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心汤与糯米饭
2020-12-23农乃兴
人生七十古来稀。70年,虽然记不清参加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结婚请酒有几次,但记忆最深刻的有两次。
从记事起,大凡结婚请酒的菜谱大致相同。肉类有鸡肉、鸭肉、排骨、猪脚、扣肉、叉烧等,饭类有干饭、稀饭(粥),汤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汤、七八十年代的青菜汤、90年代的冬瓜汤,到21世纪初的冬瓜骨头汤,再到近10年来的香菇骨头汤。这些足以证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那两次婚宴,吃的并不是山珍海味,饭菜也是大同小异,不同的唯有汤水。这汤水既不是香菇骨头汤,也不是塘角鱼汤,而是蕉心汤。此外,除吃饭或吃粥外,还有用植物汁液染成的红糯米饭。如此别具一格的蕉心汤和糯米饭,我当然铭记于心,无法忘怀。
2014年农历十月十二日,我受爱妻之托,前往硕龙镇念典村上典屯参加妻堂弟儿子在家举行的婚礼。
上典屯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高平省弄汤屯只一山一弄之隔,四面环山,一条长年不断的小河缓缓流过屯前,日夜不停地滋润着山上的树木、地里的庄稼。
中午,我在妻弟的安排下正式入席就餐。虽然我与同桌的这些亲戚未曾谋面,但大家知道坐在这里的都是来给主人贺喜的亲戚,慢慢地就熟悉了。大家无话不说,一见如故。酒过三巡,蕉心汤和糯米饭便端上了桌。
虽然是第一次在婚席上喝蕉心汤和吃糯米饭,我在感觉新奇之余,并没有往其深层含义去想,和大家畅饮之后便高兴而返。
五年后的2019年农历十月十二日,我有幸参加妻弟女儿的婚礼。席中,女服务员给大家盛了一碗蕉心汤,然后又给每人一小包用食品袋装着的糯米饭。食品袋里的糯米饭可以直接食用,因为卫生等需要,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用手抓着吃。
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闻名于世。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孕育了很多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风味。我两次到下典屯参加婚礼,每次都喝蕉心汤和吃糯米饭,这并非偶然。第一次我对此没上心,这次可不能再忽视这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我当即笑问坐在身边长我六七岁的老哥,结婚喝蕉心汤、吃糯米饭有什么来由。
那位老哥很健谈。他见我求知心切,于是眯着双眼对我笑道:“上典屯群众現在的生活越来越好,虽不是早中晚三餐都有鱼肉,但比以前好多了。平时的节庆都有各种各样的肉汤骨头汤,唯有这结婚宴席,即使再富有也不能改,都得用芭蕉心来煮汤给亲友喝,决不含糊。关于这个习俗,在当地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屯里有两户人家的子女同时结婚,一户是男子娶媳妇,另一户是千金嫁郎。嫁千金那户人家沿袭喝蕉心汤和吃糯米饭这个传统婚礼仪式举行。后来,千金婚后与丈夫同心同德,相爱到老,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娶媳妇的那户人家因懒得到山里砍野生芭蕉而改用青菜煮汤,虽然也蒸有糯米饭给亲友吃,但蕉心汤和糯米饭是婚席上天生相辅相成的一对食物,缺一不可,单有蕉心汤喝没有糯米饭吃,或单有糯米饭吃没有蕉心汤喝都不成。婚后第一年的生活还算风平浪静,可到了第二年便开始吵闹起来,丈夫看妻子不顺眼,妻子也嫌弃丈夫,鸡毛蒜皮的小事硬闹得里外不宁……第三年,夫妻二人终因感情破裂分道扬镳。
老哥说这个故事是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屯里人结婚喝蕉心汤和吃糯米饭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
在我看来,不管芭蕉长得高或矮,长得大或小,它的心都是从根连到顶。结婚取心煮汤喝,意味着男女婚后像芭蕉一样,无论贫富贵贱,夫妻抱成一条心,相爱相扶度一生。而糯米,富于黏性,蒸熟后的饭粒相互黏在一起不离不弃,与蕉心汤一起吃,象征着夫妻二人抱成一团形影不离,相守到老心不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茶有茶文化,养生有养生文化,酒有酒文化,等等。我想,上典屯一带结婚请酒喝蕉心汤和吃糯米饭的传统文化已延续了许久,应该也是一种婚俗文化吧。
作者简介:农乃兴,壮族,广西大新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戏剧家协会会员,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会员。著有《大新县土地志》(获第7次广西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路在脚下》、《那样写不如这样写》、《身边故事话礼德》,剧本有《八万桥之战》《爱在我家》《法与情》《姑侄情》《榜样》和《我带婆婆去北京》。