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管理平台设计思路*

2020-12-24毕颖斐任晓宇李林俸王晓婧王贤良毛静远

天津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数据库高血压智能

王 哲 ,王 帅 ,毕颖斐 ,任晓宇 ,李林俸 ,王晓婧 ,王贤良 ,毛静远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高血压已经成为困扰国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人,其中高血压高达2.45亿[1],而同期中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控制率(粗率)分别为45.8%和16.8%[2],虽较过往年份有显著增加,但在全球仍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于规范的治疗,系统的医患协同管理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诊间沟通方式不论从沟通的时长还是管理的有效性来看都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需求。

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患者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开始探索线上辅助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模式。如张洁等[3]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膳食进行监管、调控;果迪[4]对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进行微信平台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延续护理,帮助其提高术后生活水平;高俊峰等[5]认为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如今与高血压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数量激增,但现有的APP以高血压西医防治为主且功能局限于血压记录、趋势展示、信息提醒,缺乏根据患者需求定制的操作模式、科普推送等板块,也不能使医生实时获取患者数据并给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以“药食同源”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医药干预技术在高血压防治、管理中正在逐步体现其优势。例如玄欣彤等[6]认为部分高血压前期人群因肝郁化火、肾水亏虚而致眩晕,菊花、决明子因其清肝泻火、滋养肝肾之功效可为此类人群提供有效的早期预防;连艳玲等[7]认为在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耳穴贴压,能刺激耳背降压沟区,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所以如何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为患者提供具备中医特色的医疗资讯,让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对其实现长期、持续、有效的管理,成为了中医药工作者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笔者将以凸显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优势为前提,从平台组成、数据库建立、功能设计3个基本板块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管理平台搭建的方法。

1 平台组成

本平台主要由智能可穿戴设备、高血压网络数据库以及高血压智能管理APP 3部分组成。智能可穿戴设备因操作简便、监测及时、数据客观而被选定为高血压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端,用于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运动情况等,并且实现对高血压智能管理APP、高血压网络数据库的单向无线数据传输功能。高血压网络数据库的体系结构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具有客户端更简化、系统开发和维护更简化、用户操作简单、适用于网上信息发布的特点[8],可实现患者管理、内容存储、数据运算等功能。高血压智能管理APP体系结构均采用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具有交互性强、存储模式更安全、网络通信量低的特点[8],可分为医生版与患者版。医生版APP实现患者信息编辑、科普推送图文编辑、患者既往数据回顾等功能;患者版APP主要包含数据展示、智能提醒、医患沟通等双向交互式功能。

2 数据库建立

平台的信息数据包括文字、数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不仅可以多样地、直观地展示给患者,也可以向获得许可访问数据库的其他用户提供特定信息支持。例如,患者病情变化住院期间,主管医师可获取患者病情变化期间的服药种类等文字化信息,服药剂量、健康数据等数字类信息;患者门诊就诊调整中药时,门诊医师可以回顾患者采集的既往舌象图片。

3 功能设计

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实现方案选定、智能提醒、数据采集、云端传输等功能。高血压网络数据库包括系统登录、用户管理、资源维护、信息获取、数据处理等功能。高血压智能管理APP系统登录、信息录入、资源浏览、数据展示、信息推送等功能。

图1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管理平台功能划分Fig.1 Functional division of the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platform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3.1 智能可穿戴设备

3.1.1 设备选择 患者可根据需要监测并控制的生命体征来选择合适自身的设备,如选用蓝牙电子血压计监测血压,选用智能手环监测心率、心律、血氧水平、睡眠时间,以及选用蓝牙体质量计监测体质量、体脂、体重指数(BMI)等。

3.1.2 方案选定 例如自测血压(SBPM)在国际上越来越受重视,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此方法监测血压,但测量频率以及评估治疗方式在高血压患者的初始阶段、治疗阶段、随访阶段存在区别[9]。因此患者应首先根据自身的病程、症状综合主管医师的意见后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选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测量方案。

3.1.3 智能提醒 智能可穿戴设备会根据患者选定的方案进行闹钟提示,防止患者错过测量时间窗。

3.1.4 数据采集 患者应在正确知晓医疗测量步骤的前提下,通过对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规范操作,使采集的数据真实、有效。

3.1.5 云端传输 智能可穿戴设备对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进行采集之后,数据将借助无线蓝牙通过设备厂商预留端口单向传输至高血压网络数据库。单向传输的优点在于既可降低患者的操作难度,同时也可防止如姓名、电话等患者隐私信息通过端口被窃取。

3.2 高血压网络数据库

3.2.1 系统登录 主要包括对访问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注册及密码找回等功能。

1.3 填塞方法 凡士林油纱条为我科护理人员自制,长约7 cm,每侧鼻腔2~3条填塞。PVF海绵由北京英佳麦迪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该产品按照人体鼻腔解剖学设计,有各种规格型号可供选用,特殊病患还可按术腔大小进行修剪,使用时再其表面涂抗生素软膏后填塞,并注入生理盐水使之膨胀。两者均使用干燥的镊子送入鼻腔恰当部位。

