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23王金霞
王金霞
摘 要: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化学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学科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用化学的语言揭示和解释自然学科中的某种现象,从而能更好地认识自然。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问题;对策
化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不仅和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还是人类认识物质,研究物质的最基础的学科。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化学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日显突出,特别是初中化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的最基础阶段,学科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当前化学教学实践中,以知识灌输,死记硬背为模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代替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以机械、枯燥乏味的题海训练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唯分数论代替了过程性的科学评价。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成了制约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改革的瓶颈。鉴于以上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轻技能,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就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化学作为基础学科,除了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基本的化学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不厌其烦的满堂灌,无论是对物质的初步认识,还是一些化学变化的特征,通过教师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剩下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和大量的题海训练,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刷题”,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样虽然学生对知识点有所了解,但对具体情境中知识点的应用还是依葫芦画瓢地解决了问题,这样从试卷的分数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完全到位了,可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违背了化学学科特点,学生就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化学技能。他们就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仔细的观察,不会有效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取有用的信息,更不能用化学语言来描述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会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用教材,教知识,忽视了生活实践经验
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教材的编排都是经过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取舍,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教材和生活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合理有效地整合资源,找到二者之间的切合点,然后给学生搭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测和推想,从而形成基本的化学技能。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唯教材论,教学紧紧围绕教材这一单一的载体,逐字逐行地圈点批注,这样就挖掘不出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更形不成相关的基本化学技能。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多数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单薄,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人员,而且对器材,药品的借领都有非常繁琐的手续和要求,而且化学的实验一定程度上存在危险性,这就促使大多数化学教师望而生畏,退辟三舍。這样就把形象直观的实际操作实验变成了抽象、深奥的“讲”实验,“说”实验,也把化学教学和生活割裂开来。这样就忽视了学生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独立个体,忽视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潜在的创新意识。
3.提层次,拔高度,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兴趣可以简化一切教学手段,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个老师需要解决的课题。化学学科也不例外,特别是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和技能,获得相关的素养。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时候,过分强调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旨在唤醒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但是却往往适得其反,过分的强调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中萌发出一种望而生畏的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呈现和教师彻底、细致的分析来开展学习。这样使得学生感觉到化学学科的枯燥、乏味,从而潜意识产生抵触的心理,这样不仅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效果,也无法形成化学能力和技能,难以形成学科素养。
二、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阐述。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蒙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在新学期伊始,学生刚刚接触到这门学科,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开学的第一课,通俗易懂地讲解一些学生生活中含有化学现象的某些事例,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原来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使他们对化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又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科的神秘感使他们对这门学科有着无限的期待。这时候教师在新授课的时候要整合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地取舍教材内容,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体系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并适当降其难度,让学生在新鲜感中认识、探究,解决一些浅显的知识点,这样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去挑战自我,这样所有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如在教学碘这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情景:被捕的人在监狱中如何给外面的人送信的故事,这神秘的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相机引入教材内容碘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切身体会碘的化学特性,学生恍然大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而且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教育,可以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兴趣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2.提供多样化的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因素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科学,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的主要策略就是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设计。当然这个多样化需要教师认真钻研课标,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挖掘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体系,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要充分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好知识体系的梳理、归纳以及有效整合,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且和生活实际经验联系起来的实验。如在教学碘的性质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游戏,某人事先用沾有淀粉的笔在白纸上写上一些字,然后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在把碘溶液喷洒到纸上,这样字迹就显现出来了,所谓的神仙显灵了。通过这样设计情景,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按照步骤开展实验活动,从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然后我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碘与淀粉变蓝色的化学式及颜色深浅不一的原因。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活动掌握了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了探究过程,形成了技能,而且学生体验了化学学习的魅力,使他们喜欢化学,喜欢自然学科,从而形成一定的化学素养。
3.利用各种平台载体是学好化学重要渠道
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于可以说是颠覆式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由于受到种种资源的局限,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的资源屈指可数,除了教材和一本教参以外,教师完全是凭借个人积累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给学生灌输式的授课。由于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授课能力的差异,而学生由于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性和生活经验的严重不足,再加上没有其他可以借鉴学习的渠道,对知识就不能完全掌握,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授课仅仅局限于教室的这种授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各种不同的平台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查漏补缺,从而达到补充完善和拓展提高的效果,使学生完全掌握对知识和技能。因此,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这一有效的平台载体进行学习,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发展。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课堂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单调、单一,甚至于长期的一段时间緊紧围绕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是否能够解答出教材以及资料书上的题。这种唯答案论的评价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虽然所得的结果和所谓的标准答案存在偏差,但他们探究的过程无可厚非,而一棒子打死的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探究过程所掌握的技能,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否定,打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探究成果都得到了老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
总之,化学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科的特点,要以丰富的实验活动作为探究的有效手段,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同时掌握基本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丁福平.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J].新课程研究,2019(19).
[2]卢敏.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情境化教学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9(19).
[3]张苗.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8).
[4]韦海涛.初中化学知识难点教学策略:以“物质”的鉴别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14).
[5]张法铭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有序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2).
[6]吴正兴.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