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0-12-23李秀珍
李秀珍
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即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因此,我在课前做到了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量做到让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尽一切可能触动学生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而作为一名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沃土上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披文入情,观于目而动于心。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问题: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之别。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的歌曲,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充分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让他们不喜欢自己祖国的壮丽山河都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讓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我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注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画下来,为整篇文章的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然后再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最后再结合“这里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介绍日本以前对台湾的奴化教育,使学生明白了台湾教师产生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