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数学阅读培养核心素养
2020-12-23朱淑云
朱淑云
【摘 要】 数学阅读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数学解题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引发阅读动力;基于学生认知,进行阅读指导;丰富阅读形式,激活阅读思维的策略,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阅读;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任务。其实不然,阅读能力还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教学,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认知冲突,引发阅读动力
数学学科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对于学生的思维严谨性要求较高,并且各知识点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教材展开详细分析,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且合理设置认知冲突,激发阅读动力。
例如,在“厘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围绕一篇数学相关日记展开集体阅读,日记内容如下:“今天星期六,本来想睡一个懒觉,无奈妈妈在早上7点准时喊我起来吃早餐,我迷迷糊糊爬起来,洗漱完之后坐在了1张大约有10厘米高的桌子旁,慢悠悠地喝起了豆浆,同时手里拿起了一根大约15分米长的油条,吃完油条之后,我又拿起了一根大约1厘米长的烤肠塞进了嘴里……”阅读完日记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阅读这篇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吗?如果发现了,你认为应该做出怎样的更改?”有学生发现:这位学生的日记中,存在乱用长度单位的现象。如此马虎的日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学生很快解决了日记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如此可见,教师基于数学问题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思想层面加深对学习的认知,并且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
二、基于学生认知,进行阅读指导
1.关键处:指导提炼重点内容。在面对繁琐的数学材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对文字材料进行简化,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技巧,如抓住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关键词,做好标记。在完成材料阅读之后,学生应该梳理各项有用的信息,并且寻找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三位师傅同时进行了一项数量相等的零件加工任务,4天之后,三位师傅都完成了一定的任務,其中,甲师傅还需要加工的零件有53个,乙师傅还需要加工的零件有65个,丙师傅还需要加工的零件有34个。这三位师谁完成的零件加工任务最多,谁完成的任务最少,而任务完成最多的师傅和任务完成最少师傅之间相差有多大。”这道数学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寻找关键信息,把握重要内容。
在上述这道题目中,文字性的内容非常多,三位师傅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很复杂,为了简化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突破点,梳理三位师傅之间的关系,做好数量关系相关记录,如相等、最多、最少等等。在阅读完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分析这些标记的词语,把握题意,将题目中涉及到的数量关系进行梳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取特殊的符号做标记,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2.重点处:指导提炼本质内容。正所谓:思考源于质疑。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展开积极的思考。而倘若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就无法产生思考和学习的动力,也无法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阅读材料提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之后再分解这些问题,把原本复杂的大问题分割成多个清晰的小问题。借助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够被有效调动。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鼓励学生围绕阅读材料大胆质疑,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之后,教师还鼓励学生积极分析问题,努力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在问题思考环节,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有学生提到:“乘法分配律限定在‘两数之和与同一个数相乘这条规则中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材料,并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最终学生发现:“除了两数之和外,乘法分配律还适用于‘三个数、四个数……之和与同一个数相乘的情形。”还有学生发现:“两数之差也同样适用乘法分配律。”
从两数之和,到三个数、四个数……之和,再从“之和”到“之差”的整个认知过程,意味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可见,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再答疑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
三、丰富阅读形式,激活阅读思维
1.组织质疑式阅读。古人云:“学贵有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答疑解问,让学生意识到抓关键词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围绕疑问性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适当留有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阅读完教材内容之后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学生提到: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与“或”的区别。因为前者强调的是并列关系,而后者强调的是选择关系。还有学生提到:除了“和”与“或”等关键词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同时”这一关键词。还有学生指出:“0除外”这个关键词更需要引起注意。此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中,有没有与分数基本性质相似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寻找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且通过进一步的阅读,验证自己的猜想,以此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知,提升数学素养。
2.组织关联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点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此处提到的关联性指的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此外,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分层,以此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的数学概念,防止出现相互混淆的现象,促使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内化。但教师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自行寻找到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如此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通过设置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圆柱体积”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对学生展示了圆的面积公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且展示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其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与圆的面积公式、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有何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维的方式,探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与长方体体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方式,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借助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汪晓玮.基于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7(15):45.
[2]葛耀芳.让阅读成为学习数学的利剑[J].小学数学教育,2019(17).
[3]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