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2020-12-23刘艳
刘艳
一、教学理念
本课遵循“启发引导,情景代入,渗透素养”的原则,在教学中通过提供新闻等素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生播报、新闻筛选等教学方法,落实必备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使学生明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升华家国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2018年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是世界史重要主线之一,上承两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格局。是理解当今世界局势的重要一环,也是每年中考都会涉及的重要考点。课文子目内容散而琐碎,时序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重整子目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
2.利用教材知识拓展中关于“七十七国集团”相关材料介绍,理解发展中国国家发起的不结盟运动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1.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2.心理特征:初三的学生趋向成熟,自尊心强,能够独立组织开展活动,思维活动已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
3.知识储备:经过初一初二历史学科的学习,对历史学的脉络有一定的基础,通过时事的了解,对世界史也有粗略的感知。
4.学科能力: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的学科思维,有材料分析、知识归纳的能力,但是综合运用的能力有待加强。
四、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筛选新闻标题,自主梳理世界格局的发展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梳理世界格局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通过美国轰炸南斯拉夫等新闻材料,培养学生类比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构筑美国的“梦想”和世界的“梦想”兩条线,让学生明白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美国的挑衅和指责,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肩负起时代使命。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突破方法:表格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二)难点:霸权主义
【突破方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创设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播报新闻导入新课,拉近学生距离,启发学生思考,当今国际上对时事的看法有不同的“声音”。通过筛选新闻标题等素材,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新闻标题中隐含的关键词,利用表格进行归纳历史上形成的两次世界格局,通过史料总结出前两次世界秩序是由大国主宰的,引发学生思考,苏联解体后,世界秩序又将有何发展?并提出美国的“梦想”和世界的“梦想”,通过阐释不同的“梦想”完成教学,构建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对与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世界格局有关的重要事件新闻标题进行筛选,整理,成为教学素材。
2.布置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预习。
(二)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两位学生充当播报员,播报近期的国际新闻。随着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对国际事件的不同“发声”,可见:当今世界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呢?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代入,播报新闻,贴近生活,拉近学科与学生的距离。】
2.活动设计。通过创设“我们都是播报员”活动环节,教师提供收集到的新闻标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表格内的内容。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法,人人齐动手,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既复习了两次世界格局中相关的重大事件,使基础知识有效落地,也通过对相关事件的排序,增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3.问题导向法。通过表格总结归纳,结合老师提供的史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战胜国“建立世界秩序”的依据是什么?建立的“世界秩序”有何特点?问题2:中国曾经在两次世界局势里充当怎样的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法,启发学生思考,不仅使必备知识有效落地,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4.问题导向法。师生归纳得出苏联解体前,世界旧秩序是由大国主宰,1991年后,世界希望构建“新秩序”,为此,美国和世界都有了新的“梦想”。美国是如何圆梦的呢?结合课本内容P97页思考并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教材的“文本”解读,重塑知识框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美国为“圆梦”的一系列做法。】
5.情景创设。通过学生播报美国轰炸南斯拉夫的新闻以及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言论,增加影片和图片信息,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该言论是否合理,为什么?最后思考,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影视等相关素材,让学生直观明了美国轰炸南斯拉夫的做法是霸权主义的体现,突破教学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6.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素材——世界地图;思考:美国的“单极”梦能实现吗?创设“我是小讲师”的情景,让学生开口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我是小讲师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讲解,理解本课的重点:理解当今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7.史料探究。结合老师提供的两段史料,思考当今中美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为什么 ?
【设计意图:插入热点新闻,结合历史史料,增强话题感,学生代入感强,对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
8.情感升华。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学生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老师引导?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为中学生,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的本真。老师通过引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话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美关系,胸怀大格局,穿插《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的视频,清晰直观的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合作共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最终理解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升华爱国情怀。】
八、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新课堂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并立足中考学业考察,把教学评价细化为量化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部分。
(一)量化评价=课堂学习评价表(50分)+组内互评表(20分)
(二)形成性评价(30分)
通过形成性小测和练习,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并进一步指导一线教学工作。(30分)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利用新闻、情景创设等教学手段,不仅把学生带入“情景”,更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神交”,避免了表面热闹的活动课堂。本次教学改变了以往以导学案为主体的做法,导学案仅作为授课的载体,更多回归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理清线索,并重构知识体系。如果能够在课前做好课前调查,带着学生生成性的问题对该课做进一步分析和讲授,课堂效果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