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数字艺术助力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

2020-12-23周慕超

人文天下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业态消费数字

周慕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应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开局之年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接更迭时期,恰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不明朗,局势不稳定,迎接我们的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见,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将会日益密切,而科技自立自强也将成为未来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5G技术升级换代,让天涯变咫尺

我国从未忽视过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国家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提到的5G网络,其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早已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决策层面进行审视。自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被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至今的五年时间内,国家对5G技术的开发由“步入全球领先行列”,到提出“速度更快、成本更新、安全性更高”的要求,并将其发展列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环节。2019年11月1日公布5G商用,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步入移动通信5G时代。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调研途中特别提出,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在此次疫情危机中捕捉到、创造出的新机遇与新动能。“新基建”作为国家战略也被正式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之下,我国5G网络商用仅一年时间就有超过1.6亿的链接终端,累计建设5G基站超过69万座。而5G网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主要是因为5G通信具备速度快、延迟低、容量大与智能化等诸多优点。目前,国内商用5G网络传输速率达到Gbit/s以上标准,完全可以满足高质量音视频的瞬间传输,此前需要几十分钟才能下载好的高清电影、电视剧资源,在5G时代仅需数秒,且无需借助终端存储。低于1ms的数据传输延迟比人类的反应更快,使此前处于设想阶段的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成为可能。巨大的网络容量降低了对终端储存与运算的要求,同时5G技术的智能化算法程序也已满足“万物互联”的需求。尽管目前除5G技术外,尚需其他科学技术支撑才能把上述愿景化作现实,但仅从信息传播层面来看,5G网络真正完成了“化天涯为咫尺”的跨越。

二、艺术创新受数字技术渗透,迎来“今日同风起”

5G时代的开启对于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数字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或对艺术品进行数字化再加工的产物,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数字互动装置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等均可归于数字艺术范畴之内。而数字艺术的核心技术支撑——数字技术,是指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物理形态的信息转化为一串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形态信息后,进行完全复制、运算、传输以及完全不失真还原的技术。之所以说5G技术对数字艺术发展影响巨大,是因为数字形态信息就是由一个个比特(bit)组成的,比特本身能够以光速传播,但比特组成的“数字串”不行,数字形态信息越复杂,数字串中的数字就越多,也就需要越多的比特来承载。因此,数字形态信息的传输速度取决于网络通道同一时间内允许多少个比特通过。如果说互联网是“通路”,数字艺术就是行驶在通路上的“载具”,“通路”越宽阔、越顺畅,同一时间所能通过的“载具”就越庞大,所承载的信息也就越多。5G技术所能做到的,就是给“载具”一个超大不限速通路,让数字串在通路中以比特原本的速度传输,这给数字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毫不夸张地说,数字艺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正如蓝凡在《技术对艺术的颠覆:艺术分类的新维度》中所言,如今“真实世界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已经被彻底模糊”,而AI艺术的出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世界,也必将改变艺术”。正是这些改变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开辟出广阔的蓝海。但我们必须承认,仅靠政策与科技的支持,数字艺术对文化消费新业态的助力作用是有限的,5G时代的数字艺术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融合,才是不断催生文化消费新业态的真正助力。

此次疫情期间,仅有的16个“逆势突围”的文化新业态小分类,大都与5G技术、数字艺术关联密切,如受5G技术直接影响的互联网服务,以及与数字艺术联系密切的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前三季度,这16个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2122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1.9%。同时,《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而根据易观发布的相关数据,今年二季度,人均单日网络使用时长突破7小时。9.01亿的网络用户与7小时的网络使用时长,为5G时代的数字艺术带来庞大的观众群体,而数字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则为文化消费新业态赋能,也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文化生产:行有界而意无疆

从文化产品生产者角度而言,疫情期间生产活动线上化似乎是一个转危为机的不二选择,而5G技术的完善为生产活动的线上化提供了科技基础。疫情导致绝大多数人员聚集型、线下实体服务型的文化消费陷入停滞,但钉钉、zoom会议、腾讯会议等应用软件的广泛传播,使得部分文化产品的线上生产成为可能,众多文化生产者们快速转战网络平台,尝试文化产品的线上创作。在此情况下,诸如“云旅游”“云博物馆”“云学习”等依托于网络平台的文化消费新业态应运而生。此外,在5G时代数字艺术的助力之下,我们甚至能够欣赏到全国各地音乐家们组织的零延遲“云音乐会”,能够收看到不会卡顿的360°全方位VR直播,还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召开沉浸式会议。不仅如此,5G技术与数字艺术给文化生产者带来了更宽阔的工作空间、更弹性的工作时间以及更轻松的工作氛围。此外,还降低了实体场地的租金成本与人员管理成本,吸纳了依托于网络平台的大批消费者群体,拓展了诸如线上打赏、展演门票、广告承接等多种收入模式。与此同时,生产者在创作文化产品时也赋予了其所依托的虚拟空间以更深刻的文化价值与美学意味。也就是说,5G时代的数字艺术与文化消费新业态两者互相赋能,用现实世界中有限的活动为虚拟世界创造无限的价值。

四、文化消费:云端方寸纳三千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疫情期间,精神文化需求激增,这促使生产者创新转化了一大批文化消费新业态。而5G时代的数字艺术恰巧延伸了文化业态的边界,直接推动了依托于网络平台的各产业链重构,同时使得新的文化产品与消费者得以在网络平台联通。5G时代的数字艺术新业态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带给消费者更便捷、更智能的消费体验的同时,还开拓了更多元的消费渠道,公众得以依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消费方式与文化接受方式,更能通过对消费场景的营造,促使消费者心理从“在场景里消费”转向“消费这个场景”,让虚拟场景本身成为可以被消费的文化产品。而通过消费满足需求是人们进行消费行为的根本动力,这些不同以往的新型文化消费体验所带来的消费满意度越高,大众的消费依赖心理就越强,新型文化消费也就将产生更高的价值回报。

尽管随着线下实体文化市场的复苏,文化消费新业态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展开,5G技术依旧是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的一大助力,数字艺术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的主力军,线上文化消费新业态与线下文化消费传统业态相辅相成、同轨并进将成为新时期文化消费市场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张  玙]

猜你喜欢

业态消费数字
平台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面向地方新业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答数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大健康业态:购物中心的下一个风口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从业态特性看全球激光拼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