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20-12-23李洪周
李洪周
[摘 要] 新时代以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文化为基础的跨领域融合的新方式迅速崛起,“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日渐成熟。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农村产业结构失调、生态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此,要优化管理制度,引进专业人才,创新乡愁设计理念,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愁文化;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0-21-2
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以振兴文化为根基,以发展经济为关键,以留住人才为前提,以管好土地为基础。乡村振兴的不仅仅是乡村经济,更是国民的内心。习近平曾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因此,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各地方挖掘乡村风土人情,利用旅游作为载体,吸引游客尽享乡村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体验,但这种发展方式存在许多问题。为此,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精髓,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1 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传统文化挖掘不足,主题雷同、形式单一
地方性传统文化属于当地的标志性符号,发掘本土古老的历史传说、名人、文物等有助于吸引外来游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文旅产业的崛起,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项目呈现出同质化现象。游客满怀兴致,想要领略古村落之美,体验古村落文化,但发现与其他古村落大抵一样,外到城楼阁宇,内至基础设施,主题及观光体验几乎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娱乐模式也趋于公式化、格式化,充斥着各种商业性合作的味道。相关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设计体验感差,致使游客走马观花,并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乡土文化,无法产生再次观光的欲望,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
1.2 规划管理不健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旅游开发商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和严谨的管理制度,缺乏对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评估,过度追求生产盈利,造成当地生态资源浪费,影响乡村生态文明发展。首先,开发过程过于盲目,没有目的性。当地盲目增加旅游设施,征用大量土地,而且缺乏系统、权威的综合管理机构,出现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现象。其次,对原生态环境强行融入了较多的人工痕迹,弱化了当地乡村文化的原始气息。最后,乡村软环境问题突出。部分营销者为了推销当地特色产品出现“宰客”行为。比如,在黑龙江的网红景点“雪乡”,个别导游强售套票[2],这种不当的经营行为使游客体验感极差,影响了游客对该地的认同感,带来了经济损失和负面名声。
1.3 乡村城镇化趋势明显,缺乏乡愁原味
乡村的原味不仅是指自然风光的原汁原味,更指的是原始乡村生产、生活的淳朴风俗,以及社会治理方式。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今天,乡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而且越来越多的乡村年轻人背井离乡,选择进城务工,导致乡村土地抛荒、人才流失、儿童留守、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和隐患愈加严重,从而使狗吠鸡鸣、诗酒田园的乡村愈加衰落,失去了原有的淳朴滋味,也失去了发展活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西川的沉静》中写道:“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朴素。”文章抒发了一个忧伤的情节——乡愁。而乡村建设中的这点独特感情,恰恰被城镇化进程逐渐湮灭了。青苔、断壁、杂草、土食、小屋和車马喧嚣的街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景象已渐渐褪去。乡村是“根”,乡愁是“魂”,发扬乡村文化中的乡愁文化,不仅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而且要深入精神层次,追踪溯源,才能恢复中华民族文化之元气。
2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2.1 优化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服务,促进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诸多方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重点是“产业兴旺”。乡村旅游的开发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及文化特色产业等,采取规避风险、展现特色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开发。政府开发管理部门应优化升级相应的管理体制条例,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严格把关,加强内部规范与外部治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组织性作用。合理规划古村落旅游等主题的乡村旅游模式,建设乡村历史文化馆,以乡村文化元素和生活记忆元素为内核,通过挖掘和展示本土元素,打造多样、趣味的乡村旅游胜地。把乡村文化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按照科学的引导,优化一产业,提升二产业,拓宽三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复合型经济发展。建立旅游管理安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督察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发展现代化乡村产业提供保障。
2.2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内容,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因过度发展、规划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叠见。习近平曾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为此,乡村的绿色发展应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和浪费土地资源的情况,避免出现环境大面积污染,因而乡村地方政府应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树立循环利用资源观,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精神信仰,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共生。同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村民发放宣传手册等进行普及教育。完善游客不文明行为警告惩罚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倡导文明旅游。将“绿色发展+文明旅游”的理念贯彻到底,提升生态文明旅游的当代价值,让乡村生态绿成为靓丽的发展底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 挖掘乡村深层文化、创意乡愁设计,促进乡风文明
各地乡村因地域、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文化,具有独特的味道。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不同的历史文化名村进行深度挖掘,尽量做到“不同村不同趣”,促进乡风文明有“气质”,避免“乡愁”出现断层。首先,要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每种文化艺术品背后的历史进行深层次的探寻,让其在创意文化中得以提升,打造文化创意品牌中的亮点,如剪纸文化、皮影文化、服饰文化等。其次,对于乡村改革中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整改,以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为例,将现代化建筑理念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利用好乡村现有资源,引入青山绿水的风景,力争保住江南文化底蕴、留住乡愁,打造“浪漫山川”的品牌优势[4]。同时,兼顾农村用房实用性,使其具有特色韵味,依山傍水,不改变古村落原有的样貌的同时实现隐形城市化。最后,将乡愁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干部和人才资源深入乡村,挖掘优秀的农耕文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文明民俗,摒弃封建迷信,淳化民风民俗[5]。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传统文明以新时代文化的内涵,让乡风文明的记忆深入人心。
3 结语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實现农民创业增收,需要将文化渗透到乡村旅游发展中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剂良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风文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带动乡村振兴,以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6]。同时,通过借势文化旅游吸引农民返乡创业,促进转移就业,解决农村生产力落后、劳动力剩余等问题,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乡村脱贫;通过挖掘农村传统优秀文化,化绿水青山为产业资源,促进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将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独特的发展视角创意文化品牌产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完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提升文化软实力,优化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长足发展。因此,只有将乡村文化作为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才能显示出乡村振兴的活力,实现乡村文化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王珂.国家旅游局责成黑龙江旅游委立案调查“雪乡导游强售套票”[N].人民日报,2018-01-17(1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顾安琪.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改造研究[J].乡村科技,2018(27):36-38.
[5]吴一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资源的创新转化模式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5):106-109,122.
[6]尹长丰.乡村振兴战略下环巢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