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2020-12-23苏轼

快乐作文(5.6年级)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乐者承天寺中庭

元丰②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③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11耳12。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衣打算睡觉,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①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此文写于作者被贬官黄州期间。

②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③欲:打算,将要。

④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人。者:助词。……的人。

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中庭:正房前的院子。

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⑧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⑨盖:原来,大概。

⑩但:只,仅仅。

11 者:指示代词。义同“这”“这样”。

12 耳:语气助词。而已,罢了。

练习

一、给下列句子画节奏线。同时翻译下列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你能找到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美妙境界。

三、这篇小古文是作者遭遇文字狱时被贬黄州、近于流放的境况下所写。请你认真品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轻松学古文

如果选择一个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苏轼。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不会阿谀奉承,更不会愧对自己的内心。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皇帝只给了他一个闲职,而且到哪里都要汇报。他过着被流放加软禁的日子,可想而知,当时苏轼的心情有多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苏轼,一个是张怀民。张怀民与苏轼都是被贬谪到黄州的文人,而且志同道合。张怀民是元丰六年(1083年)被贬谪到黄州的,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了。张怀民初到黄州时住在承天寺,他在住所旁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称之为“快哉亭”。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本真并且浪漫,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生活得那么自然。

古人经常被大自然的景观所打动,总能发现意外的美好。就像这个月夜,其实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在蘇轼的生花妙笔之下,却显得格外清幽宁静,月华如梦。

苏轼是一个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诗人,在他的三百多首词中,写月亮的就有五十多首。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且丰富的人生感悟,寄托着高洁的情操。

苏轼曾经悲月。在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月,苏轼写下了“月明多被云妨”“人生几度新凉”的词句,赋予明月悲剧色彩,寄托自己才高见妒、忠而被谤的人生感叹。

苏轼曾经叹月。他初到黄州时举目无亲,深居简出,静静的月夜对他来说是如此寂寞。在寒霜之中,在孤寂清冷的月光之下,他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词句,留下了苏轼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孤傲身影。

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迷茫、徘徊的身影,对月亮、对自己、对人生苦苦思索着。在“月有阴晴圆缺”的启迪下,苏轼那颗烦躁而充满忧郁的心宁静了、释然了,消解了对世人混沌的叹息。

苏轼曾经咏月。透过他歌咏月亮的词句“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我们感受到了他超然的精神世界。历经了生活的磨难,他内心的徘徊、困惑已荡然无存。他化悲怨为旷达,其浩然之气油然而生,有神仙出世之姿。

我们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苏轼就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创造了属于他的艺术世界。天上的一轮明月,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苏轼,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从此月亮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天体,还折射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襟。苏轼这样的人物,在中国文化长河中永远光彩夺目,铸就了不变的永恒!

(本栏目由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卢新元老师供稿)

猜你喜欢

乐者承天寺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人与寺
蝶恋花·寂夜
夜游承天寺记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知止者富 知乐者常乐
红粉影院《单人乐队》
记承天寺夜游
中庭机械排烟系统影响因素研究
“乐者”何以“乐也”
知乐者常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