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课堂教学滲透德育的方法

2020-12-23姜念函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音乐

姜念函

摘要:学生的道德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道德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这种行为规范实际上形成了对社会每个成员的一种约束,而这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时期应该是在每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学生在念书期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道德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在学校的教育中,课堂教育教学占去了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那么,在每一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就会把德育教育如春风细雨般送进学生的心田,让平时生硬、呆板的德育教育观念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下面,我结合音乐学科课堂教学,并结合自己在音乐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实践,谈谈音乐学科课堂教学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透德育要有艺术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建议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保密,不要让学生知道或者认为你再给他实施教育,而是和他交朋友。因为师范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还没有完全理顺过来,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也可以说是学生时代最后的养成教育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给学生实施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时,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结果。换句话讲,就是在课堂教育中滲透德育要具有艺术性,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德育教育目的。

二、谈话是滲透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在学校的教育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谈话都是与学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讲,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最有效、最潜移默化的。而谈话的形式在音乐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比如:我们现在的钢琴课、声乐课的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汇课(检查并点评作业完成情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指出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不足,并能够对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优点和较为突出的表现方法表示赞扬和肯定,还需要帮助其更加细膩的分析和示范作品,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完成钢琴或声乐作品。在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我经常把握住机会滲透德育教育,因为在分析点评、作品时,总是从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着手,不同的音乐作品滲透不同的德育教学内容,既让学生理解了作品,完整的表现了作品,又可以把德育孕育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德育教育。在涉猎中外作品时,我总是把作品进行比较,挖掘我国民族音乐精华,介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我国民族音乐,树立发扬民族音乐事业的远大理想,既滲透德育于其中,又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举多得的好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但在谈话中,尤其是学生完成作业不好的时候,师生交流也是应该讲究艺术的。俗语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非常注意教师用语的,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在更新,我们应该把忠言变成不逆耳,既然是良药就不能让它苦口,教育不能停留在忠言逆耳的理念上,不然会落伍,会达不到教育目的。

三、滲透德育须重视德育的基本品质

德育,应该从学生的最基本品质抓起,有些口号或者语言,听起来非常动听,有的甚至让人心潮澎湃,可是过后却成了过眼烟云。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滲透德育教育,就更要求教师从德育的基本品质开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将诚实、尊重、责任、同情、自律、坚韧、奉献等基本品质和美德寓教学之中,这将对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一些小曲子的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热爱集体、具有团队精神;关心同学、具有善良的同情心;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是勇于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等。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滲透德育的基本品质,才能夯实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和做人的基本素养,才能到到课堂教学中滲透德育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拓展教师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中滲透德育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滲透德育的约束性较强,原因是:教师照本宣科,对教材知识依赖,不善于涉猎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和德育资源,从而孤立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滲透,影响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师,我首先转变观念,打破教材内容等于教材资源的狭小界定,因为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音乐学科课堂教学中,就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内容而言,它的“可联系性”非常强,其内容可以涉及自然的、历史的、古代的、近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每一课中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的作品甚至具有当时的政治意义,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就是当时为鼓舞波兰人民在战争中的斗志而创作的;贝多芬的《命运》就是描写了作者不屈服命运,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莫扎特的被人们俗称为《妈妈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源于亲情等等。教师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就会在介绍作者或作品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政治意义等等时,把德育教育自然而然地寓于其中,学生也会在不自觉中接受了德育教育。

五、滲透德育须正确处理和对待学生的挫折心理和健康教育

道德及人格心理教育如何才能在音乐学科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和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所有音乐教师乃至其它学科教师面临的课题。近年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挫折和忧患意识教育。平时,我经常引导学生多读书,阅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生内在思维的变化中,却会有质的飞跃。比如:在阅读中外名家坎坷的成长过程和成功经历时,必然会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多读书,读好书,必会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有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用。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因为学生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一生,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一所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实施和运用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上的途径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开启多方面的育人资源与因素,会帮助每一名学生收获金色的人生。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圣诞音乐路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音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