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2020-12-23余世建
余世建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现实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媒介得以落实和固化,最终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80-04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担负着引领文明观念传播和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的义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建设中责任重大,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属于精神文化范畴,而精神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形于外的文化现象;第二层次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思想;第三层次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第三层次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最深层次与核心。”[2]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地,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之源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平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主要方向,而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创新性人才的重大使命, 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关涉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展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为更好地实现以上职能,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必不可少。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通过软硬件建设,例如园林景观、雕塑、亭台楼阁以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优秀人文精神等,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精神引领。针对部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不高,教育成果不明显,吸引力不佳的现状,亟需在培育路径上改革和创新,在创新教育途径、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方面做进一步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和文化,弘揚主旋律,增强时代感,形成贴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采用对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传授时效性的内容,让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3.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力争拓展教育践行空间,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活动紧密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校园文化活动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入学生心田,开花结果。其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社团活动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内容的广泛性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发挥社团载体的引领作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节、挑战杯等活动,把培育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开展座谈会、辩论会、第二课堂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学、学中做,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
学校通过积极宣传动员,充分利用班级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和思政课教学等途径,引导学生借助平台积极展示自我、悦纳自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校园十佳歌手活动中,参赛选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每个选手都渴望获得好名次并拿奖,竭力通过大众评审和评委为自己拉票,并且随着比赛的白热化,没有一名参赛选手出现恶意违反比赛规则及损人利己的行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克服困难,平常心看待比赛过程和结果本身比比赛结果更为重要。同时要做到文明观赛,发扬风格,不恶意起哄,不鼓倒掌,以事实为准绳,为活动圆满完成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把握比赛时间节点,做好前期动员准备工作,提前谋划落实,避免滋生不必要的麻烦而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将工作做实做细。相关组织和负责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真正服务学生,提升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1.理想信念淡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不够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当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金钱观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国,给大学生造成思维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和地位有所弱化,导致学生思想迷茫和困惑,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缺,价值观扭曲。列宁曾经说过:“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所以处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要特别注重思想方面的引导,摆正正确态度,不要偏离方向,发挥思想的先导作用,积极反对一切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渗透。”[4]
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是提高办学活力、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作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学校教育新的增长点。现实中,校园文化建设过度强调物质文化建设,盲目追求形式,忽视精神内涵,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学校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食堂设施先进,而校园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学生人文素质、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在加强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忽视了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行为规范与个性特色、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辩证关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脱离实际、方式单一
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较高,但缺乏深度认知和了解。教师等宣讲者讲授时教育方式单一,趋于同质化,没有创新教育方式,学生未深度参与,缺乏深入思考。部分高校采取强制灌输方式,学生迫于学分压力参加课堂教学,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同时没有积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弱化了思想性功能。部分教育管理者受制于思维定式束缚,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故步自封,未能叩开向学生进行先进思想传播的大门。
4.高校中多種社会思潮并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互联互通为各国贸易往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在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环境的影响下,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各种社会思潮接踵而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当艰苦奋斗精神渐行渐远,当诚信意识越来越难觅,校园文化一定是生病了,导致校园文化因多重价值观的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1.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话语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蕴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中国当下国情为出发点提炼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用来解决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属于指导实践的“金钥匙”。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既要厘清其历史文化源流和思想脉络,又要把握其蕴含的哲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必须认真学习党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如果出现思想偏差,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意识形态游离,不利于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诉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话语权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保证其能够健康发展的不二之选。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憧憬,对明天的一种良好愿望。理想一般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它催人奋进,给人以动力。只要经过奋斗,就有可能实现。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5]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促使他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念。因此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注重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展现前瞻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发挥社会合力作用,营造平安和谐校园
平安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正确的“三观”培育和健康旨趣的涵养,需要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对个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影响深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透过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体稳定的习惯。父母应坚定个人理想信念,培养孩子的担当与责任意识,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学生成长发展主阵地的学校,通过专业课程传授、良好学风营造、校园环境整合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中,实现“三贴近”。学生正处于人生精力最旺盛时期,个性十足,其思想和行为方式容易受到校园环境影响。伴随学生知识储备日益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应结合这一特点,拓宽教育渠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其健全人格。
4.以民族和时代精神为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6]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道德风貌和品格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以此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广大青年学生,激励他们奋勇直前,舍小我、保大我,为将来步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不同社会群体面临的时代精神迥异,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用时代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帮助学生营造鲜活的时代场景,让学生感受真实社会的运行状态,为他们将来成功转型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2]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胡河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6):37-42.
[5]谢建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人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30-33.
[6]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N].人民日报,2015-1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