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用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2020-12-23王正军
王正军
【摘 要】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于学生如何掌握数学的计算与使用也得到了重点关注。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学生数学学习,需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数学思想教育的应用实施能力,才能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产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广大教师比较关注的话题。“算用结合”在数学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不成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也受到局限。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以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无法积极地参与进来,对复杂繁多的数学概念难以理解,导致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受阻,无法进行教学推进。如何使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是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算用结合”的应用能力,下面以小学数学教學案例提出几点应用策略。
一、动手实操,扩展思考维度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学技巧,缺失了具体教学的认知运用,忽视了传授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基础合理有效地进行组织教学,把数学知识充分地融合到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可通过物体分解形式让学生进行图形面积计算,动手操作测量数据。老师先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用剪刀剪开,并让学生观看剪开后的纸盒,并用尺子分别量出长方形长、宽、高各是多少进行计算。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刚刚所学习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长方体的测量,这时学生们会自己动手操作来测量长方体的面积,这样不仅能开阔思维,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把长方体剪开,本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物体,在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组合图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面积就成为了一个组合图形,这种维度的思维转换,学生很容易采用以往学习过的平面组合图形的计算面积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出长方形面积数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考维度以及自主动手能力。
二、实践练习,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建立“算与用”实际问题,把数学练习结合于生活问题,使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找到学习数学的真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积极兴趣。
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可创建学雷锋活动的生活情境,来解决修理桌椅板凳等实际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班级门框等来进行长度测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情境练习,不仅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使得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提高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了解数学本体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把数学知识应用融入创设情境当中,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提高算用实效的应用能力。结合数学目标创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在真实情境体验中,掌握数学的本体。讲台是很好的道具,让讲台成为学生的“数学应用”的练习场,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例如,在购买生活用品时,引导出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掌握多数相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懂得数学意义,让学生自主发现,获得数学知识强化。
数学的“算用结合”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扩展思考维度是教师需应关注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从而拓宽思考维度,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这也对提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有着很大帮助。除此之外,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塑造学生的专注意识,更加融入到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对学习的数学内容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何栋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9(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