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的支点

2020-12-23魏惠惠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5期
关键词:唤醒成长支点

魏惠惠

摘 要:看着墙角一株努力向上生长的丝瓜藤,我不禁想到班中“问题学生”小文。原先,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小文承受很大压力,产生了自卑心理,学习上失去信心。通过观察分析,教师看到了小文身上的亮点。借一次习作机会,鼓励帮助小文完成一篇佳作,让小文重拾自信,在班中“抬起头来”。从此,小文如小小丝瓜藤,阳光向上,茁壮成长。

关键词:问题;支点;唤醒;成长

墙角有一株丝瓜藤,叶由藤上生长,层层叠叠,藤蔓曲曲折折,偶尔还有几朵半开半合的小黄花,绿中有黄,平添几分意境。几条细丝向外冒,显得新鲜清爽,朝气蓬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看着班中可爱的孩子们,我觉得他们正像这株尽力向上生长的丝瓜藤。去年九月份,我接手了三年级一个新班。上一任班主任杨老师向我描述的班级情况中,一个孩子的名字被反复提及,她就是小文。小文是老师们口中那个最让人“头疼”的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她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在课堂上,她时而两眼放空,呆呆地摆弄着手指;时而又在老师讲得正起劲儿的时候插嘴、大喊大叫。不仅如此,课后的作业也拖拖拉拉,语数外三科老师轮番上阵,催交作业的场面也很是“盛大”。对于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她仅有很短时间的记忆。每天作业依然拖到很晚,在妈妈的“监视”和“管教”之下才能勉强完成。听了杨老师的介绍,我觉得想改变这个孩子可能难于上青天了,可是一个声音在告诉我——總有方法能让小文改变,不如我来试一试!

支点在哪里

叶子努力绽放绿色的笑脸,身下是灰白的墙,但这种暗淡的颜色丝毫没有冷却热情的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通过语文课堂上小文的表现以及与小文同学的聊天中,我发现小文语言生动,表达能力很强,能把一件小事描述得绘声绘色,这也是一项本领啊!也许可以通过找到小文的兴趣点,以点带面,慢慢就会有好转。和她妈妈交流后,我发现小文似乎对阅读确实极其感兴趣,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课外书。三年级正是孩子们习作的关键期,是孩子将阅读获得的知识实践运用于写作的起点。小文酷爱阅读,写作对她来说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想也许这是一个突破口。

小小的滑铁卢

可是,第一次习作,就让我遭遇了滑铁卢——小文拒绝动笔写。当看到别的孩子受到老师点拨后行云流水般写作时,她一度落泪,竟在课堂上大喊:“我不会写!我不会写!我写不好!”她的情绪一度崩溃,甚至参与整节习作课的其他孩子都被她的畏难情绪“传染”,有些稍微觉得写不出的孩子竟然也放下了手中的笔。课后,待她冷静下来后,我询问她:“这是咱们进入三年级以来的第一篇习作,你还没动笔,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写呢?”“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所以作文我肯定也写不好。”她的眼中噙着泪花。那一刻,我似乎看到平时那个浑身带刺、令老师“头疼”的小文,终究还是个内心缺乏自信,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小姑娘,一直以来只是用“刺”来伪装成强大的自己。于是,待她情绪稳定下来,我慢慢地去说服她。“平时老师和你聊天的时候就看出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很棒,而且你很爱读书,你要相信爱读书的孩子作文一定写得很棒的,老师相信你!”“可是我还是不想写,我觉得作文很难,我学不会的,老师,请您不要为我费心了!”

小文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愿意动笔,无论我如何劝说,她都觉得那只笔杆又似乎有“千斤重”,握起它比登天还要难。此时,我这株丝瓜藤似乎呈现出“未老先衰”的态势,但好在我有墨绿色的筋络,我有汲取绿色的能力,我相信在我的枝干上会生出鲜嫩的叶子来支持我“攀爬”下去……

正视问题

正当这株丝瓜藤用力摸索,想尽力找到向上的路径却不知自己的根已经处于干涸状态时,有人来浇水了!

“目前,班主任工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因不仅仅是缺乏所谓的爱心和耐心,以及时间投入的多少,更多的时候,班主任对于问题的认识,本身的思维构建,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了班主任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昆山市教育局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开始了,我带着这个难解问题来,试图能在此次培训中梳理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锦囊。主讲方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几十年,曾荣获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第一名,这场讲座赢得满堂彩。方老师认为,对于一个班主任而言,他的思维决定着一个怎样的班级。他认为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法,陪着一个人成长,这便是班主任思维。谈到“低头学生”,他认为教育是和一个(些)孩子一起经历的生命成长过程。聆听了方老师的报告,我受到很大启发。按照方老师的策略,遇到问题时,我会想:必须要搞清楚切入点和影响点,即“知道做什么”和“抓手在哪里”,解决问题时,切入点的核心是什么?

