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知·自觉·自然

2020-12-23吴可迪

粤海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世纪中华理论

吴可迪

2003年,著名音乐家金湘、赵宋光、乔建中、谢嘉幸首次提出“新世纪中华乐派”的建构,同年9月召开了“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会议,统一了对这一提法的认识。2006年8月举行了“匠哲雅集”,就“乐派”“走出西方”的问题展开讨论。2010年12月在第三届“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上对“乐派”的使命及典型作品的风格问题进行探讨。2014年围绕金湘的创作开展了第四届“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

“新世纪中华乐派”是针对外国音乐而提出的,虽然这一提法目前在音乐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但赵宋光作为“新世纪中华乐派”的发起人之一,其在理论建构过程中,既纵观于历史,又驻足当下,更是展望未来,对“乐派”进行了系统探设。他既有形而上的建构,又有形而下的实践。在对赵宋光有关思想的梳理过程中,笔者认为,其关于“新世纪中华乐派”的理论建构,可总结为自知、自觉、自然三个方面。

一、自知

在建构“新世纪中华乐派”过程中,按韩锺恩的话说即是,必须要有“自知之明”。《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是对自己的认识,是使自己明朗的必要前提。而对个体的认知,必然要求将自己放入历史的长流中进行回顾。站在历史的角度讲,对“新世纪中华乐派”这一概念的“自知”分为“根”与“流”两方面。

从“根”方面看,既是称为“新世纪中华乐派”,自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四人谈”认为“乐派”的构建须依附历史文化背景。赵宋光重视中华音乐文化的脉搏,“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方兴未艾”。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论何时,都是中华儿女音乐得以生长的动力,因此,赵宋光对于民族音乐的采集、研究工作常给予高度关注。他在《举起中华乐派的大旗——致金湘》中称金湘为“二十世纪中华乐派的嫡亲传人”,认为他音乐艺术观的隐秘内核是民族根、民族魂,而这都得益于他的民间音乐考察历程。中华文化浓厚的积淀是他创作的不尽源泉。扎根于中华文化这一观点在学界达成广泛共识。在第三届“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上,唐朴林曾说:“国家、民族无母则衰,文化、音乐无母则亡。”作为中国人,如若不扎根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而对西方音乐及文化亦步亦趋,就只能永远在西方之后,只能落后于西方(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西方中心主义”)。离开自己的文化,创作出的音乐必然像盖亚离开了大地之母,能量得不到补充,最终只会灭亡。因此,在文化交流大潮中,作曲家应该明确自己的文化定位,在中西文化“互体互用”之时,不能斩断中华文化之根,对中华上千年的音乐文化熟视无睹,而一味追求西方“高大上”的音乐。

那么,“新世纪中华乐派”有何界限?这难免会引起人们的诘问,什么样的作品可包容在“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内?难道“乐派”中只是民间传统音乐吗?当然不是。赵宋光的回答是“‘中华不仅是民族概念,更是文化概念。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凡固守中华文化的群落,都正在对中华文化的建设做出贡献,也都有权以传承历史积淀的音乐文化,融入中华乐派之中。”[1] 他的眼光是开阔的、胸怀是宽广的,他眼中的“乐派”既非固守民间传统音乐,也非“乐派”那种政治化、专业化、学究性的,仅限于中国音乐资源、中国艺术风格、中国艺术家的概念,而是海纳百川的文化概念,只要是為中华文化做贡献的,都应包含在内。放眼国内外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优秀音乐作品,无一是完全脱离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国内有张小夫的电子音乐《不同空间的对话》《山鬼》等,华人作品有周文中的《流泉》、谭盾的《风雅颂》《卧虎藏龙》,它们或是音乐元素或是音乐结构,都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

从“流”方面看,由于“乐派”的定义是限定在“新世纪”内的,这毋庸置疑就引发我们追溯“旧世纪”里发生了什么。在首届“新世纪中华乐派‘大家谈”上,金湘曾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音乐的发展,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西学东渐”。19世纪末起,康有为等知识分子觉悟到需学习西方,鼓吹“废科举”“兴学堂”,在20世纪初引发了“学堂乐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海外归来的学子进行创作,并走向音乐教育,“国立音专”成立,推动专业音乐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包括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群众自娱在内的各种社会机构成立,钢琴、小提琴独奏、协奏、合唱、歌剧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及表演人才涌现;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迅速发展。从这四次文化大输入来看,西方音乐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也必然包含了西方音乐的因素。“新世纪中华乐派”的建设自然不可能忽略这一阶段的历史,不可能截断这段源流。只有正视其中所包含的西方元素,才可能做到为己所用,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识。

