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有道德的幸福生活
2020-12-23方艳
方艳
[摘要] 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有其特殊的价值,它是落实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学生道德成长的本质需求,是解决学校德育困境的重要途径。指向主体德性成长的生活体验指导要遵循坚持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知行统一、协同育人等原则。在小学阶段开展学生生活体验指导可从以下路径进行探索:建构生活事件,创新教学形式;开展班级自治,培育社会生活能力;搭建多维平台,引导学生道德行动。
[关键词] 道德生活;学生生活体验指导;德性成长;理性思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学校德育已无法满足新的时代需求。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到传统德育的不足,深入理解“生活德育”的丰富内涵,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引领他们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发展道德,体悟生活和生命的乐趣。
一、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的价值探寻
1.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是落实德育工作目标的根本要求
道德包含“知”和“行”两个方面:知,即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知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由于教育方式大多停留在课堂传授道德知识层面、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离得较远、道德行动的实践平台不足等原因,很多学生出现了认识与行为不一致、认识与行为脱节等现象。为此,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等不断扩展的领域中,帮助其内化认识、升华情感与信念,同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实现德育的工作目标。
2.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是推动学生道德成长的本质需求
儿童道德能力的成长,应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着手。高德胜教授曾提出:行动是道德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品德不是潜能,而是一种“实能”。行动也是形成习惯的主要渠道,而道德习性又是通过习惯养成的。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虽然不是直接的道德学习,但却间接地为道德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道德实践的空间,对其将认知、情感、信念、理想等转化为真实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3.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是解决学校德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家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但现实生活中仍然不乏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习成绩的现象,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单一标准。忽略学生实际道德思维的培养和道德行为能力的提高,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与知识化内容的考核,是如今学校德育的主要困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认为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冲突环境里启发自身的道德意识,唤醒自身的道德选择,产生超越现实的有引导性的道德行为能力。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学校,应当构建起生活化的学校环境,营造生活德育的大环境,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让德育在儿童的真实生活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指向主体德性成长的生活体验指导原则
1.坚持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原则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参与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现实生活中,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作为班主任,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设计。但生活的内涵并不仅仅指日常生活,还应该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国家生活、世界交往等更加宽广的领域。因此,生活教育所基于的学生生活经验,还需要我们创新教育方式,创设多样化情境,带领学生不断丰富和提升。
2.坚持“知行统一”的学习原则
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道德发展始终是和他们的认知水平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完善与转变他们的认知,使他们在面对是非时能够拥有辨别的依据。但是,只有“知”是远远不够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要想成为勇敢的人,就要做勇敢的事;要想成为节制的人,要努力节制,行动是道德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处理好认知和践行的关系,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3.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原则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儿童成长的三个主要场域。加強学生生活体验指导,要架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实现协同育人。在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中,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既分工不同又相互促进,任何一个的缺失都会对学生的整体成长产生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学生生活体验指导时,要架好三者之间的桥梁,努力为学生搭建立体的实践平台。
三、开展学生生活体验指导的路径探索
1.选取生活事件,创新教学形式
童年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它与成人阶段不同,有自己的特点,拥有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教师应主动地将儿童生活中有价值的重要生活事件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站在多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而形成新的道德认知,探讨行动策略,为其后续的生活提供指导。
高德胜教授在《接上童气》一书中给了我们选取生活事件的三个思路。一是选取时间性生活事件,即选取遵循自然时间和人造的社会时间而来的生活事件。例如在数学课程中的认识时间主题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作息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一定的活动等内容融入其中。二是选取空间性生活事件,即儿童在不同空间的思维方式、言行方式的生活事件。例如有一位班主任将本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发生的两难事件编写成资源库,根据班会课的不同主题选取不同的事件进行探究,以此引导儿童更好地在不同空间和不同情境中做出更好的行动选择。三是选取平常性生活事件,即儿童的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班主任可抓取儿童的一个日常行为,来引导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有丰富的内涵,人与人之间有真实的联系。例如有老师用自己的手机镜头拍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并将其与班级和家长分享,帮助大家透过细微的行为看到背后蕴含的真善美。
当然,儿童生活事件的选取不止这一个维度,班主任以及学科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儿童,深度挖掘,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及现实发生的冲突故事中挖掘资源,真正地服务、指导他们的生活。
2.开展班级自治,培育社会生活能力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环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重视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体验,这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前重要的实践演练。而开展班级自治就是一个提高学生自律能力,养成对公共事务的责任心,帮助其明确判断是非的重要途径。
在组织班级生活时,班主任应尽可能创新班级管理体制,根据学生的年龄、经验、办事能力等鼓励他们参与班级管理。例如有的班主任在班干部管理团队的建设中采取“1+X”模式:一个核心班委组,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组,有文体组、学习组、宣传组等;还有的班主任采取值日班长制,每天一位同学轮流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小学生还处在身心发展不完善的阶段,他们在参与班级自治的过程中,需要班主任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学生参与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将教育内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渗透到生活中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搭建多維平台,引导学生道德行动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打开思路,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加强劳动实践、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行动来提升道德行为能力。在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来设计。此处将结合我校的实践探索,与大家重点分享两个维度的实践活动设计。
首先是校园岗位实践。学校是我们每名学生宝贵的成长平台,在校园中挖掘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资源值得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去探究。我校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原则,为学生开放了多种校园岗位。此处列举两个比较有特色的实践岗位:食堂服务岗——负责每天中午帮助班级整理运送餐盒,阶段性地参与餐盒用具等的清洁工作;校园果树管理岗——负责照顾校园中的果树,在综合实践课以及科学课中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等。学生在体验校园岗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过程中,收获了感受与思考。这种真实的内心感受是学生日后认识形成与行为转化的潜在动力。
其次是家庭劳动体验。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校为学生设计了家庭生活实践菜单。菜单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有必选和自选两个板块,将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内容列举在其中,供学生和家长进行参考。同时,每学期还会结合劳动周,开展家庭劳动主题分享活动,激发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能力,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当然,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中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可以加以利用,这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设计出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活体验活动。
加强学生生活体验指导是进一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素质教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深入理解“生活教育”的内涵,指导学生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亲身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提升生活实践智慧,过有道德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黄正平.立德树人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韩伟伟.回归生活: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探析[D].华侨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