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地域文化在成都宽窄巷子中的应用
2020-12-23庞琦李靖康
庞琦 李靖康
摘 要: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是种类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各个城市的标志建筑物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在城市间漫步,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摩天大楼,也不是茵茵绿地,而是带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地标。成都宽窄巷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地域文化元素被充分运用在这个文化街区的艺术品中。艺术家应该树立本国文化自信与国人产生共鸣。扎根民族特色文化根基,着眼于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才富有特色,才能在公共空间舞台上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 宽窄巷子 城市公共空间 特色传统文化 公共性
一.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概述
从公共艺术的概念从本质和创作本源上说,透着一种强烈的公共需求。公共艺术就是在公共空间中创作的艺术,公共性和开放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它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在公共领域里实现着人人平等,资源共享。这是人们共有的一笔财富,没有哪一个人是这个领域的主人,它属于在这个领域活动的每一个人,而处于这个特定的公共区域的所有人共同享有此区域带给人们的所有情感,而这块区域也需要所有公众共同维护而不得随意破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共同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由当地地理、历史、习俗、生活习性、思想观念,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明显地方特色而滋生的文化现象所构成。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造就了不同城市间迥异的文化。这才有了古语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的由来。
成都是中国西南部的明珠。它被川西盆地包裹着,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川西盆地造就了成都气候的冬暖夏热的气候特点。成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纵横交错、物产丰盈,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
成都拥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古蜀王朝的京都城便是现今的成都市。成都发展的物质基础由李冰对都江堰的修筑而奠基。蜀人自古性格温和,不具备侵略性,喜爱偏安一隅,时至今日,“安逸”一词依旧是当代成都的城市名片。提及成都的历史文化,人们总会率先想到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就是成都人的市井文化。成都人爱喝茶,爱聊天,爱打麻将,爱听川戏。成都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偏安一隅的惬意与慵懒。城市间的差异相应产生。
二.宽窄巷子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设计案例分析
在宽窄巷子南入口,宽窄巷子在蜀都大道长顺上街的入口建筑就是笔者要说的第一个案例《宽堂窄门》了。这件作品以青砖构成建筑的主体,“宽堂窄门”的外观被设计成成都地图的造型,在灯光点缀下旁边的主干道被灯光填满,和“宽堂”对应。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合作完成。“宽堂窄门”以青砖做主要建造材料,青砖的古朴大方,十分贴合成都历史悠久的古都形象。“宽堂窄门”也是老成都四合院的独特建筑特点,窄窄的门脸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宽堂宽敞明亮最适宜待客,这也隐含着成都的内敛低调和热情好客。“宽堂窄门”位于著名景点宽窄巷子文化街表达的是成都人爽朗大方热情好客的性格。朱成说“走进窄门,来到宽堂,坐一坐,聊聊天,吃点东西,喝喝茶,很成都,很市井,很符合宽窄巷子乃至整个成都的气质”。笔者认为这“宽堂窄门”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体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精髓。它是成都市井文化的象征,代表的是成都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它真正做到了与当地地域文化紧密结合。
《砖》--朱成《砖》是本土雕塑家朱成为宽窄巷子创作的浮雕作品,位于井巷子口,这堵墙就是一个博物馆它是用各个朝代的砖砌成的,形成一个历史的图标,上面的老照片让这堵墙有了可读性,人们可以通过这堵墙阅读老成都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面墙包含了历史,时间和时空的一面墙。朱先生他立足于本土文化用这面墙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为宽窄巷子输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黑白老照片与浮雕立体艺术的无缝结合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互动性,露出来的马头、可以坐的洋车使作品充满了趣味性。已然成为宽窄巷子的一大网红打卡地点。
艺术家和民众互动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宽窄巷子中《砖》与各地游客的互动也佐证了这一点。国际上极富盛名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主办方北川富朗先生也将利用当地地域文化就地取材来要求前来参会的艺术家们。北川富朗认为,艺术并非只在封闭空间给少数人欣赏,而应该尽可能地在公共空间得到更多的人评判和欣赏?。而让公共艺术作品与大众产生共鸣,笔者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植于地域文化。
三.总结
地域文化在成都宽窄巷子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体现在创作与城市的紧密联系中,宽窄巷子的发展根植于成都独特的历史、文化,相对的,上文提到的两件作品与宽窄巷子一起组成了成都的城市名片,是“成都精神”的物化。
艺术作品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作为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感知,还要明白职业的定位。当今是一个位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時代,新一代年轻人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应该一味地模仿、照搬国外案例。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艺术创作应该结合我国悠久历史、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创造具有“中国味道”的公共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 10 种创想,北川富朗,欧小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与运用——以成都市区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美)凯文·林奇著,方一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交往与空间,【丹麦】杨·盖尔,北京建工出版社
[5] 公共艺术领域中的互动设计,大众文化,美术与设计专栏,吕洋,吴贵,610075 号刊
[6] 城市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的应用,朱大发,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9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