小文拒绝写作文、作业拖拉等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不是有推动它生成的动机呢?我把这种现象归因为缺乏自信、自暴自弃以及意志力差,与之对应的背后深层原因在于:成长过程中长时间受到打击、目标设定过高、教育方式偏向于负面;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干涉过多,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后,解决思路似乎变得明朗起来。和小文的父母沟通时我发现,小文父母都是医生,平日工作忙碌辛苦,陪伴孩子时间偏少,但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达不到要求时会有打骂行为。有时候,小文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或比赛获奖时,便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向父母报喜,作为家长没有及时夸奖,反而打压她,生怕她骄傲自满,成绩退步;小文和其他孩子稍有矛盾,父母便会放大矛盾,而把错误全归结到自己孩子身上。和我聊天的过程中,她妈妈也在反思自己在小文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细心,多少次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却还是用棍棒来粗暴“高效”地解决问题……说着说着,小文的妈妈流下了懊悔的泪水。

唤醒她

咦?既然找到了问题形成的原因,那么问题解决最核心的抓手是什么呢?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家庭教育方面,小文妈妈告诉我她不会再打孩子了,会尽量用正面激励的方式去引领她。那学校教育方面呢?看着小文每天不与学校生活融合的状态,我想到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何在一个关键点恰到好处地唤醒她呢?想到她很爱说故事这个特点,我心生一计:小文的说故事能力非常强,平日里看她与孩子们谈天说地,肚子里似乎藏了无穷无尽的故事,每次都讲得眉飞色舞,别的孩子听得也是津津有味。写作就是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的过程,不如让小文围绕作文主题口头叙述,我来帮她转化成书面语,给她稍微降低目标,让她懂得这个过程并不难!果然不出我所料,小文的口头叙述非常流畅,绘声绘色,一气呵成。我边听边帮她在电脑中一个字一个字敲下她的话,边敲边适时夸赞她的某些词句用得妙。稍加整合,就这样,由她口述,由我“执笔”,小文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四百多字的习作!当她看到自己的话被老师输入到电脑中,一个字一个字整整齐齐码放转化为一篇很棒的习作时,她既惊讶又欣喜,马上瞪大眼睛多看了几遍,还拿起小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数,边看边说“作文也不难啊,我都写了这么多字啦!”看完之后立马跑出办公室向其他孩子炫耀:“我在魏老师办公室写出来四百字的作文呢!”“怎么可能,你又吹牛了吧!”“别听她吹牛啦,她肯定一个字都写不出!”大部分孩子都以为她在吹牛。小文哭着来找我,眼神里满是失望。这时,陶老先生的话回荡在我的耳边——“教师要有同理心,要具备孩子心灵,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天地。”教育者应“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而忧”,看着她逐渐黯淡的眼神,看着其他孩子对小文的不认可,我想到此时要想让小文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更好地成长,要让她感受到同伴的接纳!

于是紧接着第二节语文课,我把小文同学口述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边读边夸赞小文作文写得好,赏析文中精彩之处,孩子们听了,纷纷瞪大了眼睛,对小文钦佩不已,小文含着眼泪笑了……与此同时,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其他一些放下笔畏难的孩子似乎受到了小文同学的鼓舞,也纷纷拿起笔想尝试一番,生怕自己落后于小文。我不禁感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在传递、在生发……

周遭还有小小的丝瓜藤,之前不愿意开的小黄花,此刻都在比着开,个个朝气蓬勃,努力绽放!阳光透过丝瓜藤的缝隙,洒落下来,此时生长的美好多么激动人心!

在此后的日子里,每天都可以在小文身上看到令人惊喜的改变:她成了班上的小作家,其他孩子经常请教她写好作文的秘诀;她主动为其他孩子把饭桌擦干净,别人夸她的时候她会露出有些害羞却很自豪的微笑……小文就像一株一开始歪歪扭扭,长势不太好的丝瓜藤,咱们抓住了它最容易生长的季节,找到恰到好处的支点,先用辅助手段助其一臂之力,这株“小小丝瓜藤”定会结出鲜美的果实!我这个年轻班主任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在拼命寻找支点,汲取身边过来人实践经验的绿色,汲取教育名著中理论思想的绿色,期待着看到更多的丝瓜藤迎着太阳,茁壮生长!

参考文献:

[1]徐峰.社团建设: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支点[J].教书育人,2013(32):12-13.

[2]钱建芬,徐峰.社团建设: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支点[J].中小学校长,2013(11):15-17.

[3]水新民.寻求师生生命成长的支点[J].教育革新,2008(9):6.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唤醒成长支点
给自己一个支点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