3.2.2 用户管理 主要负责对用户的信息、权限等进行编辑、修改、管理。基于安全及效率的考虑平台访问用户主要分为两类,即普通用户与管理员。普通用户即所有患者,只能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高血压智能管理APP访问其自身数据。而管理员则拥有更高的权限,因负责板块不同又将其分为日常管理员与医疗管理员。日常管理员主要为纳入患者以及日常维护平台资源的工作人员,可为患者建档、修改患者信息、审核医疗管理者的执业资格以及编辑日常科普推送内容。医疗管理者主要包括经过核查医疗执业资格后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将获准访问患者的个人信息、测量方案、服药提醒、生命体征、中医症状、舌象采集等内容,但不具备修改患者信息的权限,此外可向日常管理者提供科普推送的稿件。

3.2.3 资源维护 对高血压网络数据库中所有的患者数据、科普推送、网站链接等核心内容进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备份,避免数据损坏及丢失。

3.2.4 信息获取 通过患者手机单向传输数据的方式保存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基础健康数据、患者舌象资料以及调查量表反馈结果等内容。

3.2.5 数据处理 将获取的患者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例如将血压按照收缩压、舒张压分类,对不同时间段测量的数值用不同颜色标记,将数值与家庭检测血压的正常值[10]对比以判断血压控制效果,将血压测量值编入患者血压值队列中以备分析其变化趋势;将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加以计算,初步分析出患者的体质与证型。

3.2.6 数据传输 高血压网络数据库将患者的健康数据经分析整理之后通过单向传输反馈到患者APP端,此外患者也可从数据库中下载其既往舌象照片、科普宣传等资料。

3.3 高血压智能管理APP

3.3.1 系统登录 主要包括系统介绍、登录界面以及功能选择3个方面。系统介绍包括APP名称、制作团队信息、APP版本信息等。登录界面包括核查登录用户身份、新用户注册、密码找回等功能。高血压智能管理APP可有“简易”与“标准”两种模式可供选择。“简易”模式下,APP“资源展示”功能关闭,患者进入APP之后不会被健康科普等内容占据过多时间,适用于掌握APP完整功能困难、仅关注生命体征数据、生活节奏较快、碎片化时间较少等人群。“标准”模式下,APP“资源展示”功能开启,适用于时间充裕、有意掌握APP完整功能的人群。

3.3.2 信息录入 主要包括患者的个人注册信息、舌象采集以及评估高血压患者管理所需的常用临床调查表,如中医症状积分调查、日常习惯调查、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自我管理测评等。而中医症状积分以及舌象采集将作为中医特色项目进行建设。中医症状积分将参考《中医内科学》与《中医诊断学》中的相关内容从全身、头面部、心胸及胁肋部、脘腹部、腰背部、饮食口味、睡眠、二便、精神、舌象等维度设置条目,并且增加头晕、头痛、胸闷、失眠、心悸等高血压主要症状体征的赋分比例,患者需根据近期症状控制情况进行填写。舌象采集时,患者需根据语音以及文字的指导,在避免染苔等干扰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光源、体位、距离用手机摄像头完成图像的采集、上传。

3.3.3 资源浏览 主要用于患者学习高血压管理相关科普知识。如患者可查阅中医对眩晕病的理论认识、不同体质下食物药物的应用要求、中医辅助治疗与康复方法,西医对高血压理论的认识、常见药物服用指导以及临床高血压常见问题释疑。同时高血压网络信息数据库会根据患者的搜索记录、收藏记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处理,将推送的科普知识的环节个性化、精准化。

3.3.4 数据展示 高血压网络数据库将对患者近1周及近1月的健康数据进行描记,并用折线图、数据表格的形式反映出变化趋势。

3.3.5 信息推送 主要是分为服药提醒、数据上传提醒以及危急值报警,其中服药提醒是指在患者开启短信、闹钟、APP通知权限的情况下向患者推送预先设置的服药提醒信息;数据上传提醒默认在患者连续7 d未上传健康数据或未规范填写临床调查表时启动;危急值报警在患者自测健康数据达到预设界限时触发,例如患者血压测量值≥180/110mmHg(1 mmHg≈0.133 kPa)在提醒栏内以红色字体优先提示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并上传至高血压网络数据库中进行存档。

4 讨论

如何提升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APP使用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高血压患者(≥60岁)熟悉、使用APP更加困难;非老年高血压患者(<60岁)又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难以坚持。对此医院应当利用自身专业职能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邀请年轻家属一同前来学习APP的操作步骤,并为其发放《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管理APP使用说明书》,让患者与家属在医院听得懂,在家中用的会。对于非老年高血压患者群则应当以使用简化操作步骤、强化健康意识等方式提升其自觉性。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所载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11]被后人延伸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并将其作为高血压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中医药的优势在高血压管理工作的各个阶段均可得到体现。在“未病”期及疾病初期,患者可根据自身体质并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经济、简便的运动、饮食、方药预防疾病或防止其进展;在“已病”期医师可借助传统医理遣方用药,并且结合其他非药物辅助治疗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从而助其康复;在“病后”期医师根据疾病的演变规律及患者自身情况为其选定长期、有效、经济的综合康复方案。

5 小结

本平台设计是基于“健康中国”战略所做的传承创新[12],已聘请具有计算机系统开发资质的研究所进行合作,完成了高血压智能管理APP、高血压网络数据库的初期开发,并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非营利性试点推广。高血压智能管理APP起到了患者与医师之间的桥梁作用。患者的健康信息在APP中得到可视化、趋势化地展示,既能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也能为经管医师指导防治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以及生活质量的目的。本平台设计构思旨在通过“医院+互联网+患者”的协同模式探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为之后同类产品、周边关联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经验。

猜你喜欢

数据库高血压智能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