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有效备课策略研究
2020-12-23侯金明
侯金明
摘 要:备课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的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关注备课,即关注教师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对教学资源的挖掘,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把控等,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立足于高中物理教学,以物理核心素养为转,阐述了有效的备课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有效备课;备课
根据高中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立足于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以及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借助正确的教学语言引出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完成有效学习。在新高考的引领下,高中物理备课应该认准有效课堂的建设,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潜力挖掘、物理思维养成,以促进学生具备学习物理所必备的关键技能和素养,也就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断探索有效备课的策略。
一、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合理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整堂课顺利开展的奠基。物理高考命题从原有的知识、能力的考查,转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基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学生物理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物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放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上。结合物理核心素养包含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围绕核心素养包含的四个维度上来。客观分析学生学情,解读教材,才能了解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置,如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知道了什么,这节课要讲解的基础内容,以及学生在掌握时的重难点时什么,学生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会不会涉及该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什么,以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来说学习新知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等。以运动的相对性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前概念的干扰,描述物体运动时参照物的选择等,细致、全面地分析教材和学情,才能够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二、设计精巧的教学环节
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學内容,灵活利用学生的已有基础,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收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具备一定的规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要遵循序渐进的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规划好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突出重点与难点,并深化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基于教学实践,在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突出对学生的引导,无论是导入环节设计的引起学生足够重视的方式,授课过程中因开发学生智慧、活跃学生思维创设的教学情境,还是课堂练习时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探索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在设计与内能相关的课程时,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可借助具体的硝化棉燃烧试验,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做功改变内能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可以借助实验灵活设计教学问题,使得学生从压缩做工冲程认识到热机持续工作的过程。立足于学生的所学内容,又拓展了与内能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找出内能实验的内在逻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思考、探究、推理的整个过程。
三、给出精准的反馈评价
大部分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学习时对物理充满兴趣,而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推进,不少学生表示物理学科难学,不仅难以理解抽象性的概念,也难以在实验操作中获得应有的情感体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到位,在出示问题时发现学生不能及时解决,会惯用题海模式来弥补,通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这种不科学的方式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解题时是否形成了基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在强化概念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馈,学生在考试题目中的反馈,找准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降低学生练习题目的难度,并增强题目的针对性,以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概念、活化定理的应用。借助程序化习题,保证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练习基础题目,给予优秀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分层次的教学,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持续不断的教学反馈,可以解决教学的原始问题。
总之,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立足于有效备课,探究备课的步骤和重点,分析并设计具体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终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大胆质疑、不断思考的课堂。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那里获得及时反馈,并根据反馈灵活调整备课内容和备课形式,促使学生享受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构建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王越.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深度备课的行动研究——教学设计的创意研究[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6.
[2] 贾汝勋. 高中物理备课现状及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