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童谣甘泉 润童心之田

2020-12-23童方赟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童谣童心

童方赟

摘 要:童谣散发着人文生活的乡土韵味,彰显着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采用了儿歌童谣的表达方式,使教材充满童趣。在课堂各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童谣创设童趣意境,让学生进行趣味探究,能促进迁移运用,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强化道德情感,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关键词:童谣;道德与法治课堂;童心

童谣,因其题材源于生活、语言幽默风趣、传唱方式灵活多样而成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与教育方式。作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童谣历来被视为始于摇篮的教育,对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和乐观向上的人格塑造,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我们所倡导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体验、感悟,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我想,教师如果能够成为“摆渡者”,一则把我们孩童时候的快乐通过童谣传承给现在生活在单元楼里的学生,再则把这样有情、有趣的童谣游戏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体验,快乐地收获,这不正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最终归宿吗?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准确捕捉教学契机,适宜地呈现童谣,让童谣为我们的课堂“添砖加瓦”。

一、课初借助童谣,渲染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如果恰当运用童谣的可唱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童谣中学习,在童谣中休息,在童谣中成长。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了兴趣,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课堂的导入成功了,整个课堂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我在教学导入时用童谣的形式编了谜面:

初一看,一条线;

初二三,眉毛弯;

初五六,挂银镰;

初七八,像小船;

初九十,切半圆;

十五六,像玉盘。

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跃跃欲试。可见,用童谣的形式让学生猜谜,不仅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课堂的新鲜感、学习的趣味,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过国庆》这一课,国旗的意义、升旗的礼仪,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我便尝试运用童谣作为导入,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国旗国旗真美丽

国旗国旗真美丽

五星紅旗真美丽,

我们大家热爱你,

升国旗时要敬礼,

唱国歌时要肃立。

当然,利用童谣创设乐学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表演情境、说唱情境、现实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多变化,多运用,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体验、快乐地收获。

二、课中借助童谣,升温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活动性。教师只有精心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并使他们尽情地投入活动中,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汲取活动中的收获与智慧,才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童谣又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在孩子的眼中,透过“万花筒”看到的世界是很美好的。如果在课中用童谣来透视生活的美好,感受活动的快乐,就能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升华。

1.吟童谣,学常识

童谣能生动形象地将一些生活常识概括成为朗朗上口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唱,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这些知识。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健康过冬天》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冬天保健的本领后,我引入童谣:

冬天到,起得早。强身健体好时光。

勤开窗户空气爽,注意保暖添衣裳,

冷水洗脸防感冒,热水洗脚精神爽。

多吃水果多喝水,早起早睡身体棒。

关于冬天保健的生活常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懂的。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童谣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吟诵、表演中轻松地了解了这一生活常识。

2.诵童谣,明方法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积极向上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借用童谣能生动有趣地将各种知识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童谣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方法。

比如,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我们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感到成为小学生是多么光荣啊!再让他们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的不一样。在感受的同时他们发现小学生辛苦多了,也许会厌烦小学生活。但是如果我们用童谣来吸引他们,让孩子们在童谣中学习坐、站、走的规范。

如规范坐姿的童谣:

上课时,坐端正,

手放平,脚放正,

腰背挺直眼看前。

规范站姿的童谣:

站立时,头要正,

腰要挺,脚并拢,

小手放两侧,

眼睛看前面。

规范走姿的童谣:

排队时,听口令,

一起立,二放登,

挺起胸来昂起头,

一个一个跟得紧。

孩子们会觉得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幼儿园念着儿歌做游戏的快乐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将坐、立、走的知识吸收了,这比老师单纯的演示和说教有效多了。

3.唱童谣,懂道理

适时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诉。有些童谣幽默风趣,但是意蕴深刻,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引起深刻的思考。如果在课堂上适时导入童谣,让学生在听、唱、交流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情感活动引发开去。如在教学《请帮我一下吧》这一课时,我最后以一首自编的《合作歌》作为总结,并给这首童谣配上《粉刷匠》的音乐,内容如下:

让学生在自己嘹亮的歌声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感受童年的欢乐,且合唱童谣还能培养儿童自我控制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课末借助童谣,升华情感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因子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情感体验。童谣往往口耳相传,让孩子在口口传教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塑造品格。用童谣进行课堂结尾,不仅充满人文艺术的情趣和心灵关怀,还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家人的爱》一课,重在协助学生增进对家的亲密程度。我通过“我家的故事”这一板块让学生体悟到家庭生活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事组成的,做快乐的、有意义的事,家庭生活才是快乐的、有意义的。在老师的心底里藏着一首童谣,陪伴了老师的整个童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块;盐蘸蘸,少吃块;酱油蘸蘸,没吃头。”)我的说唱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也忆起了从小到大家人对他们说唱过的童谣,大家纷纷交流,情溢于表,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家人的爱,生活在家里的快乐。一堂课也在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中结束了。

四、课后创编童谣,启迪拓展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儿童创作童谣,既能感动别人,又能教育自己。教师要着力在教材上挖潜,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为学生创编童谣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宽松的实践环境,让童谣作品有孩子独特的视角,有孩子熟悉和喜爱的形象,有孩子成长的脚步和心声,从而引导学生在创编过程中促进个性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使他们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下面这首儿歌便是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一课和孩子们一起合作完成的:

一二三,一二三,大家一起做运动。

跳绳跑步踢毽子,拍球跳远扔沙包。

蹦蹦跳跳真开心,坚持锻炼身体好。

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些都是就地取材,即景编来,又不失童真童趣。

以上是我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童谣的一些认识。童谣以它独有的魅力获得了低年级学生的青睐,恰到好处地运用童谣,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實效性和生动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纷呈。但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运用童谣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拥有这样的意识,整堂课才有了教学的灵魂和方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教师要紧扣这个目标和具体的课时目标,选用或创编恰当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对学生行为发展产生良好引导作用的童谣,巧妙地呈现,才能对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要重视对童谣意义的提炼和引导。因此,教师将童谣呈现在课堂上,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童谣意义的提炼和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要想童谣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为活动的有效进行助力,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每一次能彰显其独特魅力的机会,使课堂洋溢着暖暖的童心,使课堂更加丰富、精彩!

参考文献:

[1]靳江丽.回归体验的学校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3):6-7.

[2]陶西平.童心教育的魅力[J].中小学管理,2019(1):60.

[3]许宏.做一名童心呵护者[J].教育科学论坛,2018(9):1.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童谣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