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音乐素材在专业歌曲创作中的应用探析
2020-12-23荣胜霞
荣胜霞
云南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域与众多的民族以及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历史渊源,形成了滇文化多姿多彩的特征。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使它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资源圣地,推动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来说,民歌、少数民族器乐和少数民族歌舞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如,彝族山歌,苗族飞歌,巴乌,葫芦丝,彝族打歌等。这些民族艺术的丰富多样使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大放异彩,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歌曲是一种歌曲的体裁。而在我国,钢琴创作的发展较为迟缓,起步也很晚,所以很多 20 年代左右的艺术歌曲都是由国外作曲家或者留学回国的创作者后来配的伴奏。近年来,艺术歌曲的范畴依然没有明确,所以一些由民歌改编而成或是具有民族元素的歌曲也纳入了艺术歌曲的行列。例如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它的独唱版本就是艺术歌曲,艺术性很高,富有意境。
云南的艺术歌曲,很多也应用了云南民族音乐素材,与原生态民歌不同,云南风格的艺术歌曲都是在后期创作而成的,作曲技法、演唱技巧等都是运用西方作曲理论。云南风格的艺术歌曲,在创作者角度,更希望用更高的艺术性去展现云南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其他地区的艺术歌曲相比,云南本土的艺术歌曲在民族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发挥了本土优势,并将少数民族音乐提升的更有意境。用钢琴和人声的“对唱”来表现音乐的完整性和艺术性。《麦麦撒》这首作品,从歌词来说,云南风格定义很明确;用云南特有的方言,再加上每一句歌词都以云南各个地区的特色为内容;使得歌词本身就是代表云南,而并非某一个民族或地区;所以,作曲家在旋律上,运用了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再加上现代技法,和多次转调的手法,使得歌曲活泼、俏皮、富有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亲切之感。
云南民族音乐的应用主要体现的是,原生态音乐的应用与民族乐器的应用;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从电影到电视,再到音乐;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是具有价值性的。电影方面,由于云南地处边疆地区,长期以来为电影题材的热门地,旅游、植物、动物、民族、以及美食、美景都有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而这些体裁的电影配乐,大多应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乐器或原生态音乐而表明地域性,同时紧扣电影主题,让观者一目了然;例如歌曲《蝴蝶泉边》是作曲家雷振邦为云南电影《五朵金花》所创作的插曲之一,之后广泛被传唱,该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没有像之前的电影歌曲一样采用独唱,齐唱的演唱形式,而是采用了对唱的形式;与爱情主题的电影也遥相呼应。主题由女生先唱,最开始的喊声“哎”,体现出来民族音乐中山歌的特色,而旋律部分,最有特点的是每一乐句的的结束音都在“la”和“mi”音上,优美而深情,与白族“金花”的形象相符;如图1-1,
之后进入男声部分,旋律与女声相比,节奏感稍强,乐句缩短为2小节一句,而不是女声旋律的四小节一句;如图1-2,
全曲为羽调式,对唱的演唱形式深入人心,层层递进;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旋律也体现出男性的刚强与女性的柔美;紧扣电影题材,也具有白族音乐的特点。另一部电影《北京爱情故事》里其中一个片段是在丽江拍摄,电影的插曲用了《滴答》,这首歌曲就是由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流行歌曲;传唱度很高,以至于一听到歌声就想到了丽江。如图1-3,为歌曲《滴答》谱例片段,
虽然是吉他弹唱,但是旋律是五声宫调式,旋律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乐段;这是一首悲伤的情歌;丽江是人们常说会“艳遇”的地方,同时也是悲伤的疗伤地,所以听到《滴答》,再加上电影片段的烘托,很容易就把这一首民族调式的流行歌与云南丽江联系起来。歌舞剧方面,《云南映象》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传统的,杨丽萍老师把从村寨里很多濒临失传的东西给找出来,把民间各种歌舞中的精华搬上舞台。使得舞台变成一个活的,灵便的云南民族文化库,展示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情。作为一部云南大型的原生态歌舞剧,除了原生态音乐作为舞蹈配乐之外,还有著名音乐人三宝作曲的音乐,把原生态的音乐素材用现代作曲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曾登上春晚舞台的舞蹈《雀之恋》,舞蹈配乐除了一些西方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同样应用了云南原生态的素材:树叶模仿的鸟鸣,橡脚鼓以及葫芦丝;也表现出傣族的特色。音乐方面,云南素材的歌曲多种多样,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云南风格的歌曲更是成倍增加。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在1953年创作的。歌词为新创作的,而曲调则是根据彝族撒尼风格的素材再加上云南民歌《放养调》而编成的;如图1-4。
彝族撒尼风格的音乐主要有“三度式”的三音框架及加音变体式。如“do、mi、sol”;有时候“mi”音也变换常成“降mi”音,形成色彩多变的旋律。如图1-3中的第12小节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歌词中的“赛洛里赛”也是彝族特有的衬词。这一首歌至今已70多年了,至今仍在广为传唱。从改编的器乐曲,到合唱曲等形式,都说明了这首作品的可塑性。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云南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应用的范围较广,具有地域性较强的云南,的确有众多的素材供我们借鉴或应用;它不仅能烘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更能展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而在创作中应用更是能突出自己的个性,风格的确立也相对更加容易。一些少数民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应用到云南少数民族素材,模糊的民族性便能更加凸显出来。也有一些创作者,在民族元素的应用上,只是为了突出个性与特色,把西方乐器换成民族特色乐器,或是借用民歌手在引子部分或间奏部分增加效果,对曲子的新颖程度上来说,帮助很大。而民族元素也不再是专用的素材,而是一种特色,在当今的创作中,形式的多变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越来越多元化的音乐在题材上并不受限制,也许一个创作者不了解民族音乐,特别是国外一些创作者,应用民族元素并不是确定“云南风格”,而是突出自己的個性。民族音乐元素在国外一些普通人眼里,有可能大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象征。如《海菜腔》《坡芽歌书》等。在国外一些人眼中,就是“中国风”;所以,一些国外的音乐家也不乏加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他们看来,这能增强音乐的科技性与创新性。所以,不一定只有与云南体裁有关才可以融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而“中国风”的歌曲,“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或是想要有创新的作品,都能看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
传统音乐想要得到创新与发展,与年轻一代是密切相关的。让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音乐,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有民族音乐的板块,戏曲音乐的板块,年龄小的时候不理解也不喜欢,近些年来,我也慢慢关注起来,民族音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演唱风格,配器等方面甚至加入了电子音乐;而戏曲音乐也有了京剧与地方戏曲的结合;让我们更多的观赏到了各个地区的传统音乐,经过创新的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积累,为创作者在传统音乐之上进行创作之路,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多种探索的路径。而创新传统音乐的道路,一定是可以向前发展与进步的。
音乐是生活的艺术品,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脱离不了人民。脱离了生活和人民的音乐作品相对来说是走不远的,传不开的也留不下的。音乐只有收到了人民和生活的滋养才能感动人,感染人,陶冶人。许多前辈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创作出了不少展现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优秀作品。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创作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些高度;创作者贴近人民群众深入民族生活,对优秀的民族音乐接纳采用,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
对于民族音乐创作,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的源泉,同时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用以符合现代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音乐创作要有自己的根,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或是了解的民族生活去创作。这也并不是说将传统的音乐简单地拿出来就可以了。有了民族音乐的素材,东拼西凑也是不可取的。新的音乐作品只有有了技术含量,才能得以保留,才会有表现力。作品中也要赋予民族文化的滋养以体现出时代感,要在继承的同时做到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时代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