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
2020-12-23叶胜
叶胜
摘 要:我国茶叶产业规模随着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扩大,然而茶叶加工产业人才还存在很大空缺,许多茶叶加工人才专业能力不足,并且对茶叶加工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无法保证茶叶加工质量,进而无法提升茶叶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差,为此要注重茶叶加工人才培养。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茶叶加工人才培养重任。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现状,并提出人才培养策略,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优秀茶加工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茶叶;茶叶加工;人才;培养
引言
茶文化源于我国,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我国茶叶加工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茶叶生产总量也在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茶叶加工人才可以推动茶叶加工产业发展,这也是茶叶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我国茶叶加工产业缺少专业人才,为了弥补人才空缺,许多学校相继开设了茶叶加工专业,但由于茶叶加工专业成立和发展时间都比较短,导致在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養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为此对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1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过于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操作教学
随着茶叶加工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很多学校相继开设了茶叶加工专业来解决人才空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茶叶加工人才紧缺情况。然而很多学校由于设置茶叶加工专业的时间很短,在教学方面缺少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操作课程,而茶叶加工是一个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大量的理论教学不仅会使教学非常枯燥,还不符合茶叶加工人才培养要求,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没有掌握,茶叶加工技能水平也不高。
1.2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自然离不开专业师资队伍的指导,茶叶加工专业师资专业水平对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影响。作为茶叶加工专业教师,需要对茶叶加工理论知识有着充分认识,并能够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就目前大多数茶叶加工专业教师而言,能达到这一标准的教师只在少数,学校茶叶加工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已经成为了限制人才培养的关键。
2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的策略
2.1结合茶叶加工岗位需求创建课程体系
现阶段,很多学校培养的茶叶加工人才都无法满足茶叶生产加工需求,为此学校要结合茶叶加工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安排专业课程。具有针对性、专业化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质量茶叶加工人才的保证,进而才能够推动茶叶加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创建课程体系时,要尽可能结合所在专业人才需求特点进行创建,确保同一地区学校的茶叶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保持一致,加强同一地区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沟通,实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统一,使人才培养能够满足所在地区茶叶加工岗位需求。
2.2改善学校茶叶加工校内实践环境
当前许多学校茶叶加工专业没有可以用于学生实践操作的基地,实践操作的设施也尚不完善,对实践操作教学的考核制度也不健全,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为此要进一步改善学校茶叶加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茶叶加工实践操作基地,并完善实践操作基础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得到提升。如果学校资金受到限制,也可以借助校外实训基地来开展实践教学。
2.3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优秀、专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专业人才,为此要提升茶叶加工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的茶叶加工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操作,丰富教师对茶叶加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此外,还可以邀请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师来分享教学经验,进而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茶叶加工教学指导。
2.4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茶叶加工专业学生就业率,还能够为企业培养出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的专业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学校可以与茶叶加工企业进行合作,邀请企业茶叶加工岗位工人来学校分享工作经验和技巧,也可以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参观和实习,让学生了解茶叶加工的具体工作内容,以便后期进行针对性学习,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效融合。
3结语
目前我国茶叶加工行业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现有的茶叶加工人才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普遍较低,这不利于我国茶叶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茶叶加工专业学校要主动肩负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通过完善茶叶加工教学体系、改善教学实践环境的方式为茶叶加工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还要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并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培养出符合茶叶加工行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晓丹.浅谈中职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J].福建茶叶,2020,42(07):152-153.
[2] 张艳丽,胡波,周炎花,曾小燕.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茶叶加工技术》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