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2020-12-23蔡子琪

西部论丛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养素质心理健康

1 前言

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又叫心理断乳期。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孩子与父母之间有了距离,而父母想控制孩子的企图与孩子要解放的倾向之间有了矛盾[1]-[2]。矛盾是每一个悲剧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家庭悲剧的起因[3]。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缺少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众多的诱惑腐蚀着他们的心灵。社会负面效应使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定势。由此演变成问题学生。目前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5-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校的学生。未成年人特别是学生犯罪率的居高不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问题学生的不断产生? 从某个角度来说问题学生又是“弱势群体”,由于成绩差,违纪、倒蛋,常常容易被社会、家庭、学校所放弃,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群体。

1.1问题学生

国内教育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和思想素质方面表现不稳定,同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也不太稳定的学生。另有研究则从3个的学科角度对问题学生进行了界定。(一)问题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学表征。(1)自我实现意识弱,从众心理强。 (2)性格孤僻,合作意识弱。(3)情绪焦虑,挫折感强,适应不良。(二)问题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学表征问题。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问题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和起码生活费的经济困难学生已超过学生总数的2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特困生约占10%。(三)问题学生学业困难的教育学表征。问题学生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业受挫造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从而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生活[4]。国外对于问题学生的研究,其中表现为学困生的研究,如缺乏学业自信心、畏学厌学。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及自尊心的降低,甚至会导致撒谎、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等更多的异常行为。

1.2关于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与行为表现,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Maccoby E和MartinJ 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5]。國内学者林磊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综合,是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与风格[6]。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研究者从类型学的思路出发,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rind)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出现新的进展,学者们走出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单向研究圈子,尝试将父母特征和儿童特征都纳入教养方式体系[7]。1980年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由此量化研究越来越多,有研究发现问题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过度溺爱,不闻不问,极少陪伴,很少交流,态度粗暴等[8]。与在校学生相比,问题学生的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过干涉与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9]。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行为存在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很多影响,如熊恋等人发现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减少自杀行为[10]-[11]。父母温暖理解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而父母严厉惩罚、父母拒绝否认及父亲过分干涉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12]。

1.3关于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相关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素质两方面去探讨。心理健康状态一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cnki中以“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关键词分别惊喜精确查找,各搜查到6804篇和1950篇文章。而心理健康素质相对研究较少,共搜查到390篇。一些国外研究也有类似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如Anderson1968年提出了人们评价他人具有社会合意性的品质(personality-trait)有:减实、真挚、理解、忠诚等[13]。Hauser等提出青少年应对策略和自我的发展阶段有关系。他们提出青少年的应对策略包括:忍受不确定性,集中精力,逻辑分析,客观性(objectivity),通感,理智化,倒退,升华,替代,压抑,否认,转移,怀疑/优柔寡断,理想化,隔离,投射,合理化,反向形成和潜抑[14]。关于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提出沈德立等人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提出。心理健康素质被定义为: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它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如包括个人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个人的认知风格(包括归因风格)、自我、个体的应付风格以及人际素质和适应状况等 [15],包括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动力系统,自我,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八个分量表,自此后较少有人关注这个部分,且大部分均为理论探讨。心理健康教素质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目前的研究问题主要关注心理健康状态,而对造心理健康素质考虑较少,并且影响因素的研究又重整体化而轻具体操作,教育措施缺乏针对性,治标不治本,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负面心理问题、困扰和症状,如焦虑、抑郁、恐惧、便知等,关注的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人,忽视了健康的大多数人,忽视了青少年的正常发展,而关注心理健康素质,是关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更深的心理层面,更加指导意义。

1.4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父母存在更多的消极对待和更少积极对待[10]-[12]。但直接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却鲜有涉及到,但我们仍可以从心理健康素质的维度中找到他们关系的依据,如父母心理控制会正向预测职业院校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即父母越心理控制,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更多[16]。父母越是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中学生越不易形成外控型归因方式,核心自我评价也就更高,最终均有助于使其形成更高水平的挫折承受力,反之亦然[17]。母亲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母亲消极教养方式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而母亲积极教养方式显著负向预测攻击性[18]。好的教养方式可以提高问题青少年自尊水平,使其在面对困难时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并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最终矫正问题青少年消极应对方式[19]。父母拒绝、否认与大学生情绪智力呈正相关,父母关怀、父母自主性与情绪智力呈负相关。情绪智力的情绪表达维度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20]。父母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是通过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二最终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状态,如对问题少年的学业失败等进行严厉惩罚,可能最初开始出现的是适应的不良状态,如讨厌学习、对他人存在敌意,或者习得父母的严厉惩罚方式,慢慢潜移默化,会使得对自己和他人显得格外苛刻,展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这些都可能引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如父母对问题学生的学业、人际、生活过度干涉,容易使孩子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依赖,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解决,对问题应对显得手足无措,就容易回避问题,形成消极应对方式,使得小困扰变成大问题,个性上容易悲观回避;如父母对问题学生更多的是拒绝否认、忽略,否认他获得的学习成就及正确的情感表达,或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忽略情感部分等,可能会是的学生对待事物和人的态度偏激,应激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对他人有敌意,或者对情感部分比较淡漠。如果父母对太过偏爱或过度保护,那些孩子可能会自视过高,缺乏共情能力和情绪调节在关系中不能理解他人,常常会经历人际关系的挫败,但很难自我觉察。总体而言,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状态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57.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67—393.

[3] 伯特.海靈格,霍宝莲译(2005).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 顾国星.“问题学生”的多学科审视与教育策略.当代青年研究.2007,2.

[5] Maccoby,E.E.,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M].In P. H. 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pp.1-101).New York: Wiley.

[6] 林磊(2001).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3(12);1494-1495

[7] 王勃,程利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评论.2007:7.

[8] 丁海霞赵莹.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思考.文理导航(中旬). 2016,02:第71页

[9] 周丽平(2010).问题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硕士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10] 熊恋,郭雨薇(2017).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意念、自杀态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5(2):119-122

[11] 杨勇,徐焕焕(2015).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杀态度之间关系的“母亲效应”[J].社会心理科学[J],30(11):16-20.

[12] 王莉莉(2016).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硕士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13] Anderson NH.Likeableness ratings of 555 personality-trait word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 968,9:272-279

[14] 梁宝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3):161~167.

[15] 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信效度再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41~245.

[16] 周婷(2020).父母心理控制与高职生习得性无助的关系 ——链式中介模型及团体干预,西北师范大学.

[17] 唐宇(2020).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归因方式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18] 连莹(2019).中职生攻击性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19] 朱亚琪(2019).教养方式、自尊对问题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影响.硕士论文.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 欧阳示轩(2016).父母教育方式、情绪智力与大学生攻击性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蔡子琪,男,汉,1997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育学专业一年级。

猜你喜欢

教养素质心理健康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跟踪导练(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