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主、以师为辅
2020-12-23梁卫卫
梁卫卫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格外重要,而高中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涵盖知识点较多且具备较高系统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运用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不难看出,对学生语文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内容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复习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措施来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满足高考的实际需要。以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为研究对象,对有效提升语文复习质量的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三复习;有效策略
高三是复习备考的关键期,学生要面对各门学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挑战,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复习节奏、调整复习状态。而高中语文所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可延伸的范围较大,想要抓住出题人的思路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就需要学生与老师一道稳扎稳打、巩固基础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着力提高运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肩负重任,结合学生的特点制订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合理制订复习目标,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其征战高考提供助力。
一、高三语文复习的原则分析
(一)学生主体原则
高考是高三学生人生路上的一大挑战,没有人可以替他们完成,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去勇敢面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生才是主角。这就要求教师在展开复习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在语文基础水平、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有侧重、有针对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认识自我,正确辨识和处理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与高考、语文与生活、高考与生活的关系,有效调动其复习积极性,保障其复习的持久性,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二)时间原则
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常常由于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而浪费过多时间,这不仅会降低学生自身的复习效率,还会影响到教师对班级整体复习进度的安排,因此,教师要遵循时间原则,有效把控复习时间。比如对那些学生已经掌握、不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病句分析、成语运用、小说阅读等),就要适当缩短复习时间,将精力放在对重点问题的探究与复习上,要把高中语文学科和高考考点做比对,合理划分知识版块,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状况科学进行时间配比,既不能给学生过多压力,又要让其充分利用每一秒去提升自己。
(三)循序渐进原则
语文复习需要时间,学生能力水平提升需要过程,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要一上来就给难题、偏题,以免打击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信心。要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体验,更能使其逐步适应复习节奏,增强复习效果。
二、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合理制订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是一项有着较高系统性的工作,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合理制订复习计划,为后续复习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撑。
首先,教师应结合所教班级内学生的具体情况与语文课程标准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保障复习计划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其次,复习计划要完善,需包含高中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多种知识模块,如阅读、写作、基础知识、口语表达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理清其中的內在联系,在脑海中形成系统化认知。
最后,复习应有所侧重,教师第一步要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字、词、修辞手法、课文等基础内容,以理解性记忆与巩固训练为主,保证充足的复习时间,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揉碎、吃透,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第二步要带领学生全面复习阅读、写作方法,让学生自主总结不同文体文章的共性与特性,并开展相对应的阅读与写作训练,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第三步要与学生一道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历年的考试真题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值得一提的是,题海战术虽然能起到快速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题感的作用,但针对性较差,同样的试题也未必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具体需要,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合理进行分层、分题型训练,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与提升空间,让其在做题过程中完善知识架构。
(二)注重复习结果
从复习结果上可以分析出复习效果如何,在复习高三语文时,教师应重视对复习结果的分析。首先,可通过测试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复习状况,将其作为调整复习计划的有效信息支撑;其次,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那些表现较好、测试成绩稳固提升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陪伴,提高复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水平上来,提升复习课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我们不难看出高三语文复习的关键性所在,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助力其打赢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为其日后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岩.浅析高三语文有效复习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7(6).
[2]时子钥.浅析高三语文有效复习策略[J].中华少年,2017(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