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0-12-23王湛李圣男宋弋帆朱思昱王之先温昕何思漪

医学信息 2020年22期
关键词:智慧医疗健康中国

王湛 李圣男 宋弋帆 朱思昱 王之先 温昕 何思漪

摘要:在健康中国行动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智慧医疗领域快速发展。本文以健康中国行动为背景,从不同视角概括了我国智慧医疗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探讨了健康中国背景下智慧医疗的潜在优势与发展趋势,并提出思考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智慧医疗;医疗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22.005

文章编号:11006-1959(2020)22-0016-03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flection of Intelligent Medic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WANG Zhan,LI Sheng-nan,SONG Yi-fan,ZHU Si-yu,WANG Zhi-xian,WEN Xin,HE Si-yi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ealthy China policy, the intelligent medical field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intellig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lligent medical care in the context of a healthy China and propose reflections and pro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Healthy China 2030.

Key words:Healthy China;Intelligent medical;Medical informatization

2019年6月,國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1]。智慧医疗作为将互联网、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医疗相结合的有机模式,其不仅可以增强医疗环节各角色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是促进政策体系建立、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的有力助手。目前,我国智慧医疗发展呈上升趋势,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高达500亿,在这其中,相关政策的推出与落地是其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2]。智慧医疗是我国目前较为新兴的产业,计算机、工程等多行业都与医学展开交叉学科的项目研究,诞生诸多智慧医疗方面的成果。在政策的支持与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增下,智慧医疗以积极态势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行动。因此,对于健康中国2030行动,智慧医疗是促进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我国智慧医疗的研究与实际应用进行总结,旨在分析健康中国背景下智慧医疗的潜在优势与发展趋势,为智慧医疗日后发展提供参考。

1智慧医疗在医院中的应用

医院应用即指以医院操作为主体,由医院进行具体操作的智慧医疗方面的应用。对于医院来说,智慧医疗的加入不仅可以推进医院分级诊疗的落实,加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统筹大数据,还为医院管理、医生工作和患者就诊给予最大程度的便捷。目前已投入的医院方面的应用大多处于试验阶段,未普及与推广到全国范围,其中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和医院管理为主要应用方向。

1.1 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卫生制度,对于合理利用和配置医疗资源有很大帮助。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占医疗机构总数94.6%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诊疗人次数占比为53.3%,而仅占总数2.2%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数占比达40.1%[3]。由此可见,目前分级诊疗的落实并不彻底,大型医院承担的诊疗压力较大,患者就医无法实现向基层医疗的疏通。智慧医疗的加入,可以促进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到位。杭州市通过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以人群需求为导向、以整合服务为路径"的杭州分级诊疗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市签约覆盖率为31.53%,超出国家年度考核目标(30%),其中签约人群基层就诊率为65.02%,签约人群经预约转诊72.16万人次,占转诊人数的96.13%[4]。杭州市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医院间联通的信息系统,结合签约服务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稳步推进分级诊疗的进一步实施,是智慧医疗推动分级诊疗的良好典范。

1.2信息化平台  通过与智慧医疗相结合创建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实时统计与共享的需求,还能够完善医院对于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信息管理,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协助完成医院行政管理,保证医院行政和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智慧医疗还可以将医疗卫生信息化,将每一所医院的信息与各医疗机构、卫生机关的信息结合起来,构建更大规模的信息库,即形成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海浦东新区通过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了“医疗云”“公卫云”“惠民云”“管理云”等医疗健康云[5],将医院内的信息管理进一步扩充,建立患者、医务人员、医院、区域机构之间的串联体系,通过大数据云端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了患者与各个医疗保障机构的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

1.3 医院管理  智慧医院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的存储系统、传输系统以及医生工作平台信息系统等几个部分,是现代医院实施智慧医疗的物质基础[6]。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利用智能终端对医务人员的出勤、奖金、工资进行记录和调整,还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施监管调控[7],完善工作与行医记录,对完善医院规章制度和管理监督机制起积极作用。