赵宋光在《“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梳理“乐派”在未来发展的现实条件中,肯定了“西学东渐”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包含“激发中华音乐生长的活力”“催促了几代音乐教育家的中华文化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萌生”“视野开阔、观念更新”。但针对音乐界对西方音乐“技术上的模仿”,以及“心理上的顶礼膜拜”[2] 的现象,谢嘉幸提出“走出西方”[3] 并由此引起争论。居其宏反对谢嘉幸这一说法,以为它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4] 并在之后提出对中国音乐中包含的西方专业音乐传统的态度应该是“继承并超越”[5]。其实,在“四人谈”中,谢嘉幸原意并非彻底放弃对西方音乐的学习,抛弃已有的西方音乐的成分,而是“为了对20世纪中国人学习西方音乐进行再认识,以便更有文化自觉意识地走进21世纪。在走出西方的重要步骤中,仍需向西方学习,只是这种学习是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的”。赵宋光以《邦境邦语五十冬》回应居其宏“乌托邦式的空想”,认为“要‘走出西方,是难得立锥之地的……我看到‘乌有背后的‘数之理,律之规,并以我的律学与和声学的研究,作为对西方‘走出的基点,所以‘走出是一个‘超越的概念!”(即是说“乐派”的发展仍需要西方元素,它可以成为我们提取自己“乐派”作曲技术理论的跳板,但不能囿于其中,而应寻找属于“新世纪中华乐派”的技术理论。西方音乐较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处于“旁体”与“主体”的地位,它是补充的成分。具体详见下文)不论是谢嘉幸的提法、居其宏的质疑、赵宋光的回应,其共同点都是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离不开西方音乐这一脉搏的。但是,在肯定中国音乐的西方传统时,需采取的态度是正视西方音乐,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主动学习,批判吸收,为我所用。

二、自觉

自觉是自觉性、主体性、主动性,简单地说,便是指内在有所认识,外在有所创新,是在自知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掌握并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赵宋光对自觉性的强调,与其提出的“四大支柱”需要整合形成活性连接的整体这一思想相吻合。其一,教育、作曲、表演这些音乐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的梳理、总结;其二,自主性的发挥要求音乐实践者吸收群体智慧所流传下来的理论成果,同时进行自我构建,发挥个体的创造性,运用到音乐教育、作曲、表演等实践中。

首先是强调对规律的提取、总结。赵宋光认为,在新世纪谈论“乐派”的建设问题,需要“突出文化的自觉主体意识(主动性)”[6],建设者们需要将民间表演艺术中无意识的表演转化为有意识的理论,将表演等感性行为转化为理性认知。中华地域辽阔,容纳众多民族、地区各具特色的音乐,而理论却远远没有跟上,缺乏对其系统地梳理、归纳,造成了专业音乐的发展与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脱轨,导致了专业音乐停留在对西方技术理论的学习、模仿中止步不前。由此,赵宋光提出,“新世纪中华乐派”需由理论、教育、表演、作曲“四大支柱”组成。他把理论建设提升到与作曲相同的高度,并且在“四大支柱”中处于先导地位。一方面,它是在已有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让音乐实践者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有了清晰认识,在实践操作中尤其是为音乐创作提供经筛选、提炼的素材及运用方法。这将缩短音乐实践者“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是实践者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将有效提高“乐派”整体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它将引导、把握音乐实践的方向。理论的建设并非是对实践方向的约束,只是以已有的理论,帮助实践者想清楚大致的路径,避免仓促行事,导致南辕北辙。

其次是在认识、掌握了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地、有创造性地运用到音乐实践中。音乐实践中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涵盖了“四大支柱”中的教育、表演、创作各方面的。通过理论建设,音乐实践者将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并且需要教育的连接,才能将人类群体的智慧加以传承,从而在实践中主动把握规律,同时实现自我构建,进行更高的创造性生产。在《生产力见地上的立美教育观》一文中,赵宋光提出教育的主动性,也始终贯穿上述思想。他认为,在教育的“人类自身生产力”层面上,“教育者以高度技巧引发个体的动力接纳取自族类的范式(普遍适用的典型范式)。实现动力与范式的对话,在良好素质的自我构建中获得喜悦,迸发求知欲与锻炼欲”。(这一过程中,“动力”一词显示,受教育者吸收范式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接纳的;并且,受教育者能主动与“范式”对话,将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与所接纳的知识体系互通,将人类普遍范式融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自我更高层次的构建。)由此也可看出,主动性并不单纯是教育实践所特有的,教育只是传承的方式,而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表演,可以是创作。当受教育者在表演、创作的学习中实现自我构建,那么,在新旧知识互通整合中,可能更替原有的审美理想,甚至是激发其灵感,产生创作、表演的新想法,形成新的产物。于是,具有新内涵的表演产生,新形态的作品诞生,这也就是赵宋光所说的“精神生产”,也是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正如一束花蕾,露水打到它上面,并不只是如我们所见,露珠停留在花蕾表面,等待陽光照耀而挥发,花蕾必然吸收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自身能量并蓄积起来,等待绽放。

三、自然

对于“新世纪中华乐派”一系列远景的探讨,音乐学界出现了批判的声音。有人认为这只是喊口号式的、形而上的展望,缺乏形而下的基础及实践。可事实并非如此。赵宋光既有理论建构,又有实践,他在作曲技术理论及教育方面勤恳地耕耘,既驻足当前,又眺望远方。李岩评价赵宋光道:“既涉及当下,也是远景的规划,而他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7] 此处主要对其所关注的作曲技术理论进行阐述。

