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20-12-23刘婧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状初中语文

刘婧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且如何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现状;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教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点。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案。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语文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受传统环境的影响,周边的环境中大多数人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成绩相对重要。但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学生早早地开始接触初中文化课程,学业压力过重,让孩子无法获得充足的时间去接触传统文化,因此导致孩子对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相对缺失,传统文化学习观念相对不足,学生无法通过语文课堂去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在现阶段的教育中,仍然有许多年纪较大的或者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老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相对不重视。但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教师对学生在课堂的谆谆教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无法实现系统性学习。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对于传统教育不重视,潜移默化地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率,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应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教材中存在许多传统文化的教学文章,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中的道理利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引入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具有相同道理或者相同精神的人或事,让学生在各种案例中产生切实的感受。

例如,在对《送友人》文章进行讲解的同时,在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准确的分析后,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的一些名言警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诗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如何表达对于友人的惜别之情。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是推进初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由于缺失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古文字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对文章内容无法全部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文章内容与现代文学中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提前的讲解,以此来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例如,在教师进行《少年中国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很容易接受,但学生缺少对梁启超先生所处时代环境的切身理解和感悟,无法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写出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当时的中国发展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感受当时梁先生的家国情怀,介绍梁启超先生的生平经历,12岁中秀才,学习过西方政治、文化,发起并参与过百日维新,即便失败了,但对我国之后的改革却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同时介绍这篇文章对历代中国少年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因此,通过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文章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加深对中国历代文化的理解,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使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学习时感受到文章所带来的正能量。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采用正确的方式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效率。在这条路上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梁维林.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78-179.

[2]张录寿.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20(1):47.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现状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