2智慧医疗在医生中的应用

目前在各医院内,以医生为主体开展和进行的智慧医疗相关应用,主要以在实践过程中起辅助检验、诊断和治疗的作用,包含电子病历、医学影像诊断和手术操作等。

2.1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即计算机化的病人记录,是利用相关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重现的数字化病人医疗过程的记录[8]。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三级医院已基本完成了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9]。智慧医疗在电子病历上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医生问诊时的记录系统就是基于电子病历的存储和录入功能实现的,使电子病历成为卫生信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目前部分电子病历系统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记录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对话,将其转换为病历记录存储在医院的系统里,有效节省了医生看诊的时间。

2.2医学影像诊断  影像方面智慧医疗的应用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领域。以肺结节的影像诊断为例,在关于胸部CT图像的诊断过程中,将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软件与影像医师做對比,比较二者的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等。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软件与影像医师的检出率均为100%,人工智能软件总体肺结节检测灵敏度明显高于影像医师[10]。可见智慧医疗在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在针对病理切片的影像诊断中,智慧医疗的应用对于医生的临床工作也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日常情况下,病理科医生在对图像进行分析时,工作量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引入智能AI技术后,将可视的图像定义化,同时利用深度学习加强其正确概率,再通过人工和智能的二次确认,从而减少误诊率。

2.3手术操作  目前,我国骨科和神经手术机器人均已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仍被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各类型手术机器人发展态势良好[11]。智慧医疗在手术操作中的介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医生的视野,保证360°无死角的操作;同时还可以完善在狭小空间的精细操作,增加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者疲劳程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此外,结合5G技术,还可以实现远程手术操作,方便偏远地区患者接受手术。

3智慧医疗在患者中的应用

智慧医疗以其智能化、方便快捷、能实现远程传输等的特点不仅让治疗更优质、就医更及时、监督更全面,还可以督促患者乃至每一个家庭形成合适的健康模式。目前市场上与在研状态下主要涉及到在患者中的应用包括可穿戴设备、应用程序、家庭智能系统等。

3.1可穿戴设备  结合智慧医疗,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其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目前已存在针对帕金森震颤治疗方面的应用,在帕金森震颤的前沿研究中利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经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使帕金森病患的疾病问题有所减轻。研究人员通过可穿戴传感器件对帕金森震颤的信号进行提取,并利用计算机算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辅助的震颤类型诊断[12]。在假肢应用方面,智慧医疗通过与机电技术的结合,将神经信号转化为数据,让人脑中的所想以信号方式传递给假肢,从而将触感传递至大脑,假肢在接收大脑信号后做出相应的动作,使假肢的功能更贴近真实肢体。运用算法,转换大脑产生的信号并作用于假肢,使假肢可以被人的“意念”所控制。此外,假肢通过钛合金接合的同时,培养肌肉神经接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更高的精度。

3.2应用程序  针对患者开发的智慧医疗App应用,可以缩短患者的就医时间、提高就医效率,并且方便医院对患者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在医院现有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云服务技术、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互联网技术建设一套面向医院各科室、患者家属、患者的移动App应用[13]。此外,智慧医疗的应用还可以包括预约挂号、档案查询打印、费用管理、专家特约服务等,通过云服务器、物联网、Eap平台,实现病患和医务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并最终输入大数据池。通过这类应用程序,能够一定程度增加医患沟通的频率,解决看病慢等问题。

3.3家庭智能系统  在以家庭为单位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的过程中,智慧医疗助力可将形成有利于家健康的家庭智能系统。谢勇等[14]基于开源硬件平台,利用传感器、无线网 络、嵌入式等物联网技术实现一个借助于脉搏、血氧等生理信息的实时采集来实现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分析、预警和可视化等智能化服务的家庭健康跟踪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各种生理信息采集传感器采集身体各项数据,通过蓝牙模块对生理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健康分析,并最终可视化显示为各项指标的健康预警。这类家庭智能系统结合5G网络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的跟踪、管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数据,指导家庭形成个性化的、科学的健康模式。

