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口帮扶地区贫困成因及帮扶举措

2020-12-23沈冬梅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3期

摘要:扶贫工作作为党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了对石阡县地区扶贫开发提供参考,笔者三年来多次奔赴石阡县,进行实地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方法,对石阡县的贫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产生贫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阡县;扶贫工作;农村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3-0119-03

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国土面积2173平方公里,辖19乡镇(街道)、310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6万。仡佬、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4%,属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石阡生态良好,气候宜居,森林覆盖率67.8%,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石阡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境内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属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区,同时是贵州省66个省级贫困县、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1 石阡县贫困成因浅析

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1]。

1.1 基础设施薄弱,土地利用问题突出

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3291.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仅为108公里,全县物流基础条件差,物流成本高;金融、技术、信息等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人地矛盾突出,人均用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剧,有些地方陡坡开荒,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土减薄,基石裸露,石漠化面积增加,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恶化,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根据石阡县2009—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1889.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8%。这类土地坡度较大,山势陡峭,石质比例高,土层浅薄,而且多分布在远山谷地,开发难度大。2013年石阡县建设用地面积6388.77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95%。随着石阡县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一园四区一飞地”发展模式、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专项工作的全面推进,现有建设用地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和用地矛盾越发突出。近几年,虽然土地管理部门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合理、节约集约利用每寸土地”的观念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1.2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发展滞后

根据石阡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3%。第一产业比例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例比全国低26个百分点,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全县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短、产品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1.3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就业不足问题严重,受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适龄学生辍学率高,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劳动力素质低下,产业发展受到人才制约,且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1.4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

全县地貌属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以岩溶地貌为主,境内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75%,其中,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4.25%,全县平均坡度19.8°,2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数的52%,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从保灌面积来看,全县水田占50%,土田仅占30%,因此,全县的耕地以坡、薄、瘦为特点,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2.14%。工农业发展的空间狭小,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上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和跨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较为突出,工业化进程受生态环境制约明显。

1.5 城乡收入差距大

2017年,石阡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9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7∶1,相比2010年的3.04∶1,差距呈扩大趋势。

2 完善扶贫开发政策的建议与展望

2.1 依托科学技术,发展特色农业

相城-石阡结对帮扶7年来,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结构性调整,对此,必须加大科技服务,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为进一步增强相城区对口帮扶工作的精准性、规范性和实效性,高质量完成上级交给相城的对口帮扶任务,努力把对口帮扶工作做得更深入、更高效、更贴合需求,助推石阡整县出列任务的圆满完成,2018年,相城·石阡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不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增速。

(1)注重发展成效,产业规划到位。坚持农旅文融合发展,立足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建设融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水果采摘、温泉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农业园为目标,结合园区资源、地理、气候等实际,制定了《石阡县本庄镇相城·石阡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统一产业谋划、合理产业搭配,构建以“果蔬+苗木苗圃”的产业发展体系。同时,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推进的方式,切实做到发展有规划、种植成规模,实现“产业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良好局面,有效保障建设质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围绕“适合什么种什么、什么好种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的思路,改变群众过去“种什么不管、有没有效益不管、有没有市场不管”的产业自建状态,通过栽种蓝莓、猕猴桃、枇杷等高效精品水果,成功取缔玉米、红薯、土豆等低效农作物种植,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观光效益同步提升。截至目前,已成功移栽枇杷350亩、蓝莓85亩、猕猴桃50亩、彩叶林190亩、本地果园30亩、花冠木40亩。

(2)注重科学种植,管理服务到位。始终坚持服务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实行专人专岗分片包保责任制,通过有效的跟踪管理,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随时规避问题,切实优化园区产业发展后续服务,解决了园区发展的后顾之忧。严格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各项要求,切实按照档案跟着项目走、管理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确保帮扶资金精准、高效、规范、透明使用。同时选派技术骨干力量蹲点指导,确保了园区发展技术有支撑,实现苏州先进的技术经验与本土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的技术引进,保障了苏州运送到石阡的苗木移栽成活率达100%,有效解决了苗木移栽中遇到的土壤土质不适等问题。

