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指导英语生活课堂
2020-12-23魏婷
魏婷
摘 要: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对教案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和课堂组织能力进行评价、探讨、反思和学习。但由于这种方式不够细化,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教师成长起来慢。而课堂观察是旨在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改善教学行为,进而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英语;听课;生活课堂
对于生活课堂,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社会即学校”“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英语教师就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笔者最终确立了围绕课堂观察技术的运用和打造英语生活课堂这两个点来打造高效英语学科组的计划。
对于课堂观察,笔者根据英语学科活动多、师生交流频繁等独特的风格,设计了多张具有英语学科独特特点的观察量表。如课程资源观察量表、开发多样性观察量表、教师工作方式观察量表、学生发言习惯观察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观察量表、生活化素材使用观察量表。在每个月的英语组互动式听课中,笔者和所在教研组的老师都严格按照课堂观察的步骤进行操作,以便观察教师带着思考进入课堂,也有利于解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几个月的坚持下,英语组的全体教师对课堂观察的程序更加明晰,观察的方法更加得心应手,英语组的做法也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可。以下举例说明。
课堂观察的步骤:以课前会议(说课议课)为起点,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课后会议(课后议课、反思改进)为核心,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的循环。英语组举行了针对两节展示课的课前会议,两位授课教师分别进行了说课。说课的内容包括: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教师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四是围绕本节课所能运用的生活化素材进行介绍,包括生活化素材使用的环节、使用的方法、要达到的效果。学校的四位观察教师针对两位教师的说课,从教学环节、活动设计、资源运用、生活化素材的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提问,两位授课教师进行了现场的解释与回答。此后,两位授课教师针对自己在备课、试讲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向观察教师提出了自己希望被关注的方面,与观察教师商定了观察点,修改完善了团队展示中所要使用的观察量表。
随后,学校两位教师现场做课,四位观察教师结合量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做出了详细的数字统计。在课后会议中,两位授课教师畅谈了自己的设计初衷及教后感想,并反思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四位观察教师分别围绕生活化素材的选取以及教师活动用时、学生活动用时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对一的反馈。在反馈中,针对生活化素材的使用观察量表,观察教师针对性地指出了两位教师恰当使用生活化素材的次数;从教学时间用时的反馈中,两位上课教师也找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两位观察教师将每位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用时进行了数字统计,同时,将教师的讲解用时、学生活动用时、师生互动用时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观察教师的比对和反馈中,清晰地看到了两位教师都存在讲解时间长,学生操练时间短、机械操练不够扎实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观察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解决的策略,教研员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同时,根据找到的问题,又确定了针对教师课堂用时多的问题的再次约课和跟进指导。
好课多研磨。有了课堂观察量表的依托,老师发现问题更加敏锐、解决课堂问题更有抓手,同时借助对课堂观察观察技术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深深地感到了课堂观察技术对英语教师带来的变化:
1.教师参加主题研讨活动的热情更高了,研讨氛围更浓了。英语组的教师每次都会带着许多问题来参加听课活动。在听课时仔细观察,在课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激烈的讨论,成为英语组教研活动的惯例。以前,教师都是在半强迫的情况下来听课和研讨,现在大家积极踊跃地参加活动。在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围绕课堂情况,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许多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深思。课堂观察落到了实处,促进了合作文化的形成。
2.唤醒了教师自我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对教师而言,一旦学着去科学地观察课堂,必然会被带入一种研究状态。他们就会去思考“我记录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如何识别哪些数据是主要数据或次要数据?”“怎样记录才能使得到的数据更完整?”等问题。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像专家一样思考”。
总之,把传统的听评课与课堂观察量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有助于英语课堂生活化的开展。同时,对于英语生活化课堂的打造将繼续寻找真实、常态的英语生活语境,创设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生活课堂。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