。同时,文化振兴也可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有了质的提升,农民对美丽家园的追求更高。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势必要求加快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要求科技特派员不仅懂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还要懂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科技推广技巧、农村工作方法,具备农民行为、农民心理、农村社会学等理论或实践能力。换言之,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建立起能够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人才链;因此,除了以自然科学类支撑农业一产为主的科技特派员外,还需要引进更多的能够支撑二产、三产的人文管理类和具有规划设计能力、能从事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特派员。在此背景下,浙江省2019年派驻的356名科技特派员中,具有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有9人,具有规划设计和旅游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有41人,具有机械工程、计算机等工程类专业背景的有26人。相较以往,该问题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展望未来,相关比例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3 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赋予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新使命

农民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扶贫。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组织振兴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对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振兴具有直接影响。组织由众多个体组成,要想组织强,关键在于个体强。然而,农村的人才大量往城里跑,城市人才流向农村的却很少,城乡之间的人才流通基本沦为单向通道,人才成为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最大瓶颈。高校是乡村振兴战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地,除了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外,还应当在教育扶贫上精准发力。高校派出的科技特派员作为高校和乡村最直接的纽带,拥有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又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一线人员,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如今又被赋予了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新使命。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能力,提升现有农民的素质,直接输血;另一方面,在数量和质量上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三农”情怀的培养,使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3 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如何适应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翻开新篇章,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高校是科技特派员的重要派出主体,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任,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以下特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出发,从政府和高校2个维度提出4方面的建议,刍议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

3.1 拓宽振兴领域,优化选派结构,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升级版

3.1.1 建立基于“大农业”视野的科技特派员服务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提升农业品牌[4]。基于此,建议建立面向“大农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将帮扶领域从原有的涉农相关专业逐步拓展至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以往纯粹的农业一产,向产业链后端延伸,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短板,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建立科技特派员支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新格局。

3.1.2 全面对接乡村振兴需求,全方位宽领域优化选派结构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法治乡村,提高农民法治素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4]。全面升级、全面进步、全面发展,需要全面的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基于此,建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以往选派科技特派员主要以农林专业为主,拓展到国际贸易类、人文艺术类、法律类、教育类、工业类、医药类等领域,延伸到工业、医疗、教育、法律、艺术等行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大力量。

3.2 强化多方联动,提高选派服务积极性,激发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动能

3.2.1 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单位层面的支持潜力

以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更多地依靠行政命令;今后,应更加强调公益扶持和公益服务,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激发政府、派出部门、接收部门等单位的内生动力,使制度可持续地高效运行。在政府层面,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为宣传员的作用,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稳民生、聚民心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制定联动协商的推进机制,让涉及的上级政府都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多方齐抓共管的合力;在派出单位层面,以课题支持、经费支持、考核激励等形式,做到派出服务与单位发展的同向同行,激发单位派出的积极性,通过科技特派员反过来支持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推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双赢;在接收单位层面,更加注重眼前需求和远期规划的需求,根据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需求,充分考虑供需平衡,以解难题形式充分满足需求,在解难题过程中促进接收单位的发展。

3.2.2 兼顾科技特派员双重身份,充分挖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主体的科技特派员个人,既是科技创新服务人员,同时又是教师或科研人员,存在职称评聘、晋升等压力,若其本人长期只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较难集中精力投入学术研究,在职称评审导向未改变的情况下,科技特派员的这种“两难”会给派驻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为此,浙江省内不少高校的管理部门相继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导师参与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这一部分群体基本已取得正高级职称,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较小;另一方面,选送优秀的讲师级科技特派员,破格晋升其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给予其招生指标的倾斜,解决科技特派员兼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力不从心的问题。此外,可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纳入课程体系或工作量等,缓解年轻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实现服务乡村振兴和个人成长的双赢。为鼓励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创业,建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制定鼓励科技特派员创业的政策,设立创业创新扶持资金,调动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多措并举,帮助服务主体解决后顾之忧。同时,通过主体未来发展的驱动,充分调动其服务的积极性。

3.3 发挥高校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双师型科技特派员新队伍

3.3.1 将科研论文写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地上

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的教师走出象牙塔,走进农村,进入生产一线,直接接触农民,有助于其直面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开展科学研究,然后将其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生产一线,造福农民,并凝练出科学理论,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地上,从而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同时,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实践,不仅提升了作为教师的科技特派员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水平,也丰富了作为科技特派员的教师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和育人能力。由此观之,科技特派员经历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理论技能的提升。

3.3.2 在科技特派服务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些教师仍存在重基础理论知识、轻专业实践技能,动手能力薄弱等问题。建议高校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让教师进入生产一线,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又通过实践检验理论,以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科技特派员进入农村、企业对接工作,攻克生产中的难题,获取了应用于实践的经验,提升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也提升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的能力。从双师型的角度来看,科技特派员经历增强了其实践层面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全过程,使其更加了解农村实际,拉近了与农业农村的距离,培养了农业生产需要的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敬业精神,不论是理论还是技能或是精神,都对科技特派员乃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3.4 推进劳动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挖掘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功能

3.4.1 充分挖掘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劳动教育功能

英国农业教育实行工读交替的教学制度;德国农业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跟班劳动;日本农业教育秉承“学习者要对农业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操作方法进行学习,明了国家开展农业的道理,并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思维”的目标;韩国实行分段实验实习;印度把专业实践和农作物生产密切联系到一起,使农业技能操作、专业实验科研活动与农学类教育融会贯通、协同发展;美国、法国则普遍将科研、农业推广与农学类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发展。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根本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国家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技特派员所做的工作就是农业实践,他们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所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是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加强调论文,而在新时代,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更应充分挖掘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劳动实践需求,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观念、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复合实践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破解“三农”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3.4.2 结合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乡村振兴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现行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要求至少3个月的顶岗实习。农业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林业硕士等涉农专业硕士,以及管理类、医学类相关的专业硕士均可将实践地点确定到农村,将农村的需求转化为项目,由派驻的科技特派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指导开展项目,该科技特派员指导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将该项目列为自己专业硕士学习期间重点研究的应用技术问题,在基础课程修读完毕之后,即可提早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到导师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中。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既能解决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问题,又能培养专业硕士的应用实践能力,达到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和研究生培养的三赢功效。科技特派员带着指导的研究生一起走访、参与项目实施,有助于培养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高层次应用人才。更重要的是,深入农村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展望新时代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探索,应以“产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面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聚焦科技特派员人才主线,拓宽其服务领域和选派结构,增强其服务积极性,提升其服务能力,从输血到精准输血再到造血,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三农”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猜你喜欢

特派员农民科技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