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技术在社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3崔振艳
崔振艳
摘 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路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常规化的现场宣讲等教学活动已然无法适应现代化快节奏生活,这给社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计算机技术在社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仅灵活了人们获取教育资源的时间,也给社区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对此,本文将对计算机技术在社区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化应用进行分析,以促进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社区教育;教学应用
前言
社区教育教学致力于满足群众终身学习和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社区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为主流教育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的限制,使得部分群众难以适应现场性社区教育教学活动,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拓展了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呈现方式。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在社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推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发展。
一、在社区教育教育中的远程网络教学应用
远程网络教学模式作为计算机技术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之一,其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媒介,拓宽了社区教育教学覆盖范围,实现了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拓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平台的搭建,平台是远程网络教学实现的基础,社区教育机构应当与商业化平台达成合作,为远程网络教育的实现提供基础性保障;二是课程的优化,社区教育机构应当与企业、高校达成战略合作,用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为丰富网络教学内容提供重要保障;三是时间控制,网络远程教育具有时间灵活的特点,但是,对群众的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在完善远程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借助社交软件与学习者进行沟通,在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促进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
二、在社区教育教育中的多媒体功能的应用
目前,多媒體教学较为普遍,其具有生动性高、直观性强以及趣味性高等方面的特点,但是,相较而言对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机房弥漫:一是应用目标,教师应当明晰多媒体的应用目的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对多媒体的辅助价值进行全方位把控;二是基础设备的准备,多媒体教育的实现以多媒体教室为依托,社区教育机构应当准备必要的音响、计算机以及投影仪等设备,为多媒体教学的实现床罩条件;三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应当灵活应用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实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四是教学拓展,在课程后,教师应当将相关资料传给学习者,为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创造条件。
三、在社区教育教育中抽问测试功能的应用
互动问答作为检测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使用抽问测试软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题目的选择,教师应当对学习者的大致情况进行把控,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避免学习者产生消极情绪;二是自动阅卷功能的使用,教师应当注重阶段性测试的把控,并充分利用软件的自动阅卷功能,提升测试反馈的效率;三是深入讲解,在测试完成之后,教师应当结合测试结果,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习者突破难点,用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2]。
四、在社区教育教育中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
实践是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内化的重要路径,在传统的社区教育教学中,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课堂上的实践教育活动较少,但是,通过将计算机引入社区教育教学的方式,能够借助计算机实现模拟空间环境的搭建,引导学习者在模拟空间用进行实操,以提升学习者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控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实验模拟,在引导学习者展开实践活动前,教师应当先进行操作演示,为学习者的亲身实践奠定基础,同时,在理论实施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亦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架构的方式,提升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了解度;二是教学引导,仿真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和操作能力,对此,教师应当给予学习者充足的思考时间[3]。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构建。而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群众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路径,受到众多的关注。对此,社区教育机构应当顺应群众需要,通过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的方式,促进社区教育教学活动覆盖率的提高,为群众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琰,邱丽娟.社区教育背景下开放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0,11(08):48-49.
[2] 徐甜甜.“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20(12):83-85.
[3] 邱海斌.计算机技术在社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