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进与优化

2020-12-23孙婵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城市群

孙婵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区域,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随着经济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已从单中心结构变为带型空间结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总结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最后提出了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协同发展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最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2016年,《“十三五规划”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城市群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为京津冀城市群更好地进军世界级城市群做准备。了解京津冀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的资源配置。

2.文献综述

顾朝林(1997)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陸大道(2002)在首次介绍西方区位论,并将该理论运用到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介绍中;李国平(2013)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群空间结构还是以点轴模式为主,少部分进入了准网络化时代,正在向网络化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制度政策、交通网络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阐明影响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三大因素,并提出几点优化意见。

二、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

1.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

1992年-2004年,京津冀城市群是典型的以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空间结构。因为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基础,北京成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中心。北京已成为能量巨大的增长核极,它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都十分强大,在不断聚集要素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21世纪以来,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明显的双核空间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势头迅猛。北京和天津经济联系强度之和近50%,是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其经济、资金、人才、技术等,都优于城市群内部的其他地区。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两个节点的经济扩散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各种要素资源的交流。

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已经转变为带型空间结构。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地对周边地区的扩散辐射效果明显,天津大力打造北方地区的物流枢纽中心;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都市发展带也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正雄安新区、沿京广交通走廊都市发展带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大力发展的引爆点。

2.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交通是城市空间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交通网络的完善,促进区域之间要素的充分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2006年起,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贸易壁垒和贸易成本降低,促进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2006-2016年,北京、天津两地的城市区域交通,这种极化的交通状态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群内部的交通网络的协同建设,已形成“两核三带”空间格局。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影响着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力。1992-2004年是典型的单中心城镇化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重新优化京津冀三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周边欠发达地区;北京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也是北方国际航运的核心区,河北省则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最终实现三个地区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普及,自然资源、地理因素对一个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政策、制度等的影响不断凸显,好的政策促使各类资源在较短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使京津冀城市群迈入国家级城市群,这些政策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政策因素会使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造成京津冀城市群不合理的空间布局。

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1.重新定位城市功能

对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进行清晰的功能定位,实现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最终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为有影响力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创新中心、贸易中心。北京大力发展创新产业,天津做好对外贸易产业的发展,邯郸、唐山等地资源较为丰富,大力发展采矿业、钢铁冶炼业;秦皇岛气候条件优越,宜发展旅游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城市群内部的现代服务业,从而实现各城市分工协作。

2.整合城市关系

行政壁垒的存在,对京津冀城市群内部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目前,应尽快消除城市之间行政壁垒,发挥每个城市最大效用。完善核心带动区、重点发展区、辐射边缘区等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为人口流通提供便利的条件;加快交通道路网络的建设,使其成为各个城市间来往的纽带和桥梁。

3.实现产业分工

产业结构既是影响空间结构的原因,也是空间结构形成的结果。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实现产业分工的必要条件,合理的产业结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完整的产业链条的形成,各个城市应通过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完成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保障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发展。

四、结论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发育最早的城市群之一,对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乃至全国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分布较散、空间上缺乏连续性。首先,准确把握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功能定位,分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合理引导要素资源流向城市群内部次中心城市。其次,通过生产要素的交流沟通,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改善城市的竞争关系,实现产业分工合作,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公平合理地引导各个城市开展合作竞争。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崔文静.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455-456.

[2]汪行东,鲁志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J].岭南学刊,2017(05):78-85.

[3]王振坡,姜智越,郑丹,王丽艳.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J].西北人口,2016,37(05):31-39.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之策略探析
协同发展背景下德州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