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工科院校审美教育的作用
2020-12-23徐晗
摘 要:审美教育是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学知识、艺术知识,以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在美感的潜移默化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健全完善人格。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审美;教育作用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而审美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工科院校,理应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在新时期,地方工科院校只有把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有担当、具有人文精神的新工科人才。如工科院校文学教育课程,能够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开展艺术知识、艺术基本原理的普及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对他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培养高尚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潜移默化:文学教育的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1],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形式。以古今中外文学为内容开展的教育活动即为文学教育,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学传统历史悠久,既有《诗经》、唐詩、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优秀文化遗产,又有五四以后,鲁迅等一大批文学家为新文学的开辟和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硕果累累。而世界各民族也创造了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成果,世界名著、文学巨匠众多,如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丰富的人类文学成果为文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范围,共同构成了一个主体间性的对话空间[2]。文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两方面。
(一)认识和教育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3]。文学首先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认识世间风俗人情、政治、社会和历史。比如学习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既有助于了解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历史过程,同时在治国理政、军事谋略和人才选拔等方面也能得到启发。因此,文学作品是人们认识社会的间接渠道。文学创作从作家层面来看,包含了作家的人生体验,以艺术形象打动读者。对读者而言,文学教育更具体、实在,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和思考。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作者把农民阿Q置于辛亥革命背景下,写了阿Q从反对革命到要革命、被砍头的过程,从而启发读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农民的精神缺陷进行思考。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阿Q临死在供状画押画圈还担心画不圆,这样的想法可笑之至,然而这是含泪的笑,阿Q愚昧麻木的国民性弱点令人深思。再如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通过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故事,表明农民虽然经济上翻身了,但思想改造还非常艰巨,需要长期努力,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
而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灵的提升和净化方面。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祖国壮丽河山、善良勤劳的人民、忠心报国的英雄描写,无一不激励着人们向善、向美的追求,以及爱国热忱,如杜甫、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化身。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杂草丛生的一片乱象,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深深忧虑。从“山河”到“草木”,这些意象本身就凝聚着深刻的美善合一的情思[4]。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取决于文学自身内容的教育意义,以及作者的价值观、对生活的理解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审美和娱乐作用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审美是其基本功能,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加工和提炼,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创作的。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学习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即可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审美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学习者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才能实现。为此学习者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美感接受方式,这样才能把握艺术形象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并变成精神财富。因此,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等,是选择的重要因素。文学的审美类型多样,有喜剧、悲剧,风格也有轻柔优美、刚健壮阔,学习者所获得的愉悦和感受也多有不同。比如曹禺的剧作《雷雨》,最后毁灭性的悲剧结局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度更大。而喜剧则让人在轻松的笑声中回味无穷。如中国现代作家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作家通过人物前后矛盾、丑陋滑稽、夸张的言行,对其假抗日的嘴脸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在笑声中实现了喜剧审美效果。可见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读者的审美感受也不一样。
文学教育的娱乐功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给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愉悦,通过一定量的专业文本研读才能彰显[5]。文学教育可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需求,如语言的形式美、音乐的节奏感等,可让人们感到愉快,全身心放松,如唐代的绝句、律诗美妙的音韵。文学教育也有益于智力的发展。虽然它不是为了技能的获取,但文学作品在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技能层面的描写,如武侠小说的武功描述、军事小说中的战略战术,等等。文学教育的娱乐功能有助于其他功能的实现,即通常所说的寓教于乐,但最终应指向高雅。娱乐和严肃互相结合,其应有的人文精神和关怀不应忘却,这样文学教育的各种功能才相得益彰。
二、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作用
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对每个个体生命而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6]。这里的艺术教育是指狭义的艺术,包括建筑、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文学教育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但艺术不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多通过情感的体验和想象,从而有助于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使人和谐发展。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做了概括:“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作用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全身心的审美体验
从身体美学角度视之,文艺接受是一种亲身体验的所谓“切身性体会”[7]。艺术门类众多,有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有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还有戏曲、影视等综合性艺术。不同的艺术门类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也不一样,审美体验也不同。音乐主要通过空气,依靠乐音表情达意。声音不够具体实在,难以捉摸。欣赏者必须调动所有的知识、技能,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体验。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表现生命,它有直观性。作为时空艺术,它通过环境氛围震撼欣赏者的心灵,传达审美理想。而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通过线条、颜色、构图等表现生命。其审美功能的实现需要“观”画,这是欣赏者视觉和心理相结合的过程,之后才有评价。影视是吸收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视听结合的艺术。不同的艺术门类审美特征不同,有的具有直观性,须亲身实践,才可以直接感受到美;有些具有抒情性、表现性特征,对美的体验更多的是间接获取。艺术给予的美是丰富的,不仅在于艺术本身的美,更在于艺术对人的身体、心理、思想情感方面全方位的熏陶。
(二)广泛的感知和想象力
文学和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但艺术不同于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美感,艺术没有语言文字能直接描述画面和场景,而更多的是靠想象、联想。而丰富的想象不仅是再现,也是再造。因此,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更直接、更丰富。由于艺术本身具有美的品质,易于激发美的想象,艺术欣赏更需要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从而得到美的愉悦。如音乐的媒介是声音,声音无法直接转换成语言或视觉形象,音乐形象靠的就是想象。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如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你也许没见过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以及流淌山涧的涓涓清流,但跟着音乐节奏就会想象出高山、流水,进而感受高山流水交相辉映的意境,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因此,音乐教育无疑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的丰富和创造力的激发。由于音乐不是具体可见的,音乐表现因不同的表演者和欣赏者而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表演者和欣赏者根据内心体验再创造,音乐为引发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大量想象的空间。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其艺术形象具有直观性,需通过视觉感受到美。绘画、雕塑侧重于表现,而且是定格表现现实中的一个瞬间,是静态的艺术,而如何在其静态中看到更多变化,就需要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如古希腊石雕《掷铁饼者》,表现的是铁饼即将抛出的瞬间,展示的是力量之美,但却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艺术教育正是通过欣赏者对美的想象和创造获得精神愉悦,进而实现人格的完善。
总之,地方工科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考虑开设相当数量的人文艺术类课程,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充分结合,从而培养新时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5.
[2]杨春时,简圣宇.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主体间性世界[J].东南学术,2011(2):179-18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4]简圣宇.中华审美现象学与“意象”概念的现代阐释问题——从杨春时教授的意象论谈起[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2):194-206,210.
[5]简圣宇,神惠子.文本研讀:“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推进方案[J].现代大学教育,2019(3):102-108.
[6]简圣宇.思想史视阈下的蔡元培“美育代替宗教”论——重返民国史现场[J].广西社会科学,2015(8):209-213.
[7]简圣宇.后人类纪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1-38.
作者简介:徐晗,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