赵宋光认为“新世纪中华乐派”的核心口号是“回归自然”[8]。这里所说的“自然”指的是自然数,是与他曾提出的“数托邦”概念相联系。他的理念不是“乌托邦”式可望不可及的,而是有基础的,是可望可及的。他认为音乐要从困境中走出来,就要重视自然数。“十二平均律的应用在传统的工艺理论的引导下,是不停地转化为自然数的。”他如是说。

上文提到,在面对居其宏的批判时,赵宋光以《邦境邦语五十冬》作出回应:“我看到‘乌有背后的‘数之理,律之规,并以我的律学与和声学的研究,作为‘走出西方的基点……”他基于数理基础,对五度相生调式进行研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体系,写出《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为几代人提供了理论研究、实践的生长点。

对自然数的强调,能帮助我们从音乐形态本身出发,发现、把握中国与欧洲的音乐相异之处,从理论上总结,对于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把握中国的音乐特点、把握如何将中西音乐技法等的结合、在中西文化交融中保持或突出中国音乐风格是必不可少的。王少明在《托举“中华乐派”的旗帜——访赵宋光先生》一文中,谈到赵宋光曾提出“新世纪中华乐派”与其他乐派的不同特点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和声结构。西方大小调结构是三度结构,而中国古代“三分损益法”形成的主要是纯四五度结构。《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赵宋光在说明音乐实践中的律学理论时,引用了《管子·地员篇》对五音生成机制的说明:“凡将起五音,凡首,先立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声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角。”在赵宋光的“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他认为,“三分损益法”是往属方向生成五音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生成的相邻两个音的音程关系是纯四度或纯五度。按照五音天然亲属关系的远近逐一排列,应为宫、徵、商、羽、角。这种纯四五度结构便是中国音乐的重要核心。从音程关系出发把握和声结构,能发挥创作者的自觉意识,确保以中国音乐文化为主体、以西方音乐元素为旁体补充主体音乐文化。在《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他明确指出:“在配置和声时,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吸收欧洲的和声手法。但必须在保存我们调式体系的独特表现力的基础上这样作,否则就会归于同化。”赵宋光在《九十九首蒙古族民歌》所配的伴奏中,使用的和弦主要以纯四五度为框架,同时在内声部填充了三度结构,既保持了中国音乐的特色,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特点。

其二,旋律走向。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音乐都有自己的唱腔。对于其辨别仍停留在感性层面,需要对各民族、各地区的唱腔结构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总结其规律,寻找中华乐派固有的旋律结构。赵宋光通过实际调查、理论研究,认为在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内,纯四五度是确定调式的关键。主音与属音(主音上方纯五度)、下属音(主音上方纯四度),共同构成曲调的骨干,具有明确调性的作用。此外,他还从五音之间纯四度或纯五度的亲属关系出发,推导出三度音程在五度相生调式体系里是不协和音程,“主音上的大三度和小三度都不稳定,不是临近的音级向它们解决,而相反是它们要向临近的音级解决。”[9] 由此看来,“乐派”中对自然数的强调,既是“自觉”意识的实践,也是发挥“自觉”意识的有效保障。

赵宋光与其他几位前辈高举“新世纪中华乐派”的旗帜,进行理论探索、建设并脚踏实地付诸实际行动,但“乐派”的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许多理论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属于其自身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四大支柱”尚未融会贯通,等等。诸多问题也表明,“乐派”绝非仅靠几位音乐界大师便能撑起,诚如居其宏所说,“新世纪中华乐派”如此宏大的叙事,仍需不断细化、深入探讨,对其理论构建进行完善,对其内容予以丰富。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音乐界共同参与,尤其要发挥正在成长的音乐学子这批新生力量,在音乐文化建设中贯穿本位自觉意识,发掘、提炼各地、各民族的表演艺术,融入教育体系中,以经典作品展现“新世纪中华乐派”的审美意识。这也是赵宋光及其他几位前辈对“新世纪中华乐派”未来建设共同的希冀。

(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人文社科项目“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2019WZDX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注释:

[1] 转引自李岩:《先验·鲜艳的存在》,《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

[2] 赵宋光、金湘、乔建中、谢嘉幸:《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人民音乐》,2007年,第1期。

[3] 謝嘉幸:《走出西方:一种新世纪华人作曲家音乐创作语境的探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 居其宏:《新世纪音乐创作思潮的激情碰撞》,《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

[5] 居其宏:《“宏大叙事”需要科学精神:“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归来谈》,《人民音乐》,2007年,第1期。

[6] 赵宋光:《中华乐派的新世纪共建》,《人民音乐》,2007年,第1期。

[7] 李岩:《走出西方?超越西方!——大家再谈“新世纪中华乐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 梁业涛、王少明:《托举“中华乐派”的旗帜——访赵宋光先生(下)》,《岭南音乐》,2019年,第3期。

[9] 赵宋光:《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第13页。

猜你喜欢

新世纪中华理论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盛满理论
酷图爆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