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12-23华烨

写真地理 2020年39期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华烨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改善。当前信息化社会对现代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现实需求存在脱节,而新文科建设正好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带来诸多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践,梳理总结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9.213

引言:中国正处在一个公共危机应对的艰难而又关键时期,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对于政府执政能力和公民自身来说都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多学科知识,社会各单位迫切需要受到系统化和正规化训练的高等教育人才。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起步较晚。应急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或学科最近也被提上日程,部分高校也开始设置相关的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理工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之后,暨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由于教育部并没有将应急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各高校只能将相关学科挂靠在其他专业下开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急管理教育没有名分。也正是由于教育部目录中没有应急管理专业,面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诸多方面的种种挑战和难题,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和亟须改善之处。

1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1.1 应具备综合性特点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应了解与学科相关所涵盖的知识,着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将夯实的专业能力作为前提基础,向外拓展自身知识领域,对于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应适当掌握,丰富自身专业结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方向过渡。面对具体工作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掌握足够的知识后才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最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还应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政治素质等,这些都是公共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2 应具备专业性特点

公共管理人才应提高自身专业性,也是本专业人次与其他专业人才有所区别的地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也应熟练操作各项专业技能,公共管理专业学生需全面了解与掌握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相关管理活动当中,提高自身掌握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公共管理者的知识架构,其中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就是专业知识,更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中,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才能够解决遇到的各项难题。专业技能也是公共管理者处理各项工作的本领,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因此,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增强其专业素养。

2 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和企业对提升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各类公共管理机构随之快速建立起来,但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仍然严重短缺。现有的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都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专业分散与部门统一之间的矛盾。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两次大部制的改革,要从根本上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提高决策的统一性和政策执行的效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流程,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大部制体制的改革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划分过细,呈现出精细化分割、鸽笼式分布的存在形式,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团队组建、人才培养方向表现为分散化、原子化态势,没有考量如何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资源,为大部制改革的现实要求服务。这种专业布局不仅背离了大部制改革实践,还从根本上背离了学科创立的目标,也降低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力。

2.1 创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企业而言,其是真实地对高校教学的成果进行评估,把高校教育的各方面情况在企业的工作中放大,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即将毕业涌入社会的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够紧密地和高校探讨更适合当下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用真实的项目和工作经历判断该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而企业不单单是对专业能力有要求,更是对学生个人能力有高出于学校的要求,这也是填补高校教育中不足的一环。高校往往忽视个人能力,在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自我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好的选择。

2.2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企业应该大力配合高校展开基地的建设,企业应该大力支持并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提供机会,使其很好地适应从求学者到从业者的环境转变,为人才培养拓宽渠道和方式。人才的良性输出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在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和参与实际的工作,才是完成了专业的学习,而这样的平台的搭建不能只依托高校校内的教育资源,更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两方的努力共同为学生搭建起过渡的桥梁和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工作实际情况,提前打好专业素质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同时,推进校企合作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2.3 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不可或缺,目前首选的形式是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由教师、学校管理层和合作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负责与学校联系。委员会的任务是管理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一切事宜。当然,委员会只是一种形式,除了学校和企业作为双重主体,对于促进管理类学生的发展和顺利就业的合作模式,可以适当地分开或整合。社会型企业应准确定位社会需要的人才,并将其传递到高校,使高校能夠调整专业和课程,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优化教学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和教学项目。此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具有较强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优秀员工,在高校通过讲座和模拟练习,向管理专业的学生传授经验,或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解释企业的文化精神、业务知识、发展现状等,这样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

2.4 建立和完善定向培训和管理制度

如今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是高素质和有能力的专业人员。因为这样的人才往往能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考虑到企业正常的招聘和试用期,建议企业与高校合作,針对人员培训和定位制定相关协议,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符合企业所需的技能。这样,学生在毕业后不仅具备管理知识,还熟悉合作企业的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自行从合作大学选择所需岗位的人才,而合作大学也可以向学生提供合作企业的空缺信息,让学生自主选择。高校既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又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2.5 完善配套支撑制度

建立精神动力机制的过程中,应将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创新目标,精确把握人才培养精神与意义,加强改革的内在动力。建立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可对分类培养研究与实验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握人才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建立更好的评价标准,评价人才分类培养实施效果,给予鼓励之后进行鼓励与创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知识技能、意志品格与兴趣爱好等多元化特征,制定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建立更好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打通专业的系列课程边界,推动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设计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环节,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形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式学习氛围,促进课上讨论、课下自学、课后实践的一体化。在教学中设计和实施深度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创新性研究等教学方法,配合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团队式学习模式。实现课程教学环节的能力导向和教学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专业兴趣和学术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能力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研素质。

结语:“智慧应急”时代,对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来说,这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应结合产业、行业及区域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专业建设中的难题,按照国家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提高教师团队、质量工程等各项建设的水平,使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颖妮.从人才需求出发统筹规划系统性进行学科建设[J].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7):28.

[2] 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2014(2):125—129.

[3] 李海君,等.基于CDIO理念的应急管理类专业三级实践项目设计[J].安全,2018(9):74.

猜你喜欢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如何打造工程咨询业需要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