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点阳光就灿烂

2020-12-23孙骏毅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细节作文

孙骏毅

1

灰暗、枯燥、味同嚼蜡,是作文永远的痛。

文学是生活的太阳,给点阳光作文就灿烂。

条理清晰、文通句顺,固然是一篇作文的构成条件,形与神的生动描绘更是作文升格的要素。给点阳光,就是要把概念化的、一般性的叙述化为形象的、具有画面感的描绘。

比如“春天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明媚的季节”,“和煦”“明媚”尽管形容了春天阳光的柔和,却还是一个概念,若换成“春天的阳光如母亲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又如丝缎般的明媚”,这里的“手”和“丝缎”就充当了和煦和明媚的象征物,具有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画面感。

下面这段话,原来是这样写的:“牛犊是最活泼的,在滩涂上撒欢,不远处就趴着它们的母亲,眼里充满了忧伤。”话是说清楚了,但总觉不够生动,后改成:

牛犊是最活泼的,它们不知道忧伤是什么,三三两两在滩涂的沟坎间蹦来跳去,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牛一生劳碌,这个年龄段是最无忧无虑的。不远处,趴着它们的母亲,刚刚从牛车上卸下来,四蹄还有些发软,疲惫不堪的眼睛里是湿润的。天空中飘过一片又一片染着胭脂的霞彩,妩媚而绚丽多姿,堆在天边,却没有一片可以擦去湿润的牛眼里饱含的忧伤。

(节选自《夕阳下的牛》,原载《姑苏晚报)

修改时掺入了劳累而忧伤的情感,借助了对牛犊动作和霞彩的拟人化描绘,构成了“夕阳、霞彩、牛群”的画面,读来就生动得多了,而且因为随物赋情,语言具有了文学情趣。

再看这段话,原稿是这样写的:“我在雨中撑一顶墨色的小伞,走在山塘街上,看看两边的老房子,心里不无沧桑感。还有当街的一口老井和临河的石埠头,都像是要告诉我什么。”如此表述,尽管表述了街境、心境,但语言有些干瘪。于是,多采用动词、形容词,采用夸张手法来描绘其时的情与景,凸現自己走老街的感受:

撑一顶墨色的小伞,在细雨迷蒙的山塘街上走走,总是能走出一点潮润的沧桑感来的。回望碧水桥影,探视古宅花窗,抚摸锈迹斑驳的门环,沉思龙飞凤舞的碑迹,我仿佛翻阅着缀连前世今生的百姓家谱;徜徉在散发出沉香味儿的字里行间,又仿佛与曾经鼎盛与衰落、定居与转徙的宦商人家作一次倾心交谈。

杨柳岸,晓风残月,垂下长长的岁月吊绳,在当街的一口老井里吊起唐宋的水光波影;石埠头,雪飘舟轻,拴定沉沉的历史缆索,从船舱里卸下明清的记忆碎片。

(节选自《回望枕河人家》,原载《新华日报》)

2

文章的灿烂在于文采,首先表现在准确地描绘事物特征,形象地刻画人物外貌或动作、对话、性格等特点,写啥像啥,特征明显。

有这样一个作文片段:

清晨,晨曦初露。天边有几颗星子眨着美丽的眼睛。

我漫步在小区的芳草流溢的小径上,开始了一天的晨读。

远处的小树林滴翠飞绿,朦朦胧胧,依稀还蒙着轻纱般的薄雾。有几只小鸟在树林里鸣叫,那叫声婉转悦耳。近处花坛里的鲜花都开放了,红的如霞,白的似雪,黄的如梦……

这段文字尽管用了不少形容词、比喻句,貌似很有文采,但细细一看,不对了,作者绘景着色与晨读的心境是否一致?晨读是专注的,怎能忽而听鸟鸣忽而看鲜花?再说绘景状物也多有矛盾,如“晨曦初露”时,天色尚未透亮,哪里能看得见“滴翠飞绿”?既然“还蒙着轻纱般的薄雾”,又怎能看见“几只小鸟在树林里”?还有“黄的如梦”,梦难道有颜色吗?所以,并不准确的描述,不仅不能增加文采,反而会成为文中败笔。

给事物的形态、色彩、习性等以准确的勾勒,使之触手可及,这是最文学的描绘。你看下面这段文字,对滩涂上并不多见的雪獐的形态、习性的描绘,活灵活现:

獐,头小,尾短,形似鹿而无角,蹄像驴而纤细。

獐的胆子极小,常常猫在芦苇丛里,偶尔一条鲤鱼翻身跃起,也会吓得它落荒而逃。白天很难看到这些胆小鬼的影子,到了夜晚,尤其是月黑风高的深夜,獐就会离开栖息地外出觅食。它靠的是敏锐的嗅觉,视力是很差的。

冬天,洋洋洒洒飘起棉絮般的大雪,凛冽的风肆无忌惮地横扫滩涂,连最耐寒的盐蒿草也冻得在冷风里瑟瑟发抖。獐子渐渐聚在一起,互相依偎,抱团取暖。雪花落在獐子瘦弱的脊背上,就像给它们穿上一件雪袍子。

作文,给点文学色彩就灿烂。“给”,是一个水乳交融、自然糅合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平时就要多读一些美文、时文、随笔等精短文章,好的句段不妨摘抄下来,有备无患。临阵磨刀不如平时就把刀磨亮,砍柴不误磨刀工。在写作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如:

把概括性的词语换成具体的描写。写“天气热极了”,不用“热极了”这类词,而是把“热极了”的具体情景描写出来。热的程度,如“三伏天的一个中午,太阳像一盆火烤着大地,抓一把空气好像都是烫的。柏油马路烤软了,路面渗出了柏油。树叶蔫了,垂着头,知了在树上拼命叫热,狗躲在树荫下,伸出舌头直喘粗气。”热的时段,如“站在太阳下,身上立刻像被火烤一样,浑身冒汗。”这些具体描写把“热极了”的简单概念化作了程度上、时段上的描绘,具有体验感、画面感、可触摸感。

运用“先总后分”方式把话说具体。先概括总述,后具体分说。如“我的表妹长得真逗人喜爱。细长的眉毛下,一双大眼睛又圆又亮,笔挺的小鼻梁透出几分灵气,一笑,露出一口雪白整齐的细牙。”这句话中“表妹长得真逗人喜爱”是总述,后面对眼睛、鼻子、牙齿的描写,就是对“长得真逗人喜爱”的具体分说,这就比简单介绍“表妹长得真逗人喜爱”就有了更多的话。

给简单的话“添枝加叶”。如给“苏州是一座文化历史古城”这句简单的话“添枝加叶”,便可具体扩充成这样一句话:“苏州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古城,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这一扩展,就把苏州“水城”的地貌特征和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特点介绍清楚了,又很形象。

用比喻的手法把话说具体。如把“蝴蝶花开在绿叶丛中”说成比喻句:“蝴蝶花开了,像一群五颜六色的小蝴蝶落在绿叶丛中,风轻轻吹过,还不停地扇动着美丽的翅膀。”

用具体的数字代替笼统的介绍。如“太阳离我们很远”这句简单的话,如用数字来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3亿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8年。”

3

让作文有点儿文学色彩,特别要处理好粗略叙述和精细描写的关系。粗略叙述和精细描写看似一对矛盾,交织在文章中,就构成了行文的疏与密、简与繁、缓与急、张与弛的辩证关系。只有粗略叙述的文章未免太单薄、太苍白;只有精细描绘的文章,情节进展未免太缓慢、太拖沓。惟有将粗略叙述与精细描绘恰当结合起来,才能使文章错落有致、详略得当,读者看着也不累。

你看《迟到天池山》(原载《苏州日报》)中对进山途中所见所闻只作粗略叙述,而对宁静的“天池”则是近观远望仰看俯视,从多个角度给予描绘,相当精细。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表达该文的主题,“天池山美在宁静,美在真实”:

进山有一条泥黃色的小径,浅浅地涂这些绿。几截碎砖铺砌的山道,道旁横七竖八倒下几根石柱。路的尽头有几片桑林,几座寥落的农舍。(粗略叙述)

穿过桑林就能看见鲜亮而浅浅的山涧水了,再往前走,忽然眼前一亮,豁然一个开阔的湖,是几座不高的山合抱起来的“天池”,那池水粼粼而起微波,流水细语而不闻声响,真正当得起“宁静”二字。偶尔,有几片枯叶从池边的榆树上落下来,飘飘忽忽,蝴蝶一般飞到水面上,栖落的姿态也极灵巧。有一点风从山坳里轻轻挤过来,池水稍稍泛起一点皱纹,但很快平静下来,依然素面朝天。若爬到半山腰俯瞰天池,它就像一面椭圆形的明镜,镜面上映着蓝的天白的云……(精细描绘)

一般来说,交代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叙述一个景物的概貌,介绍一个人的基本情况,是大可粗略叙述、简笔交代的,给读者一个大体的印象即可。笔墨应用在对事件过程中人的神态、行为、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刻画上,以及印象最深的景物形态、色彩的具体描绘上。

写人记事要具体,写景状物要生动,都离不开精细描绘,而细节描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谓“细节”,指的就是刻画人物、扩展情节、描绘景物时的“特写镜头”——有意从各个角度去描绘同一个场景、动作或表情的集中描绘片段。

细节分为生活细节和人物描写细节两大类。

有时读一篇文章,你可能记不住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却能记住一二处生动的细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写好细节关键是要“细”,精细地描绘,放大了描绘,使一闪而过的情景成为特写镜头。细节惟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人物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眉或一声叹息、一句对白中显示出性格特点来。

《少男少女》2019年第十期刊载小说《歌声》的结尾处,有这样一个细节:

花卉捧着奖杯匆匆走过河上的小桥,此刻她最想找到的就是一直在河对岸给她掌声的扫地老人。老人倚靠的那棵柳树长高了不少,树下的老人却不在了。惟有细嫩的柳丝在风中飘拂。

对岸小区的物业对花卉说,老人做不动了,卷起铺盖回老家去了。

花卉说我特别想感谢他,每天早晨,他总是站在对岸听我唱歌,还给我掌声,他是我最敬爱的听众啊。

物业说不可能的,那瘦老头是聋哑人,敲锣打鼓都听不见的。

花卉吃惊极了,愣了很久,忽然抱着奖杯蹲下来哭了。

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老人善良的本性,而且陡转的情节也使“歌声”有了更深的涵义,它如同电石打火一下就照亮了全文,给读者留下了回味。

猜你喜欢

细节作文
细节描写很重要
细节取胜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