(3)注重广泛参与,群众动员到位。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工作目标,动员群众参与到园区产业发展中,以集中统一的发展方式,成功打消群众思想顾虑,有效增加群众发展产业的勇气,使其参与建设产业园区的积极性高涨。积极引导鼓励农户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入股,成功解决了园区土地流转问题,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截至目前,成功流转土地985亩,土地流转租金间接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258人、一般户197户797人。同时,按照“按劳付薪、计时取酬”的原则,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自主创业扶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到园区内就近就业创业,改变了山区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劳作习惯,让其从繁重低效的劳动强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技能、教育子女、赡养老人,也改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全面盘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企业将部分工程合理分包给当地小型施工队或有能力完成的群众,直接增加当地群众的生产收入,增进群众对园区建设的认同感。特别是结合园区务工需求量大的实际,对焦贫困户各自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等状况,实现劳工供需对接,对贫困群众“一对一”合理安排务工任务和时间,让不同体力及不同身体状况的贫困群众都能从园区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已为园区建设输送劳力1000余人次,截至2019年,已发放贫困群众劳务工资127452元。

(4)注重配套设施,基础夯实到位。瞄准建设“贵州全新农业示范园”目标定位,结合园区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园区的产业发展、观光旅游等配套设施,着力夯实园区发展基础。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1500m的围栏、50亩的防鸟网设施、1250m2的戴妃广场及160m的护栏,园区门楼和5120m2的温室大棚即将完成。生态停车场、园区观光大道、公共卫生间即将投入使用。

(5)注重扶贫成效,利益联结到位。按照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合理引导群众将闲散资金入股农业园区,使群眾以分散的资金入股园区的方式参与园区共建,实现农民流转土地收租金、进园打工领薪金、入股分红享利金,充分发挥园区产业发展对农民,特别是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持续推动园区快速发展。利益联结了黎坪、岩门、龙屯、葛闪渡、雷洞、荆竹、大槽、葛龙坡、双山、云屯10个村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312户600人。个别项目已于2018年底开始分红,共计发放分红资金6万元。通过积极探索实践,产业园区正在形成“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2.2 积极探索教育、医疗组团式扶贫

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人才支援,2018年以来,相城区每年都派出35名以上教师、医护人员、专家教授、艺术家、导游等到石阡县开展专项帮扶、交流合作;每年内向石阡输送1项以上新技术或先进技术。(2)进一步推进党政干部培训计划,每年实施好10名石阡青年干部在相城“集中培训+跟班锻炼+调研总结”的培训教育,举办好5期、220人次以上的深度贫困地区干部人才专题培训班。(3)教育组团帮扶成效显著,2019年5月,相城和石阡两地教育部门进行充分协商,确定了相城·石阡“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方案”,6月14日,相城·石阡教育协作“组团式”帮扶试点在石阡县实验小学正式启动。一年来,通过支教老师的辛勤努力,将先进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引进石阡,让石阡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善了校园面貌,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4)医疗组团帮扶,苏州及相城医院先后派出50多名医师组团帮扶石阡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为石阡县内科、耳鼻喉科、外科、妇产科等科室带去了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医疗骨干人才,为石阡县医疗领域重点专科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5)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扶贫开发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深入推进两地在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形成了苏州相城专家援助石阡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石阡县教育、卫生、旅游、农业等人才队伍建设。

3 多方合作助推“阡货入苏”

3.1 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由苏州相城国资公司负责“阡货进苏”的产销对接。以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运营和农特产品销售为主营业务,通过该公司与产出端、销售端合作,架起“阡货进苏”桥梁,做大消费扶贫。

3.2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

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市分行、苏州相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石阡县扶贫办、石阡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四方合作协议,有效推动了石阡县农产品走向相城。为确保“阡货进苏”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阡货产销对接的通知》的基础上,定期发布阡货产销对接目标完成情况,有效提升了积极性。

3.3 分工合作开拓渠道

合作各方发挥各自优势石阡县扶贫办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做好帮扶对接工作,为相韵公司赴石阡县采购农产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协助提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资料和相关证明材料,带动当地更多的贫困户脱贫;石阡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发挥扶贫投资开发企业独特优势,并以阡货出山为契机,专业引导合作社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筛选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并组织货源,设定“石阡农特产品好仓储集散中心”,由石阡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统一对接、统一打包、统一发货、统一结算等“四个统一”,对接相韵公司赴石阡县扶贫采购需求,带动当地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国开行苏州分行通过对相韵公司授信,将贷款资金发放给相韵公司,相韵公司以采购订单方式向石阡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购买农产品并支付资金,以此带动石阡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

2019年4月,石阡顺利通过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成功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这背后凝聚着石阡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凝聚着石阡人民的努力拼搏、奋力攻坚,凝聚着前方、后方广大扶贫协作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体现着两地精诚合作、携手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一直以来,相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全过程、全要素援助。

4 结语

总之,当前扶贫工作迎来了历史最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用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不负使命,2020年全面脱贫,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宣,魏媛,吴长勇.武陵山区贫困现状、成因及其发展对策:以贵州石阡县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3(1):224-227.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沈冬梅(197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