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2020-12-23糜晓蓓
糜晓蓓
【摘 要】 目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培养的基本方向。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探讨与探究,深入挖掘其内涵,理解其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涵进行分析,从多角度阐述、归纳核心素养的价值,以期对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養;内涵;教育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指导。在教学设计中,这些素养代表着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即基于数学学科本质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该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才能从多维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指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1.数学抽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数量与数量的关系或者图形与图形的关系,这些关系背后蕴含着抽象的数学原理,而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提炼、抽象出最简练的内容,形成数学规律和结构,并利用专门的数学术语表现出来。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加减法例子入手,启发学生根据经验提炼数量之间加与减的关系,并通过实物的加减完成抽象的数字运算,进而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
2.逻辑推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结合对比、类比过程,启发学生的抽象思考。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经验入手,推理解题过程,在对比、尝试中完成对乘法竖式运算规律的推理与总结。
3.数学建模
现代社会强调人才的学以致用能力,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对数学理论的灌输与讲解,核心素养更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其中,数学建模就结合现实问题为学生构建应用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化。
4.直观想象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具体的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用数字描绘、解读几何图形,用图形表达数字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探索和推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提升学生深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5.数学运算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深入解读数学运算的内涵,并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完成运算,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促使学生理解算理,能够探究运算的方向,自主设计运算过程,并获得准确的运算结果。
6.数据分析
在现代社会,数据的应用价值逐渐提升,教师应结合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提取、利用、解读数据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1.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入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核心素养突出强调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数学学科来看,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数学观念的体会。例如,学生可以在数学抽象过程中掌握数学概念,提升思维能力,还可以在数学建模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能力。这样的素养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数学成绩,更在于终身发展。
2.核心素养是落实数学课程教学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了解数学学科价值,提升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进行分解,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不仅能够探索数学学科内容,更能够探究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本质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根据数学核心素养的阐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能够展现出数学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而这也是数学学科本质与价值的体现。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破学生对知识的机械化学习。从学科的本质出发,启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掌握思想方法,并主动将数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探究中实现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分析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把握核心素养对学生形成的多维度构建,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设计,促使学生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进而有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舒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9(13):11-12.
[2]路兆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