4健康中国背景下智慧医疗的发展趋势

健康中国2030行动中提到,要鼓动多方、单位机构结合个人、家庭,对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干预。同时提倡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以自身或者家庭为单位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模式[1],从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智慧医疗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智慧医疗能够显著提升医疗效率、挖掘基层医疗设施潜力,在未来的研发中,结合健康中国2030的整体要求,智慧医疗将向着规范一体化和智能远程等方向发展。

4.1规范一体化  结合健康中国2030行动,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智慧医疗建设的政策支持,将地域性的医疗建设融入到全国范围建设的大局中,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上下级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宏观方面,以规范性以及合理性的指导,结合医疗改革政策,建立智慧医疗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在给予智慧医疗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支持的同时,加强行业内的监督性;微观方面,基于"基层下沉"的措施,逐渐将医疗重点过渡到预防领域,实现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规范智慧医疗体系制度一体化,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也是保证健康中国顺利实施的必要硬件支撑。

4.2智能诊疗化  随着5G、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医疗的诊疗向着更加智能化和远程化的方向推动。5G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智慧医疗助力健康中国变得更加现实化,也为智慧医疗提供了有效的软件保障。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手术模拟操作,增加重症急症的手术操作模拟,从而强化自身技术、降低实际手术中的风险;还可以随时向上级专家发起远程会诊,传输实时4K高清画面,而上级专家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响应会诊请求。既保障图像和数据无压缩传输,同时会诊图像资料可以安全储存在云端,避免数据丢失。还可以通过智能远程技术,实现远程手术机械臂的操作;通过全息影像完成远程3D个性化打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地区看病难的问题,也保证了人人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初衷,更有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5总结

智慧医疗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健康中国2030行动的指导。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看,智慧医疗的核心在于辅助和减负。以“辅助医疗”作为研究核心,作为医生诊断的参考,代替医生繁琐、重复、机械性的工作。构建智慧医疗与传统医疗合作而非竞争的相处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医疗发展。从患者的角度看,智慧医疗应当创新但贴近生活、高科技但接地气,创造出推动家庭、社区智能化,就医就诊快捷化,生活起居健康化的各类应用,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总体要求、重大行动及主要指标[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9):846-858.

[2]国金证券.医疗信息化:大市场大机遇[J].股市动态分析,2019(47):44.

[3]王富民.分級诊疗体系下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基于大数据医疗信息共享机制[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8):45-47.

[4]张皓,黄仙红,刘畅,等.杭州市卫生信息化对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支撑效应[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6):468-472.

[5]王晓丽,施天行,杨思睿,等.面向"互联网+智慧医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5):64-66. [6]廖生武,薛允莲,谭碧慧,等.“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医院智慧诊疗管理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10):5-8.

[7]徐若然,周博雅,朱伯健,等.一体化智慧医疗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72-74.

[8]屈金娇.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电子病历的作用及相关问题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212(6):226-227.

[9]舒婷,刘海一,赵韡.中美电子病历系统十年发展启示[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11):10-13.

[10]李欣菱,郭芳芳,周振,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胸部CT肺结节检测效能评估[J].中国肺癌杂志,2019,22(6):336-340.

[11]李治非,杨阳.我国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11):177-181.

[12]张雨倩,顾冬云.帕金森震颤与原发性震颤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9,46(7):22-29.

[13]王琳琳,冯威,黄剑韬,等.基于信息化医疗系统的智慧医疗App应用设计与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2):113-116.

[14]谢勇,林小强,陈旭辉,等.面向智慧医疗的家庭健康跟踪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6,25(6):44-47.

收稿日期:2020-07-27;修回日期:2020-08-07

编辑/成森

作者简介:王湛(2000.4-),女,山西大同人,本科

通讯作者:李圣男(1988.1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卫生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智慧医疗健康中国
